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放言五首·其一》譯文
白日真黑夜假誰去分辨,從古到今的事無盡無休。
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當(dāng),去愛臧武仲那樣的人,哪知道世間還有甯武子那樣裝呆作傻的人呢?
螢火蟲有光非真的火光,荷葉上的露水雖圓豈是真珠?
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來作比較,又何從判定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
《放言五首·其一》的注釋
放言:意即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其間曾作《放言五首》,見《元氏長慶集》卷十八。
長句詩:指七言詩,相對五言詩而言;五言為短句。
李頎:唐代詩人,開元十三年(725年)進士,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舉其兩句詩見于他的《雜興》詩。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其故道過黃河而南,東流入今山東省境內(nèi)。河:黃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誣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東,不問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懼而叛變,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東南。
接輿(yú)狂:接輿,傳說是春秋時楚國的一個隱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說“接輿狂”。其真實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著孔子的車而歌,故稱接輿(見《論語·微子》、《莊子·逍遙游》)。輿,本指車廂,亦泛指車。
予:我。出佐潯陽:被貶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馬,輔助治事。潯(xún)陽:指江州。隋設(shè)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未屆所任:還未到達任所。屆:到。
暇(xiá):空閑時間。
綴(zhuì):撰寫。續(xù)其意:謂讀元稹《放言》之意。耳:嘆詞。
辨:一作“辯”。底:啥。
臧(zāng)生:指臧武仲。臧:一作“莊”。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憑借其防地來要挾魯君。武仲:臧孫氏,名紇,官為司寇,在貴族中有“圣人之稱”(《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時人謂之圣”)。詐圣:假裝圣人。甯(nìng)子:指甯武子。甯:今亦作“寧”。知:同“智”。燔(fán)柴:此用為名詞,指火光。照乘:珠名。殊:異。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思帝鄉(xiāng)·花花》”的原文翻譯
2、“蘇舜欽《滄浪亭記》”的原文翻譯
3、“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勻紅》”的原文翻譯
4、“曹雪芹《自題一絕》”的原文翻譯
5、“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的原文翻譯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放言五首·其一》譯文
白日真黑夜假誰去分辨,從古到今的事無盡無休。
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當(dāng),去愛臧武仲那樣的人,哪知道世間還有甯武子那樣裝呆作傻的人呢?
螢火蟲有光非真的火光,荷葉上的露水雖圓豈是真珠?
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來作比較,又何從判定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
《放言五首·其一》的注釋
放言:意即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其間曾作《放言五首》,見《元氏長慶集》卷十八。
長句詩:指七言詩,相對五言詩而言;五言為短句。
李頎:唐代詩人,開元十三年(725年)進士,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舉其兩句詩見于他的《雜興》詩。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其故道過黃河而南,東流入今山東省境內(nèi)。河:黃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誣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東,不問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懼而叛變,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東南。
接輿(yú)狂:接輿,傳說是春秋時楚國的一個隱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說“接輿狂”。其真實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著孔子的車而歌,故稱接輿(見《論語·微子》、《莊子·逍遙游》)。輿,本指車廂,亦泛指車。
予:我。出佐潯陽:被貶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馬,輔助治事。潯(xún)陽:指江州。隋設(shè)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未屆所任:還未到達任所。屆:到。
暇(xiá):空閑時間。
綴(zhuì):撰寫。續(xù)其意:謂讀元稹《放言》之意。耳:嘆詞。
辨:一作“辯”。底:啥。
臧(zāng)生:指臧武仲。臧:一作“莊”。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憑借其防地來要挾魯君。武仲:臧孫氏,名紇,官為司寇,在貴族中有“圣人之稱”(《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時人謂之圣”)。詐圣:假裝圣人。甯(nìng)子:指甯武子。甯:今亦作“寧”。知:同“智”。燔(fán)柴:此用為名詞,指火光。照乘:珠名。殊:異。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思帝鄉(xiāng)·花花》”的原文翻譯
2、“蘇舜欽《滄浪亭記》”的原文翻譯
3、“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勻紅》”的原文翻譯
4、“曹雪芹《自題一絕》”的原文翻譯
5、“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李賀《秋來》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