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廣宣上人頻見過》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韓愈《廣宣上人頻見過》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廣宣上人頻見過》原文
《廣宣上人頻見過》
韓愈
三百六旬長擾擾,不沖風(fēng)雨即塵埃。
久慚朝士無裨補,空愧高僧數(shù)往來。
學(xué)道窮年何所得,吟詩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紅葉窗前有幾堆。
《廣宣上人頻見過》譯文
廣宣上人一年到頭不停地來拜訪我,風(fēng)雨無阻灰塵也難擋。
一直都很慚愧對朝中大臣沒有什么助益,也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
經(jīng)年累月學(xué)習(xí)儒家圣人之道卻沒有太多的收獲,整日吟詩也顧不上回到住所。
天氣寒冷寺廟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積了多少紅葉。
《廣宣上人頻見過》的注釋
廣宣上人:生平不詳。上人,對僧侶的尊稱。
三百六旬:一年到頭,這里是經(jīng)常之意。擾擾:忙亂的樣子。
沖:冒過,撞過。
慚:一作“為”。朝士:朝官。裨(bì)補:有所補益。
道:這里指儒家之道。
回:回來,或者理解為回復(fù)。
簡短詩意賞析
詩的首聯(lián)說明了屢遭廣宣上人打擾的情況;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自謙言愧,讀書沒有所得,辜負了這位上人;尾聯(lián)說寺廟紅葉堆積無人打掃,委婉地表達了對廣宣上人的不滿。整首詩平易坦蕩,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語之間頗能體現(xiàn)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dǎo)“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李商隱《無題》”的原文翻譯
2、“黃庭堅《贈黔南賈使君》”的原文翻譯
3、“柳永《永遇樂·薰風(fēng)解慍》”的原文翻譯
4、“溫庭筠《相和歌辭·三洲歌》”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譯

《廣宣上人頻見過》
韓愈
三百六旬長擾擾,不沖風(fēng)雨即塵埃。
久慚朝士無裨補,空愧高僧數(shù)往來。
學(xué)道窮年何所得,吟詩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紅葉窗前有幾堆。
《廣宣上人頻見過》譯文
廣宣上人一年到頭不停地來拜訪我,風(fēng)雨無阻灰塵也難擋。
一直都很慚愧對朝中大臣沒有什么助益,也辜負了高僧屢屢造訪的心意。
經(jīng)年累月學(xué)習(xí)儒家圣人之道卻沒有太多的收獲,整日吟詩也顧不上回到住所。
天氣寒冷寺廟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積了多少紅葉。
《廣宣上人頻見過》的注釋
廣宣上人:生平不詳。上人,對僧侶的尊稱。
三百六旬:一年到頭,這里是經(jīng)常之意。擾擾:忙亂的樣子。
沖:冒過,撞過。
慚:一作“為”。朝士:朝官。裨(bì)補:有所補益。
道:這里指儒家之道。
回:回來,或者理解為回復(fù)。
簡短詩意賞析
詩的首聯(lián)說明了屢遭廣宣上人打擾的情況;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自謙言愧,讀書沒有所得,辜負了這位上人;尾聯(lián)說寺廟紅葉堆積無人打掃,委婉地表達了對廣宣上人的不滿。整首詩平易坦蕩,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語之間頗能體現(xiàn)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dǎo)“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李商隱《無題》”的原文翻譯
2、“黃庭堅《贈黔南賈使君》”的原文翻譯
3、“柳永《永遇樂·薰風(fēng)解慍》”的原文翻譯
4、“溫庭筠《相和歌辭·三洲歌》”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晏殊《送凌侍郎還宣州》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