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讀老杜詩集》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王令《讀老杜詩集》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老杜詩集》原文
《讀老杜詩集》
王令
氣吞風(fēng)雅妙無倫,碌碌當(dāng)年不見珍。
自是古賢因發(fā)憤,非關(guān)詩道可窮人。
鐫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後事,惟余孤冢來江濱。
《讀老杜詩集》譯文
杜甫的詩作氣勢磅礴,精妙處后世無與倫比;他年輕的時候卻是平庸度過,不被人賞識。
他的詩作取得巨大成功,是他發(fā)奮努力的結(jié)果,并不是所有寫詩的人都應(yīng)該窮苦一生。
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寫刻畫人間事物與自然景象的詩篇三千首,詩篇燦爛輝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年。
身后雖有大名,但生前卻寂寞、困頓,最后只在耒陽江邊留下了一丘孤冢。
《讀老杜詩集》的注釋
老杜:指杜甫,唐代人,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氣吞:《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大雅》《小雅》,多寫實際生活,能反映當(dāng)時社會面貌。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別”《羌村三首》等可比《國風(fēng)》;《兵車行》《麗人行》《哀江頭》《哀王孫》等作可比《小雅》;《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述懷》《彭衙行》等篇可比《大雅》,作用或有過之。故曰“氣吞”。
妙無倫:精妙處后世無與倫比。
碌碌:平庸無能。
詩與窮:窮與工的關(guān)系,古人議論甚多,這是作者的看法。
鐫鑲(juān chán):雕刻,塑造。
物象:指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事物形象。
三千首:言杜詩內(nèi)容非常豐富,數(shù)量之多。杜詩現(xiàn)存一千四百多首。
“惟余”句:唐大歷五年(770),杜甫因避亂打算去湖南郴州依靠舅氏崔偉,行到耒陽時,因貧病交迫,不幸就死在船里,被草草埋葬在耒陽江邊。直到四十多年后,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yè)把他的靈柩運回河南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下安葬。此句是悲嘆杜甫一生,貢獻如此大,卻最后只在耒陽江邊留下了一丘孤冢。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七律,既對杜甫詩歌作出高度的評價,又對詩人一生悲辛的遭際,寄予真摯的同情。全詩寄慨深沉,雙贊頌為主,而以嘆惋惋悲憤的心情出之。幾千年來,有許多偉大的作家,多不能得志于當(dāng)世,杜甫是其中之一。王令借此詩代鳴不平,所以有一種傲兀之氣,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xué)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文天祥《念奴嬌·驛中別友人》”的原文翻譯
2、“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的原文翻譯
3、“辛棄疾《定風(fēng)波·山路風(fēng)來草木香》”的原文翻譯
4、“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的原文翻譯
5、“李賀《雁門太守行》”的原文翻譯
《讀老杜詩集》
王令
氣吞風(fēng)雅妙無倫,碌碌當(dāng)年不見珍。
自是古賢因發(fā)憤,非關(guān)詩道可窮人。
鐫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後事,惟余孤冢來江濱。
《讀老杜詩集》譯文
杜甫的詩作氣勢磅礴,精妙處后世無與倫比;他年輕的時候卻是平庸度過,不被人賞識。
他的詩作取得巨大成功,是他發(fā)奮努力的結(jié)果,并不是所有寫詩的人都應(yīng)該窮苦一生。
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寫刻畫人間事物與自然景象的詩篇三千首,詩篇燦爛輝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年。
身后雖有大名,但生前卻寂寞、困頓,最后只在耒陽江邊留下了一丘孤冢。
《讀老杜詩集》的注釋
老杜:指杜甫,唐代人,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氣吞:《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大雅》《小雅》,多寫實際生活,能反映當(dāng)時社會面貌。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別”《羌村三首》等可比《國風(fēng)》;《兵車行》《麗人行》《哀江頭》《哀王孫》等作可比《小雅》;《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述懷》《彭衙行》等篇可比《大雅》,作用或有過之。故曰“氣吞”。
妙無倫:精妙處后世無與倫比。
碌碌:平庸無能。
詩與窮:窮與工的關(guān)系,古人議論甚多,這是作者的看法。
鐫鑲(juān chán):雕刻,塑造。
物象:指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事物形象。
三千首:言杜詩內(nèi)容非常豐富,數(shù)量之多。杜詩現(xiàn)存一千四百多首。
“惟余”句:唐大歷五年(770),杜甫因避亂打算去湖南郴州依靠舅氏崔偉,行到耒陽時,因貧病交迫,不幸就死在船里,被草草埋葬在耒陽江邊。直到四十多年后,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yè)把他的靈柩運回河南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下安葬。此句是悲嘆杜甫一生,貢獻如此大,卻最后只在耒陽江邊留下了一丘孤冢。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七律,既對杜甫詩歌作出高度的評價,又對詩人一生悲辛的遭際,寄予真摯的同情。全詩寄慨深沉,雙贊頌為主,而以嘆惋惋悲憤的心情出之。幾千年來,有許多偉大的作家,多不能得志于當(dāng)世,杜甫是其中之一。王令借此詩代鳴不平,所以有一種傲兀之氣,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xué)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文天祥《念奴嬌·驛中別友人》”的原文翻譯
2、“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的原文翻譯
3、“辛棄疾《定風(fēng)波·山路風(fēng)來草木香》”的原文翻譯
4、“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的原文翻譯
5、“李賀《雁門太守行》”的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