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為大家整理了元好問《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原文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元好問
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
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隨營木佛賤于柴,大樂編鐘滿市排。
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
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
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shù)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譯文
大路的兩旁倒臥著滿地的俘囚,經過的氈車就像那滾滾的水流。
被俘的婦女啊,嗚咽著跟在回鶻的馬后,究竟是為誰啊,一步踉蹌一回頭!
軍營里珍奉的木佛價值低賤過于木柴,大樂署流散的編鐘擺滿在市場上攤賣。
到底搶掠了多少啊,你也就無須細問,那艘艘大船啊,幾乎已把汴京整個載來。
森森的白骨縱橫交錯,遍布在原野如同亂麻;幾年來桑梓毀于戰(zhàn)火,變成了荒涼的龍沙。
只以為河朔的萬千生靈已經被屠殺凈盡;卻不料破屋上炊煙疏淡,竟還剩幾戶人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的注釋
癸巳:公元1233年。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虜。農歷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這三首詩是在北渡黃河時所寫。
累:通縲(léi),捆綁囚犯的繩索。
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綁著的金國俘虜。
旃(zhān)通氈,旃車:即氈車,指安有氈蓬的蒙古車。
紅粉:年輕婦女。
回鶻(hú):即回紇,這里指蒙古。
木佛:木質佛像。
大樂:宋代郊廟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樂曲名稱,近代改名為大和,這里使用的是原名。
編鐘:樂器名稱,即大小成組的鐘。佛像、大樂、編鐘都是神圣嚴肅之物,這兩句說明蒙古軍隊野蠻,不開化,無視禮樂。
渾:全,整個。
渾載汴(biàn)京來:把整個汴京城都載運來了。
龍沙:本指玉門關以西隆起如龍的沙漠地帶,這里借用為荒蕪的地方。
桑梓:家鄉(xiāng)。
河朔:泛指黃河以北地區(qū)。
河:黃河。
朔:北方。生靈:老百姓。
疏煙:稀稀拉拉、斷斷續(xù)續(xù)的炊煙。
簡短詩意賞析
第一首是寫元軍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婦女送往塞外一事。第二首是寫元軍破壞寺廟,搶劫財物的罪行。這首詩直抒其事,抓住軍營駐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燒一事,既表現(xiàn)了他們的蠻橫,也說明劫難的殘酷程度,就連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詩揭露深刻,用意巧妙。第三首絕句以十分洗練的筆墨,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幅荒寂凄涼的畫面。在構圖上,詩人選擇了白骨、荒沙、破屋、疏煙等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著力刻畫,寫出多年戰(zhàn)亂的浩劫對農村造成的毀滅性破壞。桑梓繁茂的家園變成了一片廢墟,在這一片焦土荒漠上,尸骨縱橫相藉,寒鴉聒噪爭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斷磚碎瓦,一兩座屋舍的殘垣中冒出幾縷孤煙。這就構成了一幅荒涼、蕭索、殘破、恐怖、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高度概括地顯示了戰(zhàn)亂給廣大農民帶來的滅頂之災。
作者簡介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張孝祥《鷓鴣天·上元啟醮》”的原文翻譯
2、“劉長卿《登馀干古縣城》”的原文翻譯
3、“杜荀鶴《田翁》”的原文翻譯
4、“李賀《傷心行》”的原文翻譯
5、“柳宗元《讀書》”的原文翻譯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元好問
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
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隨營木佛賤于柴,大樂編鐘滿市排。
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
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
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shù)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譯文
大路的兩旁倒臥著滿地的俘囚,經過的氈車就像那滾滾的水流。
被俘的婦女啊,嗚咽著跟在回鶻的馬后,究竟是為誰啊,一步踉蹌一回頭!
軍營里珍奉的木佛價值低賤過于木柴,大樂署流散的編鐘擺滿在市場上攤賣。
到底搶掠了多少啊,你也就無須細問,那艘艘大船啊,幾乎已把汴京整個載來。
森森的白骨縱橫交錯,遍布在原野如同亂麻;幾年來桑梓毀于戰(zhàn)火,變成了荒涼的龍沙。
只以為河朔的萬千生靈已經被屠殺凈盡;卻不料破屋上炊煙疏淡,竟還剩幾戶人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的注釋
癸巳:公元1233年。這年初春,金都汴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虜。農歷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這三首詩是在北渡黃河時所寫。
累:通縲(léi),捆綁囚犯的繩索。
累囚:指被蒙古兵捆綁著的金國俘虜。
旃(zhān)通氈,旃車:即氈車,指安有氈蓬的蒙古車。
紅粉:年輕婦女。
回鶻(hú):即回紇,這里指蒙古。
木佛:木質佛像。
大樂:宋代郊廟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樂曲名稱,近代改名為大和,這里使用的是原名。
編鐘:樂器名稱,即大小成組的鐘。佛像、大樂、編鐘都是神圣嚴肅之物,這兩句說明蒙古軍隊野蠻,不開化,無視禮樂。
渾:全,整個。
渾載汴(biàn)京來:把整個汴京城都載運來了。
龍沙:本指玉門關以西隆起如龍的沙漠地帶,這里借用為荒蕪的地方。
桑梓:家鄉(xiāng)。
河朔:泛指黃河以北地區(qū)。
河:黃河。
朔:北方。生靈:老百姓。
疏煙:稀稀拉拉、斷斷續(xù)續(xù)的炊煙。
簡短詩意賞析
第一首是寫元軍攻陷金都汴京后,劫掠大批婦女送往塞外一事。第二首是寫元軍破壞寺廟,搶劫財物的罪行。這首詩直抒其事,抓住軍營駐地把寺院的木佛砍了做柴燒一事,既表現(xiàn)了他們的蠻橫,也說明劫難的殘酷程度,就連神佛的安全也不保了。此詩揭露深刻,用意巧妙。第三首絕句以十分洗練的筆墨,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幅荒寂凄涼的畫面。在構圖上,詩人選擇了白骨、荒沙、破屋、疏煙等最具有特征性的景物著力刻畫,寫出多年戰(zhàn)亂的浩劫對農村造成的毀滅性破壞。桑梓繁茂的家園變成了一片廢墟,在這一片焦土荒漠上,尸骨縱橫相藉,寒鴉聒噪爭食,被洗劫一空的村村寨寨,只剩下了一堆堆焦黑斷磚碎瓦,一兩座屋舍的殘垣中冒出幾縷孤煙。這就構成了一幅荒涼、蕭索、殘破、恐怖、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高度概括地顯示了戰(zhàn)亂給廣大農民帶來的滅頂之災。
作者簡介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張孝祥《鷓鴣天·上元啟醮》”的原文翻譯
2、“劉長卿《登馀干古縣城》”的原文翻譯
3、“杜荀鶴《田翁》”的原文翻譯
4、“李賀《傷心行》”的原文翻譯
5、“柳宗元《讀書》”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李白《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