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從軍詩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王粲《從軍詩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軍詩五首·其二》原文
《從軍詩五首·其二》
王粲
涼風(fēng)厲秋節(jié),司典告詳刑。
我君順時發(fā),桓桓東南征。
泛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埛。
征夫懷親戚,誰能無戀情。
拊衿倚舟檣,眷眷思鄴城。
哀彼東山人,喟然感鸛鳴。
日月不安處,人誰獲恒寧。
昔人從公旦,一徂輒三齡。
今我神武師,暫往必速平。
棄余親睦恩,輸力竭忠貞。
懼無一夫用,報我素餐誠。
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縈。
將秉先登羽,豈敢聽金聲。
《從軍詩五首·其二》譯文
肅殺的秋季涼風(fēng)已至,就該慎重考慮征伐之事了。
我們主公適時去出征,英勇大軍出征討伐孫權(quán)。
出征的船隊覆蓋江面,陳列的士兵遍布郊野。
征戰(zhàn)將士思念著親人,誰能沒有眷念的感情。
撫摸著衣襟倚靠著桅桿,眷顧不已想著鄴城。
讓人同情《東山》主人公,鸛鳥長鳴喚起心中的悲傷。
日月運行不止,人處戰(zhàn)亂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寧。
古人隨周公征戰(zhàn),一去就是三年。
主公的神勇之師,定能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取勝。
舍棄與家人的深厚感情,為此次征戰(zhàn)貢獻力量竭盡忠貞。
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還抵不上一個平常人,只有誠心報答無功而受祿的恩遇。
自己終日感慨,報恩的思緒縈繞于心。
建功立業(yè)只愿做先鋒,哪還顧得上聽鳴金而停止。
《從軍詩五首·其二》的注釋
厲:整肅。秋節(jié):秋季。厲秋節(jié),到了用兵的季節(jié)。據(jù)《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涼風(fēng)至,始行殺戮之事。天子于是命令將帥,整頓軍隊,以征不義。
司典:主管刑法之官。詳刑:亦作“祥刑”,指決獄應(yīng)該審慎,善于用刑。
我君:指曹操。順:適應(yīng)。時:時令。
桓(huán)桓:武勇的樣子。東南征:指征討孫權(quán)。
泛舟:行船。蓋長川:覆蓋水面。
陳卒:排列起來的士兵。被:覆蓋。隰(xí):低洼的地方。埛(jiōng):同“垌”,遙遠的郊野。
征夫:出征的士兵。親戚:親人。
戀情:依戀之情。
拊(fǔ):同“撫”,撫摸。衿:衣襟。檣:船的桅桿。
眷眷:依戀不舍的樣子。詩人在《登樓賦》中有“情眷眷而懷歸兮“之句,其“眷眷”之意與此相同。
東山:《詩經(jīng)·豳風(fēng)》中的一篇,描寫古代征戰(zhàn)的生活和士兵對往事、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東山人:指《東山》詩的作者。
喟(kuì)然:嘆息的樣子。鸛(guàn):鳥名,形狀似鶴。感鸛鳴,鸛之鳴令人感傷。
安處:安寧的生活處境,意謂沒有戰(zhàn)事。
恒:一作“常”。
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
徂(cú):往。輒(zhé):就。三齡:三年。
神武:英勇威武。神武師,指曹操南征的隊伍。
速平:迅速平定。
親睦恩:指父母、妻子之情。
輸力:盡力。
一夫:一個普通的男人。
素餐:白吃飯,意謂不勞而食。
夙夜:早晚,即整天。恲(pēng):流露,形于顏色。
縈:纏繞。
羽:箭羽。先登羽,先行出戰(zhàn),喻建功心切。
金聲:指軍中鳴金收兵的號令。
簡短詩意賞析
該詩開頭至“喟然感鸛鳴”為第一段,描寫了出征的時機和出征前的場面。首四句說明大軍出征“順時”“厲秋節(jié)”以及出征的目的“東南征”,接下來兩句描寫了出征大軍軍容強盛嚴整。然后筆鋒一轉(zhuǎn)由景入情,表達了戰(zhàn)士離家鄉(xiāng)赴疆場時的悲壯心情。盡管軍容強盛嚴整,畢竟連年征戰(zhàn),詩人的厭戰(zhàn)事情油然而生,于是“倚舟檣”“思鄴城”。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后歸曹操。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郊《勸學(xué)》”的原文翻譯
2、“王維《少年行四首》”的原文翻譯
3、“李白《司馬將軍歌》”的原文翻譯
4、“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的原文翻譯
5、“李商隱《灞岸》”的原文翻譯

《從軍詩五首·其二》
王粲
涼風(fēng)厲秋節(jié),司典告詳刑。
我君順時發(fā),桓桓東南征。
泛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埛。
征夫懷親戚,誰能無戀情。
拊衿倚舟檣,眷眷思鄴城。
哀彼東山人,喟然感鸛鳴。
日月不安處,人誰獲恒寧。
昔人從公旦,一徂輒三齡。
今我神武師,暫往必速平。
棄余親睦恩,輸力竭忠貞。
懼無一夫用,報我素餐誠。
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縈。
將秉先登羽,豈敢聽金聲。
《從軍詩五首·其二》譯文
肅殺的秋季涼風(fēng)已至,就該慎重考慮征伐之事了。
我們主公適時去出征,英勇大軍出征討伐孫權(quán)。
出征的船隊覆蓋江面,陳列的士兵遍布郊野。
征戰(zhàn)將士思念著親人,誰能沒有眷念的感情。
撫摸著衣襟倚靠著桅桿,眷顧不已想著鄴城。
讓人同情《東山》主人公,鸛鳥長鳴喚起心中的悲傷。
日月運行不止,人處戰(zhàn)亂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寧。
古人隨周公征戰(zhàn),一去就是三年。
主公的神勇之師,定能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取勝。
舍棄與家人的深厚感情,為此次征戰(zhàn)貢獻力量竭盡忠貞。
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還抵不上一個平常人,只有誠心報答無功而受祿的恩遇。
自己終日感慨,報恩的思緒縈繞于心。
建功立業(yè)只愿做先鋒,哪還顧得上聽鳴金而停止。
《從軍詩五首·其二》的注釋
厲:整肅。秋節(jié):秋季。厲秋節(jié),到了用兵的季節(jié)。據(jù)《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涼風(fēng)至,始行殺戮之事。天子于是命令將帥,整頓軍隊,以征不義。
司典:主管刑法之官。詳刑:亦作“祥刑”,指決獄應(yīng)該審慎,善于用刑。
我君:指曹操。順:適應(yīng)。時:時令。
桓(huán)桓:武勇的樣子。東南征:指征討孫權(quán)。
泛舟:行船。蓋長川:覆蓋水面。
陳卒:排列起來的士兵。被:覆蓋。隰(xí):低洼的地方。埛(jiōng):同“垌”,遙遠的郊野。
征夫:出征的士兵。親戚:親人。
戀情:依戀之情。
拊(fǔ):同“撫”,撫摸。衿:衣襟。檣:船的桅桿。
眷眷:依戀不舍的樣子。詩人在《登樓賦》中有“情眷眷而懷歸兮“之句,其“眷眷”之意與此相同。
東山:《詩經(jīng)·豳風(fēng)》中的一篇,描寫古代征戰(zhàn)的生活和士兵對往事、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東山人:指《東山》詩的作者。
喟(kuì)然:嘆息的樣子。鸛(guàn):鳥名,形狀似鶴。感鸛鳴,鸛之鳴令人感傷。
安處:安寧的生活處境,意謂沒有戰(zhàn)事。
恒:一作“常”。
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
徂(cú):往。輒(zhé):就。三齡:三年。
神武:英勇威武。神武師,指曹操南征的隊伍。
速平:迅速平定。
親睦恩:指父母、妻子之情。
輸力:盡力。
一夫:一個普通的男人。
素餐:白吃飯,意謂不勞而食。
夙夜:早晚,即整天。恲(pēng):流露,形于顏色。
縈:纏繞。
羽:箭羽。先登羽,先行出戰(zhàn),喻建功心切。
金聲:指軍中鳴金收兵的號令。
簡短詩意賞析
該詩開頭至“喟然感鸛鳴”為第一段,描寫了出征的時機和出征前的場面。首四句說明大軍出征“順時”“厲秋節(jié)”以及出征的目的“東南征”,接下來兩句描寫了出征大軍軍容強盛嚴整。然后筆鋒一轉(zhuǎn)由景入情,表達了戰(zhàn)士離家鄉(xiāng)赴疆場時的悲壯心情。盡管軍容強盛嚴整,畢竟連年征戰(zhàn),詩人的厭戰(zhàn)事情油然而生,于是“倚舟檣”“思鄴城”。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后歸曹操。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郊《勸學(xué)》”的原文翻譯
2、“王維《少年行四首》”的原文翻譯
3、“李白《司馬將軍歌》”的原文翻譯
4、“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的原文翻譯
5、“李商隱《灞岸》”的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