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游雙溪記》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文言文
文言文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姚鼐《游雙溪記》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游雙溪記》原文
《游雙溪記》
姚鼐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同入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zhí)滴亩斯股?,大雨溪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入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nèi)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huán)。處于環(huán)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幾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于此楣,優(yōu)游自適于此者數(shù)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窶,從故人于風雨之夕,遠思文瑞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游雙溪記》譯文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日?我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一同進入北山,到雙溪游覽。一青的弟弟仲孚本來應邀同游,但因突然生病沒有來。一青又先回去。我便和張應宿一起住在了張?zhí)滴亩斯沟嘏赃叺膹]舍里。天降大雨,雙溪的溪流猛漲,我們便滯留在那里好幾天。大概龍溪水從西北方向滾滾而來,在快要進入兩座山崖之間的入口時,又有椒園之水匯入,因為兩水匯聚,這條溪便被稱為“雙溪”。茂盛的松樹恰如堤壩在雙溪內(nèi)環(huán)繞,雙溪外,蒼綠色的山巖交錯分布,整個情形像雙環(huán)狀。我們處于環(huán)狀的中間向四處觀望,恰好目睹煙雨的聚合與消散,樹林和石頭簇擁著交錯呈現(xiàn),在煙雨中這些 景致變化萬千。夜晚坐在同一燈光下,倚靠幾案默聽,所有的自然音響都匯入耳畔,我們便有一種孤寂冷清的蕭然之感。
文端受仁德的皇帝恩寵,登上宰相的高位,一朝告老還鄉(xiāng),皇帝親筆題寫“雙溪”兩字賜贈,回鄉(xiāng)以后將御筆題匾懸掛在此處的門楣上,在這里過了幾年優(yōu)游閑適的日子才去世,世人都說這是一件盛事。我因為不賢,不堪為世所用,急忙離去,早早隱居在山崖的深底,在風雨之夜與友人一起,遠思文端的風范,覺得遙不可及。但是,不知現(xiàn)在我游覽雙溪的感受,與昔日文端游山玩水的快樂,是有某些相同之處呢,抑或沒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游雙溪記》的注釋
左世瑯:字一青。
張若兆:字應宿。
雙溪:位于今安徽桐城龍眠鄉(xiāng)境內(nèi)龍眠河與椒園小河匯流處,故稱“雙溪”。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即公元1775年。
張?zhí)滴亩斯杭辞宄鄰堄ⅲ?637——1708),桐城人,卒后謚號“文端”,贈太子太傅。
鐙:同“燈”,指油燈。
仁皇帝:即康熙帝(1654——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謚號“大清圣祖仁皇帝”。
登:加封。
一旦:一天之間。
楣:門框上邊的橫木。
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邈:遙遠。
簡短詩意賞析
全文不過三百來字,熔描繪景物、憑吊前賢、抒發(fā)感慨于一爐。篇幅雖短,情韻生動,充分體現(xiàn)出姚鼐散文記事明晰、文字雅潔,惜墨如金而又余味悠長的風格特點。
作者簡介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游雙溪記》
姚鼐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同入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zhí)滴亩斯股?,大雨溪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入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nèi)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huán)。處于環(huán)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幾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于此楣,優(yōu)游自適于此者數(shù)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窶,從故人于風雨之夕,遠思文瑞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游雙溪記》譯文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日?我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一同進入北山,到雙溪游覽。一青的弟弟仲孚本來應邀同游,但因突然生病沒有來。一青又先回去。我便和張應宿一起住在了張?zhí)滴亩斯沟嘏赃叺膹]舍里。天降大雨,雙溪的溪流猛漲,我們便滯留在那里好幾天。大概龍溪水從西北方向滾滾而來,在快要進入兩座山崖之間的入口時,又有椒園之水匯入,因為兩水匯聚,這條溪便被稱為“雙溪”。茂盛的松樹恰如堤壩在雙溪內(nèi)環(huán)繞,雙溪外,蒼綠色的山巖交錯分布,整個情形像雙環(huán)狀。我們處于環(huán)狀的中間向四處觀望,恰好目睹煙雨的聚合與消散,樹林和石頭簇擁著交錯呈現(xiàn),在煙雨中這些 景致變化萬千。夜晚坐在同一燈光下,倚靠幾案默聽,所有的自然音響都匯入耳畔,我們便有一種孤寂冷清的蕭然之感。
文端受仁德的皇帝恩寵,登上宰相的高位,一朝告老還鄉(xiāng),皇帝親筆題寫“雙溪”兩字賜贈,回鄉(xiāng)以后將御筆題匾懸掛在此處的門楣上,在這里過了幾年優(yōu)游閑適的日子才去世,世人都說這是一件盛事。我因為不賢,不堪為世所用,急忙離去,早早隱居在山崖的深底,在風雨之夜與友人一起,遠思文端的風范,覺得遙不可及。但是,不知現(xiàn)在我游覽雙溪的感受,與昔日文端游山玩水的快樂,是有某些相同之處呢,抑或沒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游雙溪記》的注釋
左世瑯:字一青。
張若兆:字應宿。
雙溪:位于今安徽桐城龍眠鄉(xiāng)境內(nèi)龍眠河與椒園小河匯流處,故稱“雙溪”。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即公元1775年。
張?zhí)滴亩斯杭辞宄鄰堄ⅲ?637——1708),桐城人,卒后謚號“文端”,贈太子太傅。
鐙:同“燈”,指油燈。
仁皇帝:即康熙帝(1654——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謚號“大清圣祖仁皇帝”。
登:加封。
一旦:一天之間。
楣:門框上邊的橫木。
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邈:遙遠。
簡短詩意賞析
全文不過三百來字,熔描繪景物、憑吊前賢、抒發(fā)感慨于一爐。篇幅雖短,情韻生動,充分體現(xiàn)出姚鼐散文記事明晰、文字雅潔,惜墨如金而又余味悠長的風格特點。
作者簡介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酈道元《河水龍門》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