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国产又爽又黄的视频免费看,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科普

            徽駱駝與績溪牛 微派建筑,徽派文化遺產

            文化常識優(yōu)爾供稿
                駱駝,哺乳綱。適于沙地行走。善耐饑渴。性溫馴而執(zhí)拗。能負重致遠,號稱“沙漠之舟”……

              人格化的駱駝,更是給人以一種不畏道路艱險,忍辱負重,長途跋涉,富有進取開拓精神的深刻印象。無怪不少有識之士把徽州人稱作為“徽駱駝”。
            徽駱駝與績溪牛
              據(jù)史書載,早在二千年以前,徽州便是“山越”的土著居民勞動生息的山國。三國以前,皖南的黟、歙、休寧,浙西的遂安、淳安,統(tǒng)稱為歙,或黟歙,他們聚居在新安江上游源頭,后又沿江東徙,在下游山谷繁衍生息。

              徽州人民的祖先,不僅是山林的驕子,攀嶺越谷,騰躍如飛。而且勤勞樸實,為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哺育了徽州大地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他們或經商,足跡遍及全國,有“無徽不成鎮(zhèn)”之說。徽商在明清時代處于鼎盛時期,對經濟發(f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驈奈?,文風昌盛,教育發(fā)達。“連科三殿舉,十里四翰林”,“父子尚書”,“兄弟丞相”,“同胞翰林”,傳為佳話。早在宋代就有程朱理學(程頤、程灝、朱熹)的創(chuàng)始人在此活動。后相繼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文人雅士,燦若繁星,代不乏人。發(fā)明活字印刷的畢升,我國最早的望遠鏡制造者鄭復光,北宋著名農民起義領袖方臘,以及我國杰出的山水畫家黃賓虹,當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著名的新安畫派創(chuàng)始人漸江大師和著名的新文化運動人士胡適等人,也都出生于徽州。

              徽州地處山林,交通不便,按現(xiàn)代人的廉潔叫做“信息量較差”。很難想象,從深山密林中走向社會,走向世界,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即便是“沙漠駱駝”也難以企及。

              我們可想見,那一峰峰響著駝鈴,昂著頭,馱著日月星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天際盡天的“沙漠之舟”。

              由此迭化為:一個個揣著報國與奮進理想,拎著土藍布小包裹,告別家鄉(xiāng)熟悉的山山水水,走川過壑,投向理想王國的的“徽駱駝”……

              這樣的“徽駱駝”隨處可見:黃山挑佚、新安江艄公、田頭勞作的農人、在老屋祠堂勤奮就讀的學生。甚至連我所熟識的徽州一帶的朋友們,都好象有這么一種“駱駝”精神,他們長年工作在比較艱苦的環(huán)境里,不圖戀大都市的繁華,默默地為建設徽州這塊土地作出貢獻。

              徽州,在封閉了好多個世紀的歲月里,由于避開了戰(zhàn)火的困擾,“關起門來搞建設”,曾經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得天獨厚地發(fā)展了經濟和文化??墒牵@種由自然經濟建立起的“花源”,終究禁不起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一度時期內制約了徽州的發(fā)展。令人可喜的是,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古老的徽州突然抖開了神秘的面紗,向人們展示出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庶足的特產資源?,F(xiàn)代化交通通訊工具,把徽州向世界拉近了一個很大的跨度。旅游事業(yè)的大發(fā)展,更使得徽州的發(fā)展較之其他地區(qū)有著更加優(yōu)越的條件。

              如是說,駱駝和飛機乃至火箭有著多大的區(qū)別,同樣推動著歷史車輪的前進。而駱駝更有著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貌和堅強的性格。

              我愛徽州的山山水水,更愛“徽駱駝”,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徽州這塊土地上的一切。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徽州地處皖南崇山峻嶺之中,四面群山環(huán)繞,層巒疊嶂,河流交叉,風景優(yōu)美。長期以來它一直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民俗單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和民情。
              但是,這里可耕土地非常少,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即使是耕地,也是土質非常差,“骍剛而不化”,不適于耕種。而且遇到雨水豐富的季節(jié),山洪暴發(fā),耕地就被淹沒,莊稼被洪水橫掃一空;而到雨水稀少的季節(jié),耕地就會缺水干涸而龜裂,只要有十天不下雨,山民就要仰天而呼,求神祈禱下雨。耕地如此之少,但是到明清時期,這里的人口卻迅速增加,大大地超過了有限耕地的承載力,造成了嚴重的地少人多的矛盾。
              正是在這種地少人多、農耕環(huán)境惡劣的情況下,造就了一群群 “徽駱駝”和“績溪牛”。這里的“徽駱駝”和“績溪牛”指的是走出家鄉(xiāng)四處經商的徽州商人。以駱駝和牛來形容,一方面說明的是徽商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另一方面指的是徽商具有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徽商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駱駝和牛是人們所熟知的兩種哺乳動物。在風塵彌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區(qū),駱駝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園阡陌、春耕秋耨的農耕地帶,牛是人們得力的助手。日久天長,在人們眼中,駱駝和牛便象征著吃苦耐勞和勤懇努力,體現(xiàn)了敬業(yè)、執(zhí)著、拼搏、進取、友愛、和諧等等優(yōu)秀品質。
              明清以來,不少人在觀察、了解、研究徽商后,都把徽商比作“徽駱駝”,這是對徽州商幫的形象概括,集中反映了徽商整體品質。
              不過,在徽州六縣當中,績溪徽商的興起要比其他縣商人晚一些,所以,當徽州其他縣的商人日趨沒落之際,績溪徽商卻方興未艾。這種后繼之秀、亂世中爭雄的徽商余輝同樣令人們關注,折射在績溪徽商身上的“績溪牛”精神,也已成為中外學者爭相發(fā)掘、探索和研究的對象。如今更多的時候,人們已不僅僅局限于績溪商人,而是把它同樣地形容于所有的徽商后起之秀身上。
              無論是“徽駱駝”還是“績溪牛”,它們都是對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在如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yè)環(huán)境的優(yōu)越遠非明清時代所能比擬,然而,作為一種創(chuàng)業(yè)精神——徽商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去探究、學習和借鑒。概括起來,徽商精神有下述要點:
              其一,衛(wèi)國安民的愛國精神。從早期徽商不辭勞苦,運糧輸邊,到明中后期徽商積極參與抵抗倭寇侵略的斗爭,乃至近代徽商為了抵御外國入侵,踴躍捐資捐物,處處時時體現(xiàn)了他們的愛國精神。因為他們深知,沒有國家的安定與統(tǒng)一,就不會有個人事業(yè)的興旺和發(fā)達。“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我國歷史上商人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
              其二,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窮困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門,他們一般以小本起家,闖蕩商海。商海浪濤洶涌,兇險異常,一不小心就會擱淺甚至是沉沒。然而徽商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受到挫折之后,并非一蹶不振,從此便銷聲匿跡,而是義無反顧、百折不撓,不成功決不罷休。許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經歷了無數(shù)次失敗,最后終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其三,度勢趨時的競爭精神。市場風云變幻莫測,活躍于市場的徽商必須時時細心預測市場,觀察市場動向,分析市場行情,審時度勢,根據(jù)市場商品種類的盈虛和供求情況,對目標市場進行細分,去選擇所經銷的商品,并且能夠使經營時間、地點隨供求關系的變化而靈活機變。他們所從事的五大行業(yè):食鹽、糧食、木材、茶葉、典當無不是根據(jù)市場行情的變化而隨機經營的。正是由于他們能夠隨時觀察市場,根據(jù)市場變化審時度勢,因此面對同行業(yè)的競爭,他們時時能走在同行業(yè)的前面,能夠出奇制勝。
              其四,以眾幫眾的和協(xié)精神?;丈痰暮蛥f(xié)精神不僅表現(xiàn)在家族中,也表現(xiàn)在一個個的商業(yè)團體中。即便在整個徽州商幫內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濟、以眾幫眾。遍布各地的徽州會館、同業(yè)公所的建立,就突出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從而大大地強化了徽州商幫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其五,惠而不費的勤儉精神。大多徽商是從小本起家,不畏艱難,克服了種種不利因素,經過了一番奮斗拼搏,最后才建立了自己的基業(yè),成為富商大賈的。“致富思源”,他們大多數(shù)人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財富。因此,他們雖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舊保持在家時的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艱苦樸素的勤儉精神教育子孫。
              其六,以義制利的奉獻精神。這突出表現(xiàn)在大量徽商發(fā)財致富后,以種種“義行”、“義舉”來奉獻社會。徽商由于“賈而好儒”,因而絕大多數(shù)人在經商活動中比較重視人文精神、講求理性追求。雖然致富,但他們依然自奉儉約,克勤克儉。不過一旦當他們面對國難民困或旱荒水災時,卻又會慷慨解囊,將財富奉獻給社會。
              其七,賈而好儒的文化精神。“賈而好儒”是徽商的顯著特點?;丈毯軔圩x書,他們有的白天經商,晚上讀書。在路途中也是時時忘不了讀書。愛讀書給徽商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養(yǎng)、文化品位。這樣,較高的文化素質就成為他們與官僚士大夫交往的“黏合劑”。同時也給徽商的商業(yè)經營同樣帶來了許多便利;二是由于讀書,使得徽商善于從歷史上汲取豐富的商業(yè)經驗、智慧,促進自身商業(yè)的發(fā)展;三是增強了經商的理性認識,即他們能夠以所謂的“儒道經商”,從而形成良好的商業(yè)道德。
              徽商正是憑著他們特有的徽商精神,從而能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乃至于發(fā)展為雄視天下的大商幫。這種精神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徽駱駝”和“績溪牛”所造就的徽商精神,不僅是徽商的巨大財富,更是徽商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
              以眾幫眾的團隊精神
              徽商是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結成的商幫團體。“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有著共同血緣或者地緣關系的徽商,有著很強的親緣和地緣認同意識。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xiāng)外地,不期然碰見了同族人或者家鄉(xiāng)人,徽商往往會興奮得忘乎所以。這種固有的“鄉(xiāng)誼觀念”和“宗族意識”,形成了徽商以眾幫眾、相互提攜的傳統(tǒng)。
              有一吳姓徽商家族,族里長輩就曾制定這樣的族規(guī):凡是族中有些子弟不能讀書,并且家里又無田可耕的,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外做生意,那么族里諸位有經營經驗的長輩在外要么提攜他,要么在其他親友處推薦他,好讓他能有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可供其糊口,千萬不能讓他在外游手好閑,以致衍生禍患。
              有位徽州商人名叫方用彬,他在經商過程中,結交了包括政府官僚、文人士大夫、縉紳商賈等等各界朋友。那么方用彬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儒商是怎樣認識這么多不同地區(qū)、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物的呢?或者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他是怎樣建立這樣一個廣泛的交際網絡的呢?要知道在當時交通、通訊都遠遠不如今天發(fā)達。答案就是除了方用彬本人喜好交游而且文學書畫無所不通外,他的同宗同鄉(xiāng)關系給了他許多接觸不同人物的機會。
              在徽商的鄉(xiāng)族觀念中包含著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和帶有強制性的宗族族規(guī),這些使徽商彼此之間有著很強烈的患難與共意識。這種意識客觀上成為徽商之間信息傳遞的動力泉源。一首績溪民謠這樣唱道:
              有生意,就停留,沒生意,去蘇州。跑來拐去到上海,托親求友尋碼頭。同鄉(xiāng)肯顧愛,答應給收留。
              就拿歙縣和休寧兩縣來說,明清時期,兩縣由于不少人在外經商,這些在外經商的人往往攜帶親戚朋友出外共同經營。因此往往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家創(chuàng)業(yè)成功,那么這家人不會獨享,往往大家共同分享,規(guī)模大的甚至能攜帶千家百家,生意小的也能攜帶幾家?guī)资夜餐赂弧?br />  有位徽商叫許孟潔,這個人親族觀念極強,他在外生意做得非常紅火,于是親戚朋友紛紛去投靠他。凡來投靠者,他都加以提攜,于是他的親戚朋友也就個個致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徽商宗族之間是何等的休戚與共!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相互提攜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種團隊精神,在商場競爭中造成了一個集體優(yōu)勢。
              近代徽州人胡適早就認識到徽商宗族團體的優(yōu)勢,他聽說家鄉(xiāng)績溪準備編纂縣志時,就說:“縣志應該注重縣里人移動轉徙經商的分布與歷史,縣志不能夠只見小績溪,而不看見那更重要的‘大績溪’,若無那大績溪,小績溪早已不成個局面。”胡適所說的“大績溪”實際上就是靠宗族紐帶聯(lián)系的散落于各地經商的績溪人團體。宗族意識隱含的強制性在這里起著關鍵性作用。
              比如說,一旦出現(xiàn)一些不顧家鄉(xiāng)的族人,族中一些長老就會百般對他們進行勸誡,說:“我們徽州家鄉(xiāng)一直保留著千百年的祖墓,千百年的祠堂,千百戶的鄉(xiāng)村。這些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啊。假如你們背離了家鄉(xiāng),即使子孫可以長保富貴,但是他們在外地已成為孤家單親,假設出現(xiàn)家業(yè)敗落的情況,就會無依無靠。這種輕易背離家鄉(xiāng)的事情,你可要謹慎地好好想想!”這些輿論說教再加上道德和宗族法規(guī)的制約,使宗族和鄉(xiāng)緣之鏈堅實而牢靠,也就使徽商的團隊精神愈加發(fā)揚,團隊力量也就愈加壯大。
              正是由于徽商具有強大的團隊精神,他們在挫敗競爭對手后,憑自身實力往往進一步變一般經營為壟斷經營,謀取高額利潤。如兩淮的鹽業(yè)、北京的茶業(yè)、松江的布業(yè)等,差不多都是由徽商壟斷的。
              此外,明清商人畢竟處在封建時代,由于封建意識的狹隘性,商業(yè)經營者之間往往對經驗和技術相互加以保密。但是,在具有“以眾幫眾”團隊精神的徽商內部,這種情況卻很少存在。雖然商人深知商業(yè)經驗的價值,一般不會輕易傳人,但是徽商是通過血緣和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商幫集團,經驗的傳授也就順理成章了。再加上徽商的行業(yè)宗族化和行業(yè)地緣化的特點,商業(yè)的成敗、興衰直接與本族、本地利益息息相關,所以前人也就樂于向后人傳授經驗。這種以鄉(xiāng)族親緣為紐帶的關系網絡,使徽商具有同時期其他商幫所沒有的信息交流優(yōu)勢。
              不做“茴香蘿卜干”
              敬業(yè)精神是從業(yè)者對所從事職業(yè)具有的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和深深投入的意識。
              明清徽州地區(qū)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口很多,幾乎超過全地區(qū)人口的一大半。明清筆記體小說《豆棚閑話》說:徽州風俗慣例,一般人一到16歲左右就要出門學做生意?;罩葸€有一則民諺說: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一般人家生活貧困,小孩長到十五六歲,就要隨鄉(xiāng)族長輩出外學做生意,尋覓謀生之路。一開始他們多半是在自己的長輩或親戚的店鋪里當學徒。學徒一般歷時三年,三年的學徒生活是相當辛苦的。吃苦倒是小事,關鍵要能圓滿結束學業(yè),否則就要被人嘲笑。
              在外學徒以及日后獨自做生意,最忌諱被人稱作“茴香蘿卜干”。因為“茴香”諧音為“回鄉(xiāng)”,“蘿卜”諧音為“落泊”,意為在外學無所成或者經營不善落泊回鄉(xiāng)。所以徽商無論拜師學徒還是日后獨自闖蕩商海,他們都會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一旦生意不成功,他們寧愿客死他鄉(xiāng),也不愿輕易回家。
              徽商對商業(yè)的執(zhí)著和專注,在中國商業(yè)史上可以說是相當罕見的。許多人離家別妻,一年到頭奔波于外。明萬歷《休寧縣志》說:休寧縣百姓往往身揣資本,出外四處經商謀生。他們做生意一般講究公平,往往以物美價廉取勝。他們在商海經營往往一直到老才罷休。經商期間,按照徽州的風俗,經營者一般每年回家探親一次,然而那些離家遠的三四年才能夠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一次。探視之后又要出門繼續(xù)經營生意。
              雖然如此年復一年地在外操勞,黑發(fā)出門白發(fā)回,但他們依然無怨無悔。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數(shù)十年而不歸。
              健婦持家身作客,黑頭直到白頭回。兒孫長大不相識,反問老翁何處來。
              上面這首新安竹枝詞就是徽人經商的真實寫照。出門時孩兒還在襁褓中,回來時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他們腦中的父親往往只是個概念而已,如今父親回來了,他們自然不認識。
              民國《歙縣志》說:“我縣習俗重經商。經商必然遠離家門。每每離開家門,往往幾年才回來一次,有時甚至長年在外不回家的。剛剛結婚,丈夫就離家經商的情況,在這里比比皆是,都習以為常了。”
              清代婺源縣有一位商人姓詹,他在兒子出生幾個月后就離家出外經商,結果一別就是17年。兒子長大后決心追尋當年父親的蹤跡,把父親給找回來。于是兒子深入四川、云南等山區(qū),又遍尋湖北、四川成都等地,最終把父親給找到,父子相攜而歸。還有一位歙縣商人程世鐸,六歲便隨父親出外經商,直到27歲才輾轉回家。所以有人說,新安商人“出至10年、20年、30年不歸,歸則孫娶媳婦而子或不識其父”?;罩萆倘艘簧鸁o怨無悔投身于商業(yè)經營的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敬業(yè)精神。
              徽商的敬業(yè)精神,不僅僅表現(xiàn)在徽商個人的一生無悔投入商業(yè)的行為方面,更體現(xiàn)在商人家族對商業(yè)世代不懈、前赴后繼的執(zhí)著和追求。
              徽州居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聚族而居,往往一村甚至一鄉(xiāng)都是一個家族,所謂“千丁之族,未嘗散處”。他們宗族觀念濃厚,宗法成為維系家族關系的紐帶。同樣,在經商中,宗法在族人中同樣起著重要的關聯(lián)作用,往往出現(xiàn)“舉族經商”的情況,族人之間在經商中相互提攜、相互關照。
              舉族經商的結果,是在徽州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商人家族,譬如歙縣的汪氏家族、江氏家族、鮑氏家族,休寧的吳氏家族,婺源的朱氏家族等等。這種舉族上下成百上千人對商業(yè)的投入和專心,在明清時期的其他商幫中是不多見的。其中許多家庭都是幾代人前仆后繼,勤懇敬業(yè),潛心經商。
              譬如祁門倪國樹,頗具經商才能,曾販木饒河,后不幸溺死在一處渡口。其子起蟄當時還在襁褓中,長大后立志繼續(xù)父志,努力學習經商,經商中不圖厚利,往往以義為利,聲名遠播,最后成為一名富商。
              在徽州《許氏家譜》中,還記載了一段更為感人的“家庭創(chuàng)業(yè)史”:許氏家族中有一人名叫許道善,年輕時曾在清源經商,因為他善于經營,贏利累至千金,在當?shù)厣倘酥忻星懊:髞碇型净丶?,商業(yè)隨之中斷,家中逐漸困頓。道善看著兒子們漸漸長大,于是決心復出經商。他命兒子永京主持家事,自己只身前往臨清經商。不久,因遇騷亂,道善所帶資金耗竭,又染病不愈,竟客死異鄉(xiāng)。其子永京為了振興家業(yè),毅然繼承父志,告別母親與妻兒,循著父親的足跡出外經營。沒想到他這一去就是幾十年,最后也是死于異鄉(xiāng)。永京的兒子長大成人后,母親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命他繼續(xù)出門經商,完成爺爺和父親未竟的事業(yè)。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家終于在商業(yè)上獲得成功,家業(yè)重新振興起來。這樣的事例在徽商中還有很多。
              上一篇:徽州朝奉 下一篇:歙硯史略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