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鷓鴣天·東陽道中》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宋詞精選
宋詞精選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辛棄疾《鷓鴣天·東陽道中》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鷓鴣天·東陽道中》原文
《鷓鴣天·東陽道中》
辛棄疾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shù)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鷓鴣天·東陽道中》譯文
香籠里燃燒的水沉香的氣息越來越淡薄了。舉目遠望,征塵撲面,去路迢迢。無數(shù)山峰重重疊疊,四周群山碧綠,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嬌艷。
行進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清晰可見,駿馬蕭蕭嘶鳴,威武雄壯的儀仗隊已經(jīng)過了前面的小紅橋。滿懷的離愁別恨,此時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詩句,于青山綠水之間,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發(fā),差點兒沒把馬鞭的碧玉梢頭搖斷。
《鷓鴣天·東陽道中》的注釋
東陽:即今浙江東陽縣??疾熳髡咴缒昊掠污欅E,無確切記載來過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塵:征途上揚起的塵土。
香篝:一種燃香料的籠子。
水沉:即沉香,一種名貴香料。
銷:消退
周遭:周圍。
歷歷:形容物體或景象一個個清晰分明。
蕭蕭:馬長聲鳴叫。
愁邊:苦苦思索。
剩有:盡有。
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清新雋永的羈旅懷人之作。開篇以征塵與沉香對舉,暗暗引出相思之意。無數(shù)青山皆有嬌花處處,正是旅途時時盡是相思的寫照。結(jié)句遙應(yīng)篇,點出懷人主旨,刻畫出一個情濃意切的相思者形象。全詞婉約其外豪放其中,筆致流利而不纖弱,情緒纏綿而不哀怨,雖在辛詞中屬別調(diào),與一般婉約詞仍異具旨趣。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南宋官員、將領(lǐng)、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思帝鄉(xiāng)·花花》”的原文翻譯
2、“蘇舜欽《滄浪亭記》”的原文翻譯
3、“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勻紅》”的原文翻譯
4、“曹雪芹《自題一絕》”的原文翻譯
5、“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的原文翻譯

《鷓鴣天·東陽道中》
辛棄疾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shù)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鷓鴣天·東陽道中》譯文
香籠里燃燒的水沉香的氣息越來越淡薄了。舉目遠望,征塵撲面,去路迢迢。無數(shù)山峰重重疊疊,四周群山碧綠,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嬌艷。
行進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清晰可見,駿馬蕭蕭嘶鳴,威武雄壯的儀仗隊已經(jīng)過了前面的小紅橋。滿懷的離愁別恨,此時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詩句,于青山綠水之間,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發(fā),差點兒沒把馬鞭的碧玉梢頭搖斷。
《鷓鴣天·東陽道中》的注釋
東陽:即今浙江東陽縣??疾熳髡咴缒昊掠污欅E,無確切記載來過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塵:征途上揚起的塵土。
香篝:一種燃香料的籠子。
水沉:即沉香,一種名貴香料。
銷:消退
周遭:周圍。
歷歷:形容物體或景象一個個清晰分明。
蕭蕭:馬長聲鳴叫。
愁邊:苦苦思索。
剩有:盡有。
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清新雋永的羈旅懷人之作。開篇以征塵與沉香對舉,暗暗引出相思之意。無數(shù)青山皆有嬌花處處,正是旅途時時盡是相思的寫照。結(jié)句遙應(yīng)篇,點出懷人主旨,刻畫出一個情濃意切的相思者形象。全詞婉約其外豪放其中,筆致流利而不纖弱,情緒纏綿而不哀怨,雖在辛詞中屬別調(diào),與一般婉約詞仍異具旨趣。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南宋官員、將領(lǐng)、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思帝鄉(xiāng)·花花》”的原文翻譯
2、“蘇舜欽《滄浪亭記》”的原文翻譯
3、“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勻紅》”的原文翻譯
4、“曹雪芹《自題一絕》”的原文翻譯
5、“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秦觀《滿庭芳·紅蓼花繁》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