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清平樂·洛陽愁絕》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溫庭筠《清平樂·洛陽愁絕》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平樂·洛陽愁絕》原文
《清平樂·洛陽愁絕》
溫庭筠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清平樂·洛陽愁絕》譯文
當(dāng)我辭別洛陽的時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傷心欲絕,楊花柳絮飄舞著如漫天飛雪。遠(yuǎn)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橋下的流水時時都在嗚咽,唱不完送別的悲歌。
上馬時朋友爭勸送別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鶯啼,聲聲都是斷腸的歌喉。燕趙兒郎也傷愁,揮不盡千行淚,又回頭。
《清平樂·洛陽愁絕》的注釋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diào)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diào)”,《金奩集》、《樂章集》并入“越調(diào)”。雙調(diào)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洛陽:洛陽最早為夏朝都城,此后為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朝代都城。唐時為東都。
恣(zì)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爭”。
離觴(shāng):餞別之酒。
南浦:南面的水邊。后常用稱送別之地。
平原年少:泛指貴族子弟,這里指遠(yuǎn)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戰(zhàn)國時趙邑,即今山東省平原縣。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詞。上闋寫橋上送別。“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一開頭就點(diǎn)出了這次送別的地點(diǎn)和時間:正值陽春天氣,洛陽城里柳絮紛飛,如同雪花飄飄。這時有人要遠(yuǎn)行,朋友們都聚集在橋上為他送別。“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按照古人風(fēng)俗,送別要折楊柳以相贈,用來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yàn)榻?jīng)這橋上遠(yuǎn)行的人絡(luò)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jié)隊(duì),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zhí)手嗚咽。送別的哭聲和橋下的流水聲發(fā)生共鳴,那聲音真是撼人心肺。這里不是直寫離愁,而是側(cè)面烘托離愁的氣氛。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或說801、824)年—約866或說870、882年)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jìn)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陸游《雪夜感舊》”的原文翻譯
2、“陳與義《以事走郊外示友》”的原文翻譯
3、“李賀《長平箭頭歌》”的原文翻譯
4、“魚玄機(jī)《暮春有感寄友人》”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jié)》”的原文翻譯

《清平樂·洛陽愁絕》
溫庭筠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清平樂·洛陽愁絕》譯文
當(dāng)我辭別洛陽的時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傷心欲絕,楊花柳絮飄舞著如漫天飛雪。遠(yuǎn)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橋下的流水時時都在嗚咽,唱不完送別的悲歌。
上馬時朋友爭勸送別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鶯啼,聲聲都是斷腸的歌喉。燕趙兒郎也傷愁,揮不盡千行淚,又回頭。
《清平樂·洛陽愁絕》的注釋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diào)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diào)”,《金奩集》、《樂章集》并入“越調(diào)”。雙調(diào)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洛陽:洛陽最早為夏朝都城,此后為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朝代都城。唐時為東都。
恣(zì)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爭”。
離觴(shāng):餞別之酒。
南浦:南面的水邊。后常用稱送別之地。
平原年少:泛指貴族子弟,這里指遠(yuǎn)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戰(zhàn)國時趙邑,即今山東省平原縣。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詞。上闋寫橋上送別。“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一開頭就點(diǎn)出了這次送別的地點(diǎn)和時間:正值陽春天氣,洛陽城里柳絮紛飛,如同雪花飄飄。這時有人要遠(yuǎn)行,朋友們都聚集在橋上為他送別。“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按照古人風(fēng)俗,送別要折楊柳以相贈,用來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yàn)榻?jīng)這橋上遠(yuǎn)行的人絡(luò)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jié)隊(duì),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zhí)手嗚咽。送別的哭聲和橋下的流水聲發(fā)生共鳴,那聲音真是撼人心肺。這里不是直寫離愁,而是側(cè)面烘托離愁的氣氛。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或說801、824)年—約866或說870、882年)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jìn)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陸游《雪夜感舊》”的原文翻譯
2、“陳與義《以事走郊外示友》”的原文翻譯
3、“李賀《長平箭頭歌》”的原文翻譯
4、“魚玄機(jī)《暮春有感寄友人》”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jié)》”的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