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文言文
文言文 由優(yōu)爾供稿《出師表》為了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書后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以下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整理的《出師表》原文及翻譯,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出師表》原文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翻譯
先帝創(chuàng)業(yè)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wèi)臣僚在內(nèi)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fā)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shù)钠┯鳎远氯已赃M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wèi)、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nèi)宮外執(zhí)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咨詢他們,然后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qū)?,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jīng)過試用,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于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jié)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茍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fā),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后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F(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兵甲已經(jīng)充足,我應當勉勵統(tǒng)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舍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圣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征詢臣下的意見,考察并采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xiàn)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么。
注釋
(1)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2)出:出征。
(3)師:軍隊。
(4)先帝:這里指劉備。
(5)創(chuàng):開創(chuàng),創(chuàng)立。
(6)業(yè):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
(7)而:表轉(zhuǎn)折。
(8)賞:受賞。
(9)刑:受罰。
(10)中道:中途。
(11)崩殂(cú):死。崩,古代稱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12)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益州,這里指蜀漢。疲弊,人力疲憊,民生凋敝,困苦窮乏。
(13)三分:天下分為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
(14)此:這。
(15)誠:確實,實在。
(16)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17)秋:時候。
(18)然:但是
(19)侍:侍奉。
(20)衛(wèi):守衛(wèi)
(21)懈:懈怠,放松。
(22)于:在。
(23)忠:忠誠。
(24)內(nèi):朝廷上。
(25)外:朝廷外,指戰(zhàn)場上。
(26)士:將士。
(27)忘身:奮不顧身。
(28)蓋:連詞。連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29)追:追念。
(30)殊遇:特殊的對待,即優(yōu)待、厚遇。
(31)欲:想要。
(32)報:報答。
(33)之:代詞。
(34)于:向,對。
(35)誠:實在,確實。
(36)宜,應該。
(37)開張圣聽:擴大圣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圣:圣明
(38)以:來。
(39)光:發(fā)揚光大。
(40)遺德:遺留的美德。
(41)恢弘:這里是動詞,形作動,意思是發(fā)揚擴大。也作“恢宏”?;郑捍蟆:耄捍?、寬。
(42)氣:志氣。
(43)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妄:隨便,胡亂,輕率。菲薄:微薄。
(44)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引用、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45)以:因而。
(46)塞;阻塞。
(47)忠:忠誠。
(48)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這里指進諫。
(49)俱:全,都。
(50)宮中:指皇宮中。
(51)府中:指朝廷中。
(52)體:整體。
(53)陟(zhì):提升,提拔。
(54)罰:懲罰。
(55)臧否(pǐ):善惡,這里形容詞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的好壞”。臧否:善惡。
(56)異同:這里偏重在異。
(57)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58)作奸:為非作歹。
(59)科:科條,法令。
(60)及:和。
(61)為:做。
(62)付:交給。
(63)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
(64)論:憑定。
(65)刑:罰。
(66)以:來。
(67)昭:彰顯,顯揚。
(68)平:公平。
(69)明:嚴明。
(70)理:治。
(71)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72)內(nèi)外異法:宮內(nèi)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73)內(nèi)外:指宮內(nèi)和朝廷。
(74)異法:刑賞之法不同。法:法制。
(75)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yī)、董允:郭攸之、費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76)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77)良實:善良誠實,這里形容詞做名詞,指善良誠實的人。
(78)志:志向。
(79)慮:思想,心思。
(80)忠純:忠誠純正。
(81)簡拔:選拔。簡:挑選。拔:選拔。
(82)遺(wèi):給予。
(83)悉以咨之:都拿來問問他們。悉:副詞,都,全。咨:詢問,征求意見。
(84)之:指郭攸之等人。
(85)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86)裨(bì):彌補,補救。闕,通“缺”,缺點。
(87)有所廣益:得到更多的好處。
(88)廣益:很多的益處。
(89)益:好處、益處。
(90)性行:性情品德。
(91)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92)淑:善。
(93)均:公平,平均。
(94)曉暢:諳熟,精通。
(95)試用:任用。
(96)能:能干,有才能。
(97)是以:因為這,因此。
(98)眾:大家。
(99)舉:推舉。
(100)督:武職,向?qū)櫾鵀橹胁慷健?/p>
(101)營:軍營、軍隊。
(102)行(háng)陣:指部隊。
(103)和睦:團結(jié)和諧。
(104)優(yōu)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105)親:親近。
(106)信:信任。
(107)得所:得到恰當?shù)奈恢谩?/p>
(108)先漢:西漢。興隆:興盛。
(109)后漢:東漢。傾頹:衰敗。
(110)每:常常。
(111)桓、靈: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他們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敗。
(112)嘆息:感嘆惋惜。
(113)痛恨:感到痛心遺憾。
(114)恨:遺憾,不滿意。
(115)尚書、長(zhǎng)史、參軍:都是官名。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
(116)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117)悉:全、都。
(118)貞:堅貞。
(119)良:善良可靠。
(120)死節(jié):能夠以死報國。死:為……而死。
(121)?。号d盛。
(122)計日:計算著日子。
(123)布衣:平民百姓。
(124)躬:親自,自身。
(125)耕:耕種。
(126)躬耕:親自耕種,實指隱居農(nóng)村。
(127)南陽:東漢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128)茍:茍且。
(129)全:保全。
(130)于:在。
(131)求:謀求。
(132)聞達:聞名顯達。
(133)以:認為。
(134)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
(135)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136)枉屈:委屈。
(137)顧:拜訪,探望。
(138)咨:詢問。
(139)由是:因此。
(140)感激:感動奮激。
(141)許:答應。
(142)驅(qū)馳:驅(qū)車追趕。這里是奔走效勞的意思。
(143)后值傾覆:后來遇到兵敗。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大敗劉軍;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lián)合孫權(quán)打敗曹操于赤壁才轉(zhuǎn)危為安。
(144)值:遇到。
(145)傾覆:指兵敗。
(146)爾來:那時以來。
(147)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jīng)二十一年。
(148)有:通“又”,跟在數(shù)詞后面表示約數(shù)。
(149)故:所以。
(150)寄:托付。
(151)以:把。
(152)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將要。
(153)夙夜憂嘆:早晚/整天擔憂嘆息。夙,清晨。憂,憂愁焦慮。夙夜:早晚。
(154)瀘:水名,即金沙江。
(155)不毛:不長草。這里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
(156)兵:武器。
(157)甲:裝備。
(158)獎率:激勵率領(lǐng),獎勵統(tǒng)帥。獎,鼓勵。
(159)庶:希望。
(160)竭:竭盡。
(161)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162)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163)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鈍。
(164)攘(rǎng)除:排除,鏟除。
(165)奸兇: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quán)。
(166)還:回。
(167)于:到。
(168)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169)所以:用來……的。
(170)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171)斟酌:考慮,權(quán)衡。
(172)損:除去。
(173)益:興辦,增加。
(174)損益:增減,興革。
(175)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176)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
(177)托,委托,交給。
(178)效,效命的任務。
(179)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180)效,取得成效。
(181)告:告慰,告祭。
(182)興:發(fā)揚。
(183)德:道德。
(184)言:言論。
(185)興德之言:發(fā)揚圣德的言論。
(186)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187)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
(188)彰:表明,顯揚。
(189)咎:過失,罪。
(190)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諏,詢問。
(191)察納:認識采納。察:明察。
(192)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193)深追:深切追念。
(194)先帝遺詔:劉備給后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195)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fā)的詔令。
(196)當:在……的時候。
(197)臨:面對
(198)涕:眼淚。
(199)零:落下。
(200)不知所言: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謙詞。
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表現(xiàn)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當時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勢,闡述開張圣聽、內(nèi)外同法、親信賢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勵精圖治,迅速改變龜縮于西南一隅的被動局面;下半部分,回顧自己的一生經(jīng)歷,緬懷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務求成功的雄心壯志。
前半部分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jié)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震聾發(fā)聵的作用,又能激發(fā)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后人繼承父業(yè)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yè)的語句領(lǐng)起,至忠至愛之情統(tǒng)領(lǐng)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xiàn)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蠑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wèi)之臣不懈予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后主的忠心,轉(zhuǎn)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提出“開張圣”,“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guī)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guān)系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guān)系忠于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諒心,思之動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邵對一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會有多大觸動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已“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shù)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jié)敘述,好象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lián)系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后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qū)馳,作為后主不忘先人之業(yè)的榜樣,進一步啟發(fā)后主奮發(fā)圖強。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chuàng)業(yè)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遺,使后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后主的心,樂于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哀曲意。文章由進言轉(zhuǎn)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后,續(xù)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jié)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chǔ)。“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zhì)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chǔ)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冻鰩煴怼分链瞬艔窖猿鰩?,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內(nèi)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于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jīng)過。又由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動之以情??偟氖且宰h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zhì)樸,表現(xiàn)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后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詭幻的表現(xiàn)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zhì)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統(tǒng)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wěn)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體現(xiàn)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
寫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jīng)濟措施,使蜀漢境內(nèi)呈現(xiàn)興旺景象。為了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后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后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后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guān)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后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