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国产又爽又黄的视频免费看,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詩詞鑒賞

            司馬遷《商君列傳》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文言文

            文言文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司馬遷《商君列傳》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司馬遷《商君列傳》原文及翻譯注釋,詩意解釋
              《商君列傳》原文

            《商君列傳》

            司馬遷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jìn)。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dāng)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萃跫热?,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wèi)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jiān)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jiān)以讓衛(wèi)鞅。衛(wèi)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后五日,復(fù)求見鞅。鞅復(fù)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fù)讓景監(jiān),景監(jiān)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fù)見鞅。”鞅復(fù)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jiān)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fù)見我,我知之矣。”
             
              衛(wèi)鞅復(fù)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yuǎn),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xí)而民安之。”衛(wèi)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xué)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fù)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fù)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於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為筑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nèi)息者為禁。而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quán)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強(qiáng),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其明年,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其明年,衛(wèi)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領(lǐng)阨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圣,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fù)?jù)河山之固,東鄉(xiāng)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yè)也。”孝公以為然,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昂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wèi)鞅遺魏將公子昂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昂,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shù)破於齊秦,國內(nèi)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xiàn)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魏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衛(wèi)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見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今鞅請得交,可乎?”趙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jìn),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聞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仆聽君之義,則恐仆貪位貪名也。故不敢聞命。”商君曰:“子不說吾治秦與?”趙良曰:“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qiáng)。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無為問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筑冀闕,營如魯衛(wèi)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則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鞅將事子,子又何辭焉!”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愿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谥拢又傩罩?,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fā)教封內(nèi),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guān)請見。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jiān)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筑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shù)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車十?dāng)?shù),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yǎng)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商君弗從。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guān)下,欲舍客舍??腿瞬恢涫巧叹玻唬?ldquo;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nèi)秦。商君既復(fù)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fā)邑兵北出擊鄭。秦發(fā)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商君列傳》譯文

              商君,是衛(wèi)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后默默無言。當(dāng)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创笸醯纳袂椴粫馕业慕ㄗh。我當(dāng)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于沒有離開魏國。惠王離開后,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yán)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涂了嗎?”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yè),向東收復(fù)失地,他就西去秦國,依靠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求見孝公。孝公召見衛(wèi)鞅,讓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國家大事,孝公一邊聽一邊打瞌睡,一點也聽不進(jìn)去。事后孝公遷怒景監(jiān)說:“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這種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監(jiān)又用孝公的話責(zé)備衛(wèi)鞅。衛(wèi)鞅說:“我用堯、舜治國的方法勸說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領(lǐng)會。”過了幾天,景監(jiān)又請求孝公召見衛(wèi)鞅。衛(wèi)鞅再見孝公時,把治國之道說的淋漓盡致,可是還合不上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責(zé)備景監(jiān),景監(jiān)也責(zé)備衛(wèi)鞅。衛(wèi)鞅說:“我用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勸說大王而他聽不進(jìn)去。請求他再召見我一次。”衛(wèi)鞅又一次見到孝公,孝公對他很友好,可是沒任用他。會見退出后,孝公對景監(jiān)說:“你的客人不錯,我可以和他談?wù)劻恕?rdquo;景監(jiān)告訴衛(wèi)鞅,衛(wèi)鞅說:“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去說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準(zhǔn)備采納了。果真再召見我一次,我就知道該說些什么啦。”于是衛(wèi)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的非常投機(jī),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景監(jiān)說:“您憑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衛(wèi)鞅回答說:“我勸大王采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么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yè)呢?’所以,我用富國強(qiáng)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2]

              孝公任用衛(wèi)鞅后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wèi)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yù)見將要發(fā)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yè)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qiáng)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圣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yīng)民風(fēng)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xí)慣而百姓安定。”衛(wèi)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xí)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wù)摮煞ㄒ酝獾母母?。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tǒng)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wèi)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孝公說:“講的好。”于是任命衛(wèi)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jiān)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fā)奸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fā)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奸惡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居的,賦稅加倍。有軍功的人,各按標(biāo)準(zhǔn)升爵受賞;為私事斗毆的,按情節(jié)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致力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chǎn)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因從事工商業(yè)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王族里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占有土地、房產(chǎn),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新法準(zhǔn)備就緒后,還沒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后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dāng)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后就頒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shù)以千計。正當(dāng)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wèi)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于是就處罰了監(jiān)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zhí)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xiāng)村、城鎮(zhèn)社會秩序安定。當(dāng)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衛(wèi)鞅說:“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于是把他們?nèi)窟w到邊疆去。此后,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于是衛(wèi)鞅被任命為大良造。率領(lǐng)著軍隊圍攻魏國安邑,使他們屈服投降。過了三年,秦國在咸陽建筑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咸陽。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把零星的鄉(xiāng)鎮(zhèn)村莊合并成縣,設(shè)置了縣令、縣丞,總共合并劃分為三十一個縣。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過了五年,秦國富強(qiáng),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第二年,齊國軍隊在馬陵打敗魏軍,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射殺將軍龐涓。下一年,衛(wèi)鞅勸孝公說:“秦和魏的關(guān)系,就象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兼并了秦國,就是秦國吞并了魏國。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建都安邑,與秦國以黃河為界而獨立據(jù)有崤山以東的地利。形勢有利就向西進(jìn)犯秦國,沒利時就向東擴(kuò)展領(lǐng)地。如今憑借大王圣明賢能,秦國才繁榮昌盛。而魏國往年被齊國打得大敗,諸侯們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機(jī)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必然要向東撤退。一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jù)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偉業(yè)??!”孝公認(rèn)為說得對。就派衛(wèi)鞅率領(lǐng)軍隊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昂領(lǐng)兵迎擊。兩軍相拒對峙,衛(wèi)鞅派人給魏將公子昂送來一封信,寫道:“我當(dāng)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lǐng),不忍心相互攻擊,可以與公子當(dāng)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后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魏公子昂認(rèn)為衛(wèi)鞅說的對。會盟結(jié)束,喝酒,而衛(wèi)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襲擊并俘虜了魏公子昂,趁機(jī)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垮了魏軍后,押著公子昂班師回國。魏惠王的軍隊多次被齊、秦?fù)魸ⅲ瑖鴥?nèi)空虛,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讓河西地區(qū)奉獻(xiàn)給秦國做為媾和的條件。魏國就離開安邑,遷都大梁。魏惠王后悔地說:“我真后悔當(dāng)初沒采納公叔座的意見啊。”衛(wèi)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

              商君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親國戚都怨恨他。趙良去見商君。商君說:“我能見到你,是由于孟蘭皋的介紹,現(xiàn)在我們交個朋友,可以嗎?”趙良回答說:“鄙人不敢奢望??鬃诱f過:‘推薦賢能,受到人民擁戴的人才會前來;聚集不肖之徒,即使能使成王業(yè)的人也會引退。’鄙人不才,所以不敢從命。鄙人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不該占有的職位而占有它叫做貪位,不該享有的名聲而享有它叫做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誼,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貪位又貪名了。所以不敢從命。”商鞅說:“您不高興我對秦國的治理嗎?”趙良說:“能夠聽從別人的意見叫做聰,能夠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夠自我克制叫做強(qiáng)。虞舜曾說過:‘自我謙虛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張去做,無須問我了。”商鞅說:“當(dāng)初,秦國的習(xí)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女有別,分居而住,大造宮廷城闕,把秦國營建的像魯國、衛(wèi)國一樣。您看我治理秦國,與五羖大夫比,誰更有才干?”趙良說:“一千張羊皮比不上一領(lǐng)狐腋貴重,一千個隨聲附和的人比不上一個人正義直言。武王允許大臣們直言諫諍,國家就昌盛,紂王的大臣不敢講話,因而滅亡。您如果不反對武王的做法,那么,請允許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責(zé)備,可以嗎?”商君說:“俗話說,外表上動聽的話好比是花朵,真實至誠的話如同果實,苦口相勸、聽來逆耳的話是治病的良藥,獻(xiàn)媚奉承的話是疾病。您果真肯終日正義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藥了。我將拜您為師,您為什么又拒絕和我交朋友呢!”趙良說:“那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xiāng)下人。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去當(dāng)面拜見,要去卻沒有路費,就把自己賣給秦國人,穿著粗布短衣給人家喂牛。整整過了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把他從牛嘴下面提拔起來,凌駕于萬人之上,秦國人沒有誰不滿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東討伐過鄭國,三次擁立晉國的國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內(nèi)施行德化。巴國前來納貢;施德政于諸侯,四方少數(shù)民族前來朝見。由余聽到這種情形,前來敲門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wèi),他的功名載于史冊,藏于府庫,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連小孩子也不唱歌謠,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發(fā)出相應(yīng)的呼聲。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得以見秦王,靠的是秦王寵臣景監(jiān)推薦介紹,這就說不上什么名聲了。身為秦國國相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guī)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說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yè)了。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yán)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百姓更為迅速。如今您卻違情背理地建立權(quán)威變更法度,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於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詩經(jīng)》上說:‘相鼠還懂得禮貌,人反而沒有禮儀,人既然失去了禮儀,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照這句詩看來,實在是不能恭維您了。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jīng)八年了,您又殺死祝歡而用墨刑懲處公孫賈?!对娊?jīng)》上說:‘得到人心的振興,失掉人心的滅亡。’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您一出門,后邊跟著數(shù)以十計的車輛,車上都是頂盔貫甲的衛(wèi)士,身強(qiáng)力壯的人做貼身警衛(wèi),持矛操戟的人緊靠您的車子奔隨。這些防衛(wèi)缺少一樣,您必定不敢出門。《尚書》上說:‘憑靠施德的昌盛,憑靠武力的滅亡。’您的處境就好象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會消亡一樣危險,您還打算要延年益壽嗎?那為什么不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還秦國,到偏僻荒遠(yuǎn)的地方澆園自耕,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才,贍養(yǎng)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您還要貪圖商於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政教為榮寵,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棄賓客而不能當(dāng)朝,秦國所要拘捕您的人難道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象抬起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但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

              五個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發(fā)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君逃跑到邊境關(guān)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商君長長地嘆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離開秦國潛逃到魏。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昂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別的國家。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qiáng)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國。商君再回到秦國后,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fā)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尸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于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說:商君,他的天性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考察他當(dāng)初用帝王之道游說孝公,憑借著虛飾浮說,不是他自身的資質(zhì)。再說憑靠著國君寵臣太監(jiān)的推薦,等到被任用,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昂,不聽趙良的規(guī)勸,足以證明商君殘忍少恩了。我曾經(jīng)讀過商君開塞耕戰(zhàn)的書籍,其內(nèi)容和他本身的作為相類似。但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得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故的呀!

              《商君列傳》的注釋

              庶孽:旁支側(cè)出或妾生之子。
             
              刑名之學(xué):戰(zhàn)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法家一派。主張循名責(zé)實,以推行法治,強(qiáng)化上下關(guān)系。刑,通“形”。指形體或事實。名,指言論或主張。
             
              進(jìn):推薦、保舉。
             
              會:適逢,正趕上。
             
              有如不可諱:倘有不測。不可諱,亦作“不諱”。死亡的婉轉(zhuǎn)說法。諱,忌諱,隱瞞。
             
              社稷:國家政權(quán)的代稱。社,土地神。稷,谷神。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稱國家。
             
              嘿:同“默”。
             
              言:指推舉。若:你。
             
              色:臉色,神情。
             
              疾:快,迅速。禽:同“擒”拘捕,捕捉。悖:荒唐,糊涂??姽畼I(yè):指秦穆公修德行武,開拓疆土,爭霸諸侯的事業(yè)。詳見卷五《秦本紀(jì)》“孝公元年令”。繆,通“穆”。
             
              東復(fù)侵地:指原屬晉國的河西地區(qū)。晉獻(xiàn)公死去以后,流亡在外的晉公子夷吾為了爭奪君位“使人請秦,求入晉”,并表示“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及夷吾立為晉君,“背約不與河西城”。秦穆公十四年(前646),晉乘秦饑,興兵攻秦,結(jié)果晉惠公夷吾反被秦生擒,只好與秦盟,“獻(xiàn)其河西地”。后來“秦以往者數(shù)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fù)強(qiáng)”,把原先割讓給秦國的河西之地,又重新奪回。見卷五《秦本紀(jì)》,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讓:責(zé)備。
             
              說:規(guī)勸,勸說。帝道:相傳為堯舜等五帝治理國家的方法。
             
              益愈:反復(fù)前日之論,稍加修正。由帝道漸入王道。
             
              未中旨:未能與孝公的心意相合。
             
              王道:即三王之道。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
             
              霸道:即五霸之道。指以尊王攘夷為號召的齊桓、晉文之道。五霸,說法不一,一般認(rèn)為是秦穆公、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他們多憑借武力威勢治理國家,開拓疆土。
             
              厀之前于席:身上跪在席子上向前膝行。厀,通“膝”。古人席地而坐,膝蓋挨著席子。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邑邑:同“悒悒”。郁悶不樂。
             
              說:同“悅”。愉快,喜悅。
             
              比德:比量德行。
             
              衛(wèi)鞅:商鞅為衛(wèi)國人,故稱。下句“恐天下議己”,是說孝公欲從商鞅之言而變法,可是又怕天下議論他,不是說商鞅“恐天下議己”。
             
              疑:猶豫不定。
             
              敖:通“謷”。嘲笑?!渡叹龝坊蜃?ldquo;驁”,或作“訾”。“驁”通“訾”。“訾”,毀謗。
             
              暗:不清楚,不明白。
             
              知:通“智”。未萌:未發(fā)露、察覺。
             
              慮:事先謀劃、創(chuàng)始。
             
              法:效法。故:指成法。
             
              易民:改變民風(fēng)民俗。
             
              緣:依照,沿襲。王:成王,統(tǒng)一天下。五伯:即五霸。
             
              制:被制約。
             
              不肖:不成材,沒出息。
             
              器:指古代標(biāo)志名位、爵號的器物。
             
              多:推重,贊揚。
             
              什伍:戶籍編制,十家為什,五家為伍。
             
              牧司:檢舉,監(jiān)督。連坐:一人犯法,其他人連帶治罪。坐,因犯……罪。
             
              分異:分家另過。這是為繁殖人口,發(fā)展生產(chǎn)。
             
              率:標(biāo)準(zhǔn)。
             
              僇力:即“戮力”。盡力,致力于。
             
              復(fù)其身:免其本身勞役或賦稅。復(fù),免除。
             
              事末利:從事工商業(yè)。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古代以農(nóng)業(yè)為本,以工商業(yè)為末。
             
              收孥:拘摯本人妻子,沒收為官奴婢。孥,奴婢。
             
              宗室:此指王族。
             
              屬籍:家族的名冊,譜牒。
             
              差次:等級次序。差,等。分別等級。名:占有。
             
              芬華:比喻顯榮。即顯赫榮耀。具:準(zhǔn)備就緒。
             
              布:頒布,公布。
             
              國都市南門:指都城后邊市場南門。古代國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輒:就。金:古代貨幣單位。
             
              期年:一整年。
             
              法:處罰、治罪。
             
              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額上刺字,再涂以墨。
             
              趨令:遵照新法執(zhí)行。
             
              亂化:擾亂教化。冀闕:古代宮庭外公布法令的門闕。冀,記。出列教令,當(dāng)記于門闕。
             
              阡陌:縱橫交錯的田塍。南北叫阡,東西稱陌。封:聚土作為標(biāo)志。疆:劃定疆界。
             
              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罰。
             
              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賜給諸侯,表示榮寵的特殊禮遇。
             
              領(lǐng)阨:山嶺險要處。領(lǐng),通“嶺”。阨,通“隘”,狹隘,險要。
             
              都安邑:建都安邑,亦即以安邑為都城。
             
              界河:以黃河為界。
             
              病:與上句“利”對舉。
             
              畔:通“叛”。
             
              鄉(xiāng):同“向”。
             
              相距:兩軍接近,尚未交戰(zhàn)。距,通“拒”,抵御。
             
              遺:致送,贈予。書:信。
             
              數(shù):屢次、頻繁。三家分晉以后,河西之地屬魏。
             
              怨望:怨恨。望,埋怨責(zé)備。
             
              從孟蘭皋:經(jīng)由孟蘭皋的介紹。
             
              戴者:指善于治理政事而受到百姓愛戴的人。
             
              反聽: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
             
              內(nèi)視:自我省察。
             
              自勝:自我克制。
             
              自卑:謙虛,卑下自守。尚:尊重。
             
              前一“道”為遵循。后一道為主張、道理。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我和五羖大夫比,誰更賢能。孰與,用于比較,與……比,哪個……。
             
              五羖(gǔ,股)大夫:即秦名相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被晉所俘虜,隨秦穆公夫人即晉公子夷吾的姐姐隨嫁到秦,后逃離秦國,在宛地被楚人捉獲。穆公聞其賢,就用五張黑色的公羊皮把他贖回,與談三日,穆公大悅,“授之國政”。這與下文趙良所云頗不同。見卷五《秦世家》參見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原文“伊尹為庖,百里奚為虜”段關(guān)于百里奚的注文。
             
             ?、庖矗和?ldquo;腋”。胳肢窩。
             
              諾諾:答應(yīng)之聲,有順從、附合的意思。
             
              諤諤:直言的樣子。
             
              墨墨:通“默默”。不言,無聲息。
             
              誅:責(zé)怪。
             
              貌言華:表面上動聽而實際虛浮的話。
             
              至言:真實的話。
             
              苦言:逆耳的話。
             
              甘言:獻(xiàn)媚奉承的話。
             
              事:師事。
             
              粥(yù,育):通“鬻”。賣。
             
              被:同“披”。穿。食:給……吃。
             
              加:凌駕。百姓:指貴族。
             
              東伐鄭:據(jù)《左傳》載,魯僖公三十二年,駐軍于鄭而代鄭設(shè)防的秦國大夫杞子派人送回信息,說鄭國讓他負(fù)責(zé)掌管北門的鎖鑰,如果秘密派軍前來,鄭國就可以得到了。于是,秦穆公召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孟明等三人東襲鄭。其事在三十三年。及至孟明等到了滑國,發(fā)現(xiàn)鄭國已有所防備,怕“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就滅滑而還。按這次秦“東伐鄭”,《左傳》不及百里奚本人事,只載當(dāng)初被百里奚推薦的蹇叔曾諫穆公不要“勞師以襲遠(yuǎn)”。卷五《秦本紀(jì)》述及百里奚與蹇叔哭送出師事,卷三十九《晉世家》、卷四十二《鄭世家》則未及其事。
             
              發(fā)教:施行德化。封內(nèi):境內(nèi)。
             
              八戎:泛指諸戎部族及其國家。
             
              由余聞之:卷五《秦本紀(jì)》載,由余的先人原系晉人,所以,他會說晉國話。我王“聞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后由余降秦,“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上句“八戎來服”,蓋指此。
             
              款關(guān):叩關(guān),即入關(guān)求見???,叩,敲。
             
              相杵:搗米時發(fā)出相應(yīng)的呼聲。
             
              嬖:寵愛,寵幸。主:薦主,保舉的人。
             
              駿刑:嚴(yán)峻的刑罰。駿,通“峻”。
             
              左建外易:違情背理地建立權(quán)威,改變法制。左,失正。外,失中。
             
              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寡人,君之謙稱。指商鞅被封商於之地,號商君。
             
              繩:約束,糾正。引申為逼迫。
             
              以上四句詩出自《詩經(jīng)·鄘風(fēng)·相鼠》第三章。遄,快,迅速。
             
              為壽:敬酒,致禮。此引申為褒揚,恭維。
             
              駢脅:肌肉壯健,不顯脅骨。驂乘:乘車時居于右者,即陪乘。多指警衛(wèi)人員。
             
              阘(xī,希):長戟。旁:同“傍”。依傍,靠近。
             
              鄙:邊邑。此指偏遠(yuǎn)僻靜的地方。
             
              顯:顯揚。引申為重用。巖穴之士:隱居山林的賢能之士。
             
              捐賓客:舍棄賓客。這是對死亡的委婉說法。
             
              收:逮捕,拘壓。
             
              微:少。
             
              舍:住。后一“舍”為旅店。
             
              客人:旅店主人。
             
              舍人:住店的人。驗:憑證。路引一類的身份證件。
             
              坐之:即店主人與住店的人一起判罪。
             
              敝:通“弊”。弊病,害處。
             
              內(nèi):同“納”。交納。
             
              徒屬:封邑中的部屬。
             
              卷十五《六國年表》謂商君死彤地。
             
              車裂:古代酷刑,以車撕裂人體。俗叫五馬分尸。徇:示眾。
             
              天資:天性。刻薄:殘忍。
             
              跡:考察,追究。干:求取,這里是游說的意思。
             
              發(fā)明:證明,說明。
             
              有以:有緣故,有因由。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dá)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李商隱《無題》”的原文翻譯
              2、“黃庭堅《贈黔南賈使君》”的原文翻譯
              3、“柳永《永遇樂·薰風(fēng)解慍》”的原文翻譯
              4、“溫庭筠《相和歌辭·三洲歌》”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譯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