李綱《喜遷鶯·真宗幸澶淵》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李綱《喜遷鶯·真宗幸澶淵》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原文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
李綱
邊城寒早。恣驕虜、遠牧甘泉豐草。鐵馬嘶風(fēng),氈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擾。廟堂折沖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叱群議,賴寇公力挽,親行天討。
縹緲。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日照金戈,云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六軍萬姓呼舞,箭發(fā)狄酋難保。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譯文
北方的邊塞,寒冬來得早。橫行的遼兵,入境侵?jǐn)_。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在寒風(fēng)中嘶吼,紛飛的大雪中到處是遼軍的鐵蹄氈袍,使我北國一片紛紛擾擾。朝廷無計退敵,欲逃往南方。多虧寇相國力排眾議,使皇上御駕親征把遼兵征討。
好一派雄偉氣象!皇上的車駕迤邐上路,霓旌龍旗像云一樣把我皇圍繞在中央,大軍直指澶淵城。旭日把禁軍的金戈襯得寒光閃閃,彩云把皇帝的黃傘映得富麗堂皇,清冷的拂曉,大軍渡過黃河??吹骄躐{到,軍民喜上眉梢,一箭射死敵將,大軍喜氣洋洋。敵人心懷恐懼,來書請求講和,雙方訂立盟約,從此保我邊疆。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的注釋
喜遷鶯:詞牌名。有小令、長調(diào)兩體。小令起于唐 ,長調(diào)起于宋 。又名“早梅芳”“春光好”“烘春桃李”“萬年枝”“燕歸來”“鶴沖天”等。
幸:指帝王駕臨。澶(chán)淵:古代湖泊之名,也叫繁淵,故地在今河南濮陽縣西。這里是指澶州郡,因澶淵得名。
恣驕虜:指恣意驕橫的遼兵。甘泉豐草:甘美的泉水和豐茂的牧草。這句是說遼兵入侵宋朝邊境。
鐵馬:配有鐵甲的戰(zhàn)馬。嘶:馬鳴。
氈(zhān)裘: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獸毛等制成的衣服。凌雪:冰雪。
云擾:像云一樣地紛亂,比喻社會動蕩不安。
廟堂:指朝廷。折沖:折還敵方的戰(zhàn)車,意謂抵御敵人。后亦引申為進行外交談判。
坤維:指地的四角,即偏遠的地方。江表:即江南。
叱:怒斥。
寇公:指當(dāng)時的宰相寇凖。
天討:指皇帝秉承天意親自出兵討伐。
鑾輅(lù):皇帝的車駕。
霓旌(jīng)龍旆(pèi):畫有云霓和龍形的的旗幟,皇帝的儀仗之一。
黃傘:皇帝出外的一種儀仗。
六軍:泛指宋朝的軍隊。
敵酋:敵人的首領(lǐng)。這里指宋軍射死的遼軍大將。
懾:恐懼的意思。
誓書:盟約,指宋遼雙方的和議。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詞詠北宋澶淵之役。上片寫遼軍進犯,朝臣無策,寇凖力排眾議,促成宋真宗御駕親征,挽救了危局;下片寫真宗統(tǒng)兵御敵,群情振奮,敵軍失利撤軍,議和訂盟,宋遼得以維持和平對峙狀態(tài)。全詞頌揚力主抗戰(zhàn)的寇凖,極力描述宋師進軍挫敵的強大聲威,借詠史針砭當(dāng)朝怯敵主降國策,張揚主戰(zhàn)派志氣,對投降派唱出一曲激憤的反調(diào),表達了作者堅持抗戰(zhàn)的愛國情懷。
作者簡介
李綱(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紀(jì),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fēng)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郊《勸學(xué)》”的原文翻譯
2、“王維《少年行四首》”的原文翻譯
3、“李白《司馬將軍歌》”的原文翻譯
4、“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的原文翻譯
5、“李商隱《灞岸》”的原文翻譯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
李綱
邊城寒早。恣驕虜、遠牧甘泉豐草。鐵馬嘶風(fēng),氈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擾。廟堂折沖無策,欲幸坤維江表。叱群議,賴寇公力挽,親行天討。
縹緲。鑾輅動,霓旌龍旆,遙指澶淵道。日照金戈,云隨黃傘,徑渡大河清曉。六軍萬姓呼舞,箭發(fā)狄酋難保。虜情懾,誓書來,從此年年修好。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譯文
北方的邊塞,寒冬來得早。橫行的遼兵,入境侵?jǐn)_。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在寒風(fēng)中嘶吼,紛飛的大雪中到處是遼軍的鐵蹄氈袍,使我北國一片紛紛擾擾。朝廷無計退敵,欲逃往南方。多虧寇相國力排眾議,使皇上御駕親征把遼兵征討。
好一派雄偉氣象!皇上的車駕迤邐上路,霓旌龍旗像云一樣把我皇圍繞在中央,大軍直指澶淵城。旭日把禁軍的金戈襯得寒光閃閃,彩云把皇帝的黃傘映得富麗堂皇,清冷的拂曉,大軍渡過黃河??吹骄躐{到,軍民喜上眉梢,一箭射死敵將,大軍喜氣洋洋。敵人心懷恐懼,來書請求講和,雙方訂立盟約,從此保我邊疆。
《喜遷鶯·真宗幸澶淵》的注釋
喜遷鶯:詞牌名。有小令、長調(diào)兩體。小令起于唐 ,長調(diào)起于宋 。又名“早梅芳”“春光好”“烘春桃李”“萬年枝”“燕歸來”“鶴沖天”等。
幸:指帝王駕臨。澶(chán)淵:古代湖泊之名,也叫繁淵,故地在今河南濮陽縣西。這里是指澶州郡,因澶淵得名。
恣驕虜:指恣意驕橫的遼兵。甘泉豐草:甘美的泉水和豐茂的牧草。這句是說遼兵入侵宋朝邊境。
鐵馬:配有鐵甲的戰(zhàn)馬。嘶:馬鳴。
氈(zhān)裘: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獸毛等制成的衣服。凌雪:冰雪。
云擾:像云一樣地紛亂,比喻社會動蕩不安。
廟堂:指朝廷。折沖:折還敵方的戰(zhàn)車,意謂抵御敵人。后亦引申為進行外交談判。
坤維:指地的四角,即偏遠的地方。江表:即江南。
叱:怒斥。
寇公:指當(dāng)時的宰相寇凖。
天討:指皇帝秉承天意親自出兵討伐。
鑾輅(lù):皇帝的車駕。
霓旌(jīng)龍旆(pèi):畫有云霓和龍形的的旗幟,皇帝的儀仗之一。
黃傘:皇帝出外的一種儀仗。
六軍:泛指宋朝的軍隊。
敵酋:敵人的首領(lǐng)。這里指宋軍射死的遼軍大將。
懾:恐懼的意思。
誓書:盟約,指宋遼雙方的和議。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詞詠北宋澶淵之役。上片寫遼軍進犯,朝臣無策,寇凖力排眾議,促成宋真宗御駕親征,挽救了危局;下片寫真宗統(tǒng)兵御敵,群情振奮,敵軍失利撤軍,議和訂盟,宋遼得以維持和平對峙狀態(tài)。全詞頌揚力主抗戰(zhàn)的寇凖,極力描述宋師進軍挫敵的強大聲威,借詠史針砭當(dāng)朝怯敵主降國策,張揚主戰(zhàn)派志氣,對投降派唱出一曲激憤的反調(diào),表達了作者堅持抗戰(zhàn)的愛國情懷。
作者簡介
李綱(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紀(jì),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fēng)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郊《勸學(xué)》”的原文翻譯
2、“王維《少年行四首》”的原文翻譯
3、“李白《司馬將軍歌》”的原文翻譯
4、“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的原文翻譯
5、“李商隱《灞岸》”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左丘明《鄭敗宋師獲華元》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