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趣 亭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記趣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真趣亭匾額:
真 趣
譯意:悟得山林真正意趣之亭。
簡析:此額為乾隆皇帝所書。乾隆下江南游獅子林時,見園中假山重疊,峰回路轉(zhuǎn),樹木疏密有致,一泓碧水,幾曲小橋,秀麗俊雅,興之所致,揮筆寫下“真趣”二字。宋王禹倆詩云:“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謂忘卻計較或巧詐之心,自由恬淡與世無爭,陶然忘機,就能悟得山林之真趣。與造園主旨合拍。《吳門百詠。獅子林》詩云:“御題‘真趣’狀元家,兩度宸游駐翠華。獅石千年仍突兀,五松無處覓槎卡牙。”說的就是此事。
按:乾隆曹六游獅子林:乾隆二十二年,首次帶著倪云林的圖,展卷對照游覽,有‘‘假山似真山”、“疑其藏深谷”詩句。五年后,又游獅子林,見園內(nèi)“一樹一峰入畫意,幾彎幾曲遠塵心”,賜匾“畫禪寺”。1765年,乾隆三游獅子林,見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靈,
環(huán)境幽雅靜穆,寫下《游獅子林即景雜嘆》七絕三首與七律一首,并賜此“真趣”匾。
真趣亭楹聯(lián):
浩劫空蹤,畸人獨遠
園居日涉,來者可追
譯意: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劫難留下空虛之蹤影,性情奇特的人獨自離遠了;居住在園里每天散步自成樂趣,知道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補救。
作者:款署“潤生先生有道重修真趣亭,命撰楹帖,即希是正,獅林自咸豐庚申劫后六十余年,今始修復(fù)。此真趣亭聯(lián)采司空《詩品》、靖節(jié)《歸來辭》。”落款“著雍執(zhí)徐歲九秋云庵吳蔭培集,分詮之紀(jì)往跡慰后人也。是歲嘉平月朔,平江遺民蔭培又識”。吳蔭培(1851~1930年后),晚清探花。
簡析:聯(lián)語出句集自唐司空圖《詩品》,描寫出一種峭潔清遠、遺世獨立、忘懷一切的藝術(shù)意境。浩劫過后,留下一片空幻的世界,畸人獨遠,獨遠就是獨往。所謂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莊子.大宗師》)也,即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通過直覺而達到同一的人,莊子認為他們是不同流俗、不問不知、不求仁義、不分善惡,保持了自己自然本性的人,也就是《淮南子·莊子略要>中說的“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司空圖生活在大唐王朝日趨沒落的動蕩時代,他通過幻想、追求、捕捉、欣賞“畸人”這種虛幻的美,即具有哲理意味的超功利的人生境界的美,旨在撫慰自己哀傷的心靈。聯(lián)語對句化用陶潛《歸去來兮辭》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句意,描寫的是東晉陶潛所追求并陶醉其中的一種閑適的生活樂趣。他對以往的官場生活作了痛苦的反思,而對日常平凡的農(nóng)居生活充滿了質(zhì)樸的眷戀之情,日涉庭院,賞景觀物成為自己生活、興趣的組成部分,從中真正獲得了心靈的安適和享受。“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原是楚狂接輿勸諭孔子的話,表現(xiàn)出楚狂的一種飄飄然超越世間的神情(《論語· 微子》)。司空圖傾心于“沖淡”、“含蓄”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故對陶潛詩文表現(xiàn)的超然世外、平淡沖和的心情意緒大加禮贊。集聯(lián)作者掌握了兩人藝術(shù)內(nèi)涵上的一致性,全聯(lián)表現(xiàn)的都是這種心境和意緒,神趣韻味天然渾成,如出一手,堪稱佳聯(lián)妙構(gòu)。
湖心亭對聯(lián):
曉風(fēng)柳岸春先到
夏日荷花午不知
譯意:楊柳滿岸,曉風(fēng)輕拂,春來了;夏日,荷花映日、色香醉人,微風(fēng)吹拂,此時此景即使烈日當(dāng)午你也渾然不知。
作者:原為李維源書,今呂貞白書于1983年。
簡析:寫景聯(lián)。此亭筑于池塘中,用曲橋聯(lián)接兩岸,最宜春夏賞景。聯(lián)文描繪的正是春夏之時的自然景色。出句從宋柳永《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句脫化而出,柳詞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冷清恬靜的美,令人玩賞癡迷。此句因“春先到’’三字,一掃冷清之氣,春光咚起萬物,春風(fēng)綻開鮮花,楊柳拂動,如煙似舞,綠采散風(fēng),以其婀娜之美和頑強的生命力,給大自然帶來了無限生機。對句則詠夏日之景,突出了滿池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紅艷的荷花搖曳于碧葉叢中,亭亭玉立,像含羞多情的少女,分外嬌妍可愛,使人忘卻暑熱。聯(lián)語緊緊抓住春夏兩季最富特征性的景觀,寫得生機盎然,令人陶醉。
真 趣
譯意:悟得山林真正意趣之亭。
簡析:此額為乾隆皇帝所書。乾隆下江南游獅子林時,見園中假山重疊,峰回路轉(zhuǎn),樹木疏密有致,一泓碧水,幾曲小橋,秀麗俊雅,興之所致,揮筆寫下“真趣”二字。宋王禹倆詩云:“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謂忘卻計較或巧詐之心,自由恬淡與世無爭,陶然忘機,就能悟得山林之真趣。與造園主旨合拍。《吳門百詠。獅子林》詩云:“御題‘真趣’狀元家,兩度宸游駐翠華。獅石千年仍突兀,五松無處覓槎卡牙。”說的就是此事。
按:乾隆曹六游獅子林:乾隆二十二年,首次帶著倪云林的圖,展卷對照游覽,有‘‘假山似真山”、“疑其藏深谷”詩句。五年后,又游獅子林,見園內(nèi)“一樹一峰入畫意,幾彎幾曲遠塵心”,賜匾“畫禪寺”。1765年,乾隆三游獅子林,見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靈,
環(huán)境幽雅靜穆,寫下《游獅子林即景雜嘆》七絕三首與七律一首,并賜此“真趣”匾。
真趣亭楹聯(lián):
浩劫空蹤,畸人獨遠
園居日涉,來者可追
譯意: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劫難留下空虛之蹤影,性情奇特的人獨自離遠了;居住在園里每天散步自成樂趣,知道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補救。
作者:款署“潤生先生有道重修真趣亭,命撰楹帖,即希是正,獅林自咸豐庚申劫后六十余年,今始修復(fù)。此真趣亭聯(lián)采司空《詩品》、靖節(jié)《歸來辭》。”落款“著雍執(zhí)徐歲九秋云庵吳蔭培集,分詮之紀(jì)往跡慰后人也。是歲嘉平月朔,平江遺民蔭培又識”。吳蔭培(1851~1930年后),晚清探花。
簡析:聯(lián)語出句集自唐司空圖《詩品》,描寫出一種峭潔清遠、遺世獨立、忘懷一切的藝術(shù)意境。浩劫過后,留下一片空幻的世界,畸人獨遠,獨遠就是獨往。所謂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莊子.大宗師》)也,即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通過直覺而達到同一的人,莊子認為他們是不同流俗、不問不知、不求仁義、不分善惡,保持了自己自然本性的人,也就是《淮南子·莊子略要>中說的“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司空圖生活在大唐王朝日趨沒落的動蕩時代,他通過幻想、追求、捕捉、欣賞“畸人”這種虛幻的美,即具有哲理意味的超功利的人生境界的美,旨在撫慰自己哀傷的心靈。聯(lián)語對句化用陶潛《歸去來兮辭》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句意,描寫的是東晉陶潛所追求并陶醉其中的一種閑適的生活樂趣。他對以往的官場生活作了痛苦的反思,而對日常平凡的農(nóng)居生活充滿了質(zhì)樸的眷戀之情,日涉庭院,賞景觀物成為自己生活、興趣的組成部分,從中真正獲得了心靈的安適和享受。“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原是楚狂接輿勸諭孔子的話,表現(xiàn)出楚狂的一種飄飄然超越世間的神情(《論語· 微子》)。司空圖傾心于“沖淡”、“含蓄”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故對陶潛詩文表現(xiàn)的超然世外、平淡沖和的心情意緒大加禮贊。集聯(lián)作者掌握了兩人藝術(shù)內(nèi)涵上的一致性,全聯(lián)表現(xiàn)的都是這種心境和意緒,神趣韻味天然渾成,如出一手,堪稱佳聯(lián)妙構(gòu)。
湖心亭對聯(lián):
曉風(fēng)柳岸春先到
夏日荷花午不知
譯意:楊柳滿岸,曉風(fēng)輕拂,春來了;夏日,荷花映日、色香醉人,微風(fēng)吹拂,此時此景即使烈日當(dāng)午你也渾然不知。
作者:原為李維源書,今呂貞白書于1983年。
簡析:寫景聯(lián)。此亭筑于池塘中,用曲橋聯(lián)接兩岸,最宜春夏賞景。聯(lián)文描繪的正是春夏之時的自然景色。出句從宋柳永《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句脫化而出,柳詞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冷清恬靜的美,令人玩賞癡迷。此句因“春先到’’三字,一掃冷清之氣,春光咚起萬物,春風(fēng)綻開鮮花,楊柳拂動,如煙似舞,綠采散風(fēng),以其婀娜之美和頑強的生命力,給大自然帶來了無限生機。對句則詠夏日之景,突出了滿池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紅艷的荷花搖曳于碧葉叢中,亭亭玉立,像含羞多情的少女,分外嬌妍可愛,使人忘卻暑熱。聯(lián)語緊緊抓住春夏兩季最富特征性的景觀,寫得生機盎然,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