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醉留東野》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shí)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韓愈《醉留東野》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醉留東野》原文
《醉留東野》
韓愈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fù)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yōu)辇垺?br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醉留東野》譯文
當(dāng)年因?yàn)樽x了李白杜甫的詩,常常遺憾他們不常在一起。
我與孟郊是同一時(shí)代的人,為什么也像他們一樣別多聚少呢?
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年老的時(shí)候號稱行動(dòng)笨拙。
我稍微狡猾了些,慚愧地像小草依附長松一樣依附著孟郊的才華。
低下頭拜見孟郊,與他相互依存。
孟郊卻不回頭,就像用小樹枝去撞鐘一樣。
我愿意變身成為云,孟郊變成龍。
四方上下追逐著孟郊,即使人世間有離別這回事也碰不上了。
《醉留東野》的注釋
東野:即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韓愈的好友。
不相從:不常在一起。
并世:同一時(shí)代。并,同。
如何復(fù)躡二子蹤:為什么又像他們那樣(別多聚少)呢?復(fù),又。躡,踩、追隨。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不得官:寫詩時(shí)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
夸:號稱。
龍鐘:年老行動(dòng)笨拙之態(tài)。
韓子:韓愈自指。
奸黠(xiá):狡猾。
青蒿:小草,韓愈自比。
長松:比喻孟郊有喬木之才。
駏蛩: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dòng)物,常背負(fù)另一種叫“蟨”的動(dòng)物行走,蟨則為它取甘草吃,它們互相幫助為生。
寸筳:小竹枝,這里也是韓愈自比。
巨鐘:比喻孟郊。
雖有離別何由逢:即使人世間有離別這回事也碰不上了。逢,遇。
簡短詩意賞析
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豐富而含蓄地表達(dá)對孟郊的推崇,如《易經(jīng)·乾卦·文言》說:“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云從龍。風(fēng)從虎。”希望自己和孟郊變?yōu)樵坪妄?。同時(shí)作者借“醉酒”用“夸龍鐘”與“稍奸黠”形容孟郊與自己,足見兩人感情深厚。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yùn)動(dòng)的倡導(dǎo)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dǎo)“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文天祥《念奴嬌·驛中別友人》”的原文翻譯
2、“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的原文翻譯
3、“辛棄疾《定風(fēng)波·山路風(fēng)來草木香》”的原文翻譯
4、“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的原文翻譯
5、“李賀《雁門太守行》”的原文翻譯

《醉留東野》
韓愈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fù)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yōu)辇垺?br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醉留東野》譯文
當(dāng)年因?yàn)樽x了李白杜甫的詩,常常遺憾他們不常在一起。
我與孟郊是同一時(shí)代的人,為什么也像他們一樣別多聚少呢?
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年老的時(shí)候號稱行動(dòng)笨拙。
我稍微狡猾了些,慚愧地像小草依附長松一樣依附著孟郊的才華。
低下頭拜見孟郊,與他相互依存。
孟郊卻不回頭,就像用小樹枝去撞鐘一樣。
我愿意變身成為云,孟郊變成龍。
四方上下追逐著孟郊,即使人世間有離別這回事也碰不上了。
《醉留東野》的注釋
東野:即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韓愈的好友。
不相從:不常在一起。
并世:同一時(shí)代。并,同。
如何復(fù)躡二子蹤:為什么又像他們那樣(別多聚少)呢?復(fù),又。躡,踩、追隨。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不得官:寫詩時(shí)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
夸:號稱。
龍鐘:年老行動(dòng)笨拙之態(tài)。
韓子:韓愈自指。
奸黠(xiá):狡猾。
青蒿:小草,韓愈自比。
長松:比喻孟郊有喬木之才。
駏蛩: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dòng)物,常背負(fù)另一種叫“蟨”的動(dòng)物行走,蟨則為它取甘草吃,它們互相幫助為生。
寸筳:小竹枝,這里也是韓愈自比。
巨鐘:比喻孟郊。
雖有離別何由逢:即使人世間有離別這回事也碰不上了。逢,遇。
簡短詩意賞析
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豐富而含蓄地表達(dá)對孟郊的推崇,如《易經(jīng)·乾卦·文言》說:“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云從龍。風(fēng)從虎。”希望自己和孟郊變?yōu)樵坪妄?。同時(shí)作者借“醉酒”用“夸龍鐘”與“稍奸黠”形容孟郊與自己,足見兩人感情深厚。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yùn)動(dòng)的倡導(dǎo)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dǎo)“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文天祥《念奴嬌·驛中別友人》”的原文翻譯
2、“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的原文翻譯
3、“辛棄疾《定風(fēng)波·山路風(fēng)來草木香》”的原文翻譯
4、“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的原文翻譯
5、“李賀《雁門太守行》”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舊題蘇武詩》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