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觀德亭記》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王守仁《觀德亭記》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德亭記》原文
《觀德亭記》
王守仁
君子之于射也,內(nèi)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心者其視浮,歉于其心者其氣餒,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
君子之學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馳,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于射見之矣。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觀德矣。作《觀德亭記》。
《觀德亭記》譯文
君子在射箭時,內(nèi)心思慮純正,外形身體正直,手持弓箭穩(wěn)固有力,這樣以后才考慮發(fā)射中不中靶的問題。因此古代根據(jù)射箭來考察一個人的品德。品德,是來自內(nèi)心的一種收獲。君子治學,是講究心靈收獲的,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這是由于內(nèi)心躁動不安的人,他的動作必定是隨意的;內(nèi)心搖擺不定的人,他的視線必定是飄浮的;內(nèi)心慚愧的人,他的氣息必定是微弱的;粗枝大葉的人,他的相貌必定疏懶;內(nèi)心驕傲的人,他的神色必定矜持。這五種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之所以喪失本心,是因為沒有學習。
君子學習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這是因為:內(nèi)心端正,身體就會正直;內(nèi)心恭敬,神情就會嚴肅;內(nèi)心平靜,呼吸就會舒暢;內(nèi)心專注,視力就會清晰;內(nèi)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時機而作出處理;內(nèi)心單純,所以能謙讓并嚴格遵守規(guī)矩;內(nèi)心寬廣,所以成功時不會張揚,失敗時不會松懈。如果這七者都具備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
君子沒有不運用所學知識的,在射箭上也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說:作為別人的君王,就要以君王的標準為目標;作為別人的臣民,就要以臣子的標準為目標;作為別人的父親,就要以父親的標準為目標;作為別人的子女,就要以子女的標準為目標。射箭,就是要射中自己的目標;目標,就是自己的本心;每個人都要對準自己的內(nèi)心,都要獲得自己的本心罷了。所以說:射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謹此寫下這篇《觀德亭記》。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原文翻譯
3、“陸游《雜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原文翻譯
5、“莊周《逍遙游》”的原文翻譯

《觀德亭記》
王守仁
君子之于射也,內(nèi)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心者其視浮,歉于其心者其氣餒,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
君子之學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馳,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于射見之矣。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觀德矣。作《觀德亭記》。
《觀德亭記》譯文
君子在射箭時,內(nèi)心思慮純正,外形身體正直,手持弓箭穩(wěn)固有力,這樣以后才考慮發(fā)射中不中靶的問題。因此古代根據(jù)射箭來考察一個人的品德。品德,是來自內(nèi)心的一種收獲。君子治學,是講究心靈收獲的,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這是由于內(nèi)心躁動不安的人,他的動作必定是隨意的;內(nèi)心搖擺不定的人,他的視線必定是飄浮的;內(nèi)心慚愧的人,他的氣息必定是微弱的;粗枝大葉的人,他的相貌必定疏懶;內(nèi)心驕傲的人,他的神色必定矜持。這五種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之所以喪失本心,是因為沒有學習。
君子學習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這是因為:內(nèi)心端正,身體就會正直;內(nèi)心恭敬,神情就會嚴肅;內(nèi)心平靜,呼吸就會舒暢;內(nèi)心專注,視力就會清晰;內(nèi)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時機而作出處理;內(nèi)心單純,所以能謙讓并嚴格遵守規(guī)矩;內(nèi)心寬廣,所以成功時不會張揚,失敗時不會松懈。如果這七者都具備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
君子沒有不運用所學知識的,在射箭上也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說:作為別人的君王,就要以君王的標準為目標;作為別人的臣民,就要以臣子的標準為目標;作為別人的父親,就要以父親的標準為目標;作為別人的子女,就要以子女的標準為目標。射箭,就是要射中自己的目標;目標,就是自己的本心;每個人都要對準自己的內(nèi)心,都要獲得自己的本心罷了。所以說:射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謹此寫下這篇《觀德亭記》。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原文翻譯
3、“陸游《雜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原文翻譯
5、“莊周《逍遙游》”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孟子《孟子一則》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