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shí)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原文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xì)雨。雝雝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譯文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滿階的紅葉落入暮色中。重陽節(jié)又要到來了,登臨高臺和水榭遠(yuǎn)望,到處遍桂茱萸香墜。
庭院中飄溢著紫菊的香味,煙籠細(xì)雨。嗈嗈鳴叫的新雁嗚咽著凄寒之聲,愁恨年年如此相似。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的注釋
謝新恩:詞牌名?!稓v代詩余》注:“單調(diào),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后段,存以備體。”劉繼增《南唐二主詞箋》中也說它“既不分段,亦不類本調(diào),而他調(diào)亦無有似此填者”。而依《詞律拾遺》則作“補(bǔ)調(diào)”,其注曰:“此詞不分前后迭,疑有脫誤。葉本(葉申薌《天籟軒詞譜》)于‘處’字分段。”
冉(rǎn)冉:慢慢地、漸漸地,這里形容時(shí)光漸漸地流逝。秋光:秋天的時(shí)光。
紅葉:楓、槭等樹的葉子到秋天都變成了紅色,統(tǒng)稱紅葉。這里指飄落的枯葉。
重陽:節(jié)日名。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因此農(nóng)歷九月初九稱為“重九”或“重陽”。魏晉以后,習(xí)俗為這一天登高游宴。
臺榭(xiè):高臺和水榭,也泛指樓臺等建筑物。臺,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觀察眺望用。榭,建筑在高土臺上的敞屋,多為游觀之所。登臨處:指登高望遠(yuǎn)的地方。
朱萸(yú):即茱萸。植物名,香味濃烈,可入藥。中國古代有在重陽節(jié)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惡的風(fēng)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香墜:即香囊。墜,一種從上下掛的裝飾品。
籠:籠罩。
雝(yōng)雝:同“嗈嗈”,鳥的和鳴聲。咽寒聲:嗚咽的悲聲。寒聲,戰(zhàn)栗、悲涼的聲音。
似:《詞律拾遺》《歷代詩余》中作“侶”。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通過寫重陽節(jié)掛茱萸香墜兒的習(xí)俗抒發(fā)主人公的愁怨。詞的內(nèi)容中有對往昔重陽節(jié)的回憶,有對眼前處境的感慨,更多的是悲愁離恨。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qū)),南唐最后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dòng)、用情真摯,風(fēng)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yuǎn)。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納蘭性德《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的原文翻譯
2、“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原文翻譯
3、“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的原文翻譯
4、“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原文翻譯
5、“戴復(fù)古《賀新郎·寄豐真州》”的原文翻譯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xì)雨。雝雝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譯文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滿階的紅葉落入暮色中。重陽節(jié)又要到來了,登臨高臺和水榭遠(yuǎn)望,到處遍桂茱萸香墜。
庭院中飄溢著紫菊的香味,煙籠細(xì)雨。嗈嗈鳴叫的新雁嗚咽著凄寒之聲,愁恨年年如此相似。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的注釋
謝新恩:詞牌名?!稓v代詩余》注:“單調(diào),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后段,存以備體。”劉繼增《南唐二主詞箋》中也說它“既不分段,亦不類本調(diào),而他調(diào)亦無有似此填者”。而依《詞律拾遺》則作“補(bǔ)調(diào)”,其注曰:“此詞不分前后迭,疑有脫誤。葉本(葉申薌《天籟軒詞譜》)于‘處’字分段。”
冉(rǎn)冉:慢慢地、漸漸地,這里形容時(shí)光漸漸地流逝。秋光:秋天的時(shí)光。
紅葉:楓、槭等樹的葉子到秋天都變成了紅色,統(tǒng)稱紅葉。這里指飄落的枯葉。
重陽:節(jié)日名。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因此農(nóng)歷九月初九稱為“重九”或“重陽”。魏晉以后,習(xí)俗為這一天登高游宴。
臺榭(xiè):高臺和水榭,也泛指樓臺等建筑物。臺,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觀察眺望用。榭,建筑在高土臺上的敞屋,多為游觀之所。登臨處:指登高望遠(yuǎn)的地方。
朱萸(yú):即茱萸。植物名,香味濃烈,可入藥。中國古代有在重陽節(jié)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惡的風(fēng)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香墜:即香囊。墜,一種從上下掛的裝飾品。
籠:籠罩。
雝(yōng)雝:同“嗈嗈”,鳥的和鳴聲。咽寒聲:嗚咽的悲聲。寒聲,戰(zhàn)栗、悲涼的聲音。
似:《詞律拾遺》《歷代詩余》中作“侶”。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通過寫重陽節(jié)掛茱萸香墜兒的習(xí)俗抒發(fā)主人公的愁怨。詞的內(nèi)容中有對往昔重陽節(jié)的回憶,有對眼前處境的感慨,更多的是悲愁離恨。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qū)),南唐最后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dòng)、用情真摯,風(fēng)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yuǎn)。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納蘭性德《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的原文翻譯
2、“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原文翻譯
3、“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的原文翻譯
4、“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原文翻譯
5、“戴復(fù)古《賀新郎·寄豐真州》”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蘇軾《九日次韻王鞏》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