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原文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岑參
皤皤岷山老,抱琴鬢蒼然。
衫袖拂玉徽,為彈三峽泉。
此曲彈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颼飗,忽在窗戶間。
繞指弄嗚咽,青絲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虛徐韻秋煙。
疑兼陽臺雨,似雜巫山猿。
幽引鬼神聽,凈令耳目便。
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
誰裁青桐枝,縆以朱絲弦。
能含古人曲,遞與今人傳。
知音難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終月已落,惆悵東齋眠。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譯文
岷山老人頭發(fā)斑白,抱著古琴兩鬢蒼然。
衫袖拂過白玉琴徽,為我彈奏三峽流泉。
此曲尚未彈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風聲颼颼穿過石林,好像就在窗戶之間。
手指環(huán)繞琴聲嗚咽,琴弦進出流水潺潺。
幽怨好似楚天浮云,飄渺有如萬里秋煙。
更有陽臺陣陣細雨,夾雜巫山聲聲啼猿。
曲調(diào)幽深逗引鬼神,琴聲純凈動人心弦。
楚客為之愁腸欲斷,湘妃為之淚落斑斑。
是誰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紅色琴弦?
琴中彈出古人樂曲,樂曲轉(zhuǎn)給今人流傳。
知音本來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帳且回東齋獨眠。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的注釋
秋夕:秋季的夜晚。山人:居于山林間的隱士。三峽流泉:古時琴曲名?!稑犯娂分杏小度龒{流泉歌》。
皤皤:白發(fā)蒼蒼的樣子。岷山:這里指蜀地的山。蒼然:灰白色。
玉徽:玉制的琴徽。
石林:林立的山石。颼颼:風聲。
繞指:手指彈琴時的柔韌動作。弄:撥弄。青絲,指琴弦。激:迸射。潺潑:水徐徐流動的聲音。
演漾:聲音飄蕩。楚,原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泛指南方。虛徐,飄渺舒緩。韻,風韻。
兼:兼有。陽臺,即陽云臺,在巫山之下,這里指楚地。雜:夾雜。巫山猿,見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注。
幽:深遠。凈,純正。便,適合。
楚客:指屈原。湘妃:湘水女神。相傳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與舜為妃,聞舜死,淚下沾竹,竹葉上生了斑點。
青桐:梧桐,木可制琴。亙:橫列。朱絲弦:紅色的琴弦。
遞:傳遞。
知音:相傳春秋時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的心意,后因此稱知己朋友為“知音”。
齋:屋舍。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詩描繪羅山人琴聲的高妙動人,并借以抒發(fā)知音難遇的惆悵。全詩從四個方面著筆:一是直接描寫曲調(diào)所表現(xiàn)的景物;二是將曲中表現(xiàn)的景物與演奏時的環(huán)境攪合在一起,以襯出琴技的高妙;三是憑著豐富的想象把曲調(diào)的感人心、泣鬼神的效果形象化;四是將彈琴人的形象與聽琴人的感受寫進去,以渲染氣氛。
作者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后獲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于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白居易《秋雨夜眠》”的原文翻譯
2、“蔣捷《昭君怨·擔子挑春雖小》”的原文翻譯
3、“曹雪芹《五美吟·虞姬》”的原文翻譯
4、“溫庭筠《女冠子·含嬌含笑》”的原文翻譯
5、“韓愈《柳州羅池廟碑》”的原文翻譯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岑參
皤皤岷山老,抱琴鬢蒼然。
衫袖拂玉徽,為彈三峽泉。
此曲彈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颼飗,忽在窗戶間。
繞指弄嗚咽,青絲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虛徐韻秋煙。
疑兼陽臺雨,似雜巫山猿。
幽引鬼神聽,凈令耳目便。
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
誰裁青桐枝,縆以朱絲弦。
能含古人曲,遞與今人傳。
知音難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終月已落,惆悵東齋眠。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譯文
岷山老人頭發(fā)斑白,抱著古琴兩鬢蒼然。
衫袖拂過白玉琴徽,為我彈奏三峽流泉。
此曲尚未彈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風聲颼颼穿過石林,好像就在窗戶之間。
手指環(huán)繞琴聲嗚咽,琴弦進出流水潺潺。
幽怨好似楚天浮云,飄渺有如萬里秋煙。
更有陽臺陣陣細雨,夾雜巫山聲聲啼猿。
曲調(diào)幽深逗引鬼神,琴聲純凈動人心弦。
楚客為之愁腸欲斷,湘妃為之淚落斑斑。
是誰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紅色琴弦?
琴中彈出古人樂曲,樂曲轉(zhuǎn)給今人流傳。
知音本來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帳且回東齋獨眠。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的注釋
秋夕:秋季的夜晚。山人:居于山林間的隱士。三峽流泉:古時琴曲名?!稑犯娂分杏小度龒{流泉歌》。
皤皤:白發(fā)蒼蒼的樣子。岷山:這里指蜀地的山。蒼然:灰白色。
玉徽:玉制的琴徽。
石林:林立的山石。颼颼:風聲。
繞指:手指彈琴時的柔韌動作。弄:撥弄。青絲,指琴弦。激:迸射。潺潑:水徐徐流動的聲音。
演漾:聲音飄蕩。楚,原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泛指南方。虛徐,飄渺舒緩。韻,風韻。
兼:兼有。陽臺,即陽云臺,在巫山之下,這里指楚地。雜:夾雜。巫山猿,見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注。
幽:深遠。凈,純正。便,適合。
楚客:指屈原。湘妃:湘水女神。相傳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與舜為妃,聞舜死,淚下沾竹,竹葉上生了斑點。
青桐:梧桐,木可制琴。亙:橫列。朱絲弦:紅色的琴弦。
遞:傳遞。
知音:相傳春秋時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的心意,后因此稱知己朋友為“知音”。
齋:屋舍。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詩描繪羅山人琴聲的高妙動人,并借以抒發(fā)知音難遇的惆悵。全詩從四個方面著筆:一是直接描寫曲調(diào)所表現(xiàn)的景物;二是將曲中表現(xiàn)的景物與演奏時的環(huán)境攪合在一起,以襯出琴技的高妙;三是憑著豐富的想象把曲調(diào)的感人心、泣鬼神的效果形象化;四是將彈琴人的形象與聽琴人的感受寫進去,以渲染氣氛。
作者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后獲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于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白居易《秋雨夜眠》”的原文翻譯
2、“蔣捷《昭君怨·擔子挑春雖小》”的原文翻譯
3、“曹雪芹《五美吟·虞姬》”的原文翻譯
4、“溫庭筠《女冠子·含嬌含笑》”的原文翻譯
5、“韓愈《柳州羅池廟碑》”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王建《宮詞一百首·其一》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