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象祠記》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文言文
文言文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shí)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王守仁《象祠記》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象祠記》原文
《象祠記》
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dú)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yuǎn)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jìn)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dǎo)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象祠記》譯文
靈鷲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廟。那山下住著的許多苗民,都把他當(dāng)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yīng)苗民的請求,把祠廟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時(shí)請我做一篇記。我說:“是拆毀它呢,還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說:“是重新修整它。”我說:“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廟的創(chuàng)建,大概沒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們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誠心祭祀,不敢荒廢呢。”有鼻地方的象寺,唐朝人就把它毀廢了。象的為人,作為人子則不孝忤逆,作為弟弟則蠻橫無理。對他的祭祀在唐朝就已被廢棄,今天卻還有保存著這一習(xí)俗的地方;有鼻地方已經(jīng)廢除了祭祀活動(dòng),這里卻香火不斷。這是為什么呢?
我說:“為什么這樣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經(jīng)把它毀掉了。象的為人,作為兒子就不孝,作為弟弟就傲慢。對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責(zé),可是還存留到現(xiàn)在;他的祠廟在有鼻被拆毀,可是在這里卻還興旺。為什么這樣呢?”我懂得了!君子愛這個(gè)人,便推廣到愛他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對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這樣,那么興建祠廟是為了舜,不是為了象??!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還少嗎?可是象的祠廟卻獨(dú)獨(dú)能傳到今世。我從這里能夠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進(jìn)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遼遠(yuǎn)長久。象的兇暴,在開始是這樣的,又怎見得他后來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聽從,那么他已經(jīng)被舜感化成為慈祥的父親了;如果象還不尊敬兄長,就不能夠說是全家和睦了。他上進(jìn)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惡;不走上邪路,就說明一定會(huì)向善。象已經(jīng)被舜感化了,確實(shí)是這樣啊!孟子說:“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呢!”這大概是舜愛象愛得深,并且考慮得仔細(xì),所以用來扶持輔導(dǎo)他的辦法就很周到呢。不是這樣的話,那么即使有像周公那樣的圣明,管叔、蔡叔也不能避免被誅殺放逐。從這里能夠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夠任用賢人,安穩(wěn)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澤施給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們懷念他啊。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這也許是仿效舜封象的辦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能夠感化的人。既然這樣,那么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是根據(jù)象開始的行為;現(xiàn)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來的表現(xiàn)。
這個(gè)意義,我將把它向世上講明。使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還能夠改正;君子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到了極點(diǎn),即使別人跟象一樣兇暴,也還能夠感化他呢。
《象祠記》的注釋
象祠:象的祠廟。象,人名,傳說中虞舜的弟弟。
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縣境內(nèi)。相傳舜封象于此。象死后,當(dāng)?shù)厝藶樗遂魪R。
瞽瞍(gǔsǒu):舜父名。
底:通“抵”,到。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xué)術(shù)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yuǎn)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xué)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理學(xué)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李白《詠石?!?rdquo;的原文翻譯
2、“王維《題友人云母障子》”的原文翻譯
3、“柳宗元《巽公院五詠》”的原文翻譯
4、“蘇轍《南康直節(jié)堂記》”的原文翻譯
5、“吳文英《杏花天·詠湯》”的原文翻譯

《象祠記》
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dú)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yuǎn)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jìn)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dǎo)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象祠記》譯文
靈鷲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廟。那山下住著的許多苗民,都把他當(dāng)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yīng)苗民的請求,把祠廟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時(shí)請我做一篇記。我說:“是拆毀它呢,還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說:“是重新修整它。”我說:“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廟的創(chuàng)建,大概沒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們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誠心祭祀,不敢荒廢呢。”有鼻地方的象寺,唐朝人就把它毀廢了。象的為人,作為人子則不孝忤逆,作為弟弟則蠻橫無理。對他的祭祀在唐朝就已被廢棄,今天卻還有保存著這一習(xí)俗的地方;有鼻地方已經(jīng)廢除了祭祀活動(dòng),這里卻香火不斷。這是為什么呢?
我說:“為什么這樣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經(jīng)把它毀掉了。象的為人,作為兒子就不孝,作為弟弟就傲慢。對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責(zé),可是還存留到現(xiàn)在;他的祠廟在有鼻被拆毀,可是在這里卻還興旺。為什么這樣呢?”我懂得了!君子愛這個(gè)人,便推廣到愛他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對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這樣,那么興建祠廟是為了舜,不是為了象??!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還少嗎?可是象的祠廟卻獨(dú)獨(dú)能傳到今世。我從這里能夠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進(jìn)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遼遠(yuǎn)長久。象的兇暴,在開始是這樣的,又怎見得他后來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聽從,那么他已經(jīng)被舜感化成為慈祥的父親了;如果象還不尊敬兄長,就不能夠說是全家和睦了。他上進(jìn)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惡;不走上邪路,就說明一定會(huì)向善。象已經(jīng)被舜感化了,確實(shí)是這樣啊!孟子說:“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呢!”這大概是舜愛象愛得深,并且考慮得仔細(xì),所以用來扶持輔導(dǎo)他的辦法就很周到呢。不是這樣的話,那么即使有像周公那樣的圣明,管叔、蔡叔也不能避免被誅殺放逐。從這里能夠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夠任用賢人,安穩(wěn)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澤施給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們懷念他啊。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這也許是仿效舜封象的辦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能夠感化的人。既然這樣,那么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是根據(jù)象開始的行為;現(xiàn)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來的表現(xiàn)。
這個(gè)意義,我將把它向世上講明。使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還能夠改正;君子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到了極點(diǎn),即使別人跟象一樣兇暴,也還能夠感化他呢。
《象祠記》的注釋
象祠:象的祠廟。象,人名,傳說中虞舜的弟弟。
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縣境內(nèi)。相傳舜封象于此。象死后,當(dāng)?shù)厝藶樗遂魪R。
瞽瞍(gǔsǒu):舜父名。
底:通“抵”,到。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xué)術(shù)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yuǎn)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xué)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理學(xué)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李白《詠石?!?rdquo;的原文翻譯
2、“王維《題友人云母障子》”的原文翻譯
3、“柳宗元《巽公院五詠》”的原文翻譯
4、“蘇轍《南康直節(jié)堂記》”的原文翻譯
5、“吳文英《杏花天·詠湯》”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蘇洵《木假山記》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