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 止 亭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記趣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翠玲瓏北亭額:
仰 止
譯意:高尚道德令人仰慕之亭。
簡析:額取《詩經(jīng)·車轄》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意。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仰慕;止,同“之”;景行,大道,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后因以比喻崇高的德行,景,景慕。此亭位于五百名賢祠西南側(cè),亭額歌頌的就是祠內(nèi)的五百多名賢。
仰止亭對聯(lián):
未知明年在何處
不可一日無此君
譯意:不知道明年此時此身在哪里?不能一天沒有竹子在左
作者:原為吳昌碩撰書。今由沙曼翁補(bǔ)書。
簡析:聯(lián)語有如下題識:“玉農(nóng)明府奉差吳中,在滄浪亭七易寒暑。左右修竹,空翠洗襟,明歲將之官句容。嗟世態(tài)之炎涼,羨清風(fēng)之灑落,摘句屬篆,竟不忘游釣處也。時丁未涂月昌碩吳俊卿。”說明了聯(lián)語的由來。出句即為感嘆世事而發(fā);對句則詠竹寄情?!妒勒f新語·任誕》嘗載東晉王子猷(徽之)卓犖不羈,“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騿枺?lsquo;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他的《綠竹引》詩也稱:“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無此君。”“竹林七賢”酷愛竹子,常常游于竹林,文人高士們逐漸養(yǎng)成了徑以“君子”呼竹的風(fēng)習(xí),“不可一日無此君”遂成為愛竹之士的口頭禪。居必有竹,以陶情勵志,爽清氣息。宋蘇軾《于潛僧綠竹筠軒》云:“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元吳鎮(zhèn)題《竹》:“與君俱是壓塵氛,一日不堪無此君。”又畫<竹》:“此君不可一日無,才著數(shù)竿清有余。”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的竹子給人以美的意象,是風(fēng)流名士理想的人格化身。故貌為詠竹,實乃頌人。
按:仰止亭以南曲廊折角兩面,嵌有清道光間刻陶澍“滄浪五老圖詠并序”、朱珔《七友圖并記》石刻,還有《滄浪小坐圖并記》石刻,是圖首刻有兩廣總督抗英名將鄧廷禎篆書(滄浪小坐圖》題字,尾有孫輔烽記。
仰 止
譯意:高尚道德令人仰慕之亭。
簡析:額取《詩經(jīng)·車轄》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意。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仰慕;止,同“之”;景行,大道,比喻行為光明正大。后因以比喻崇高的德行,景,景慕。此亭位于五百名賢祠西南側(cè),亭額歌頌的就是祠內(nèi)的五百多名賢。
仰止亭對聯(lián):
未知明年在何處
不可一日無此君
譯意:不知道明年此時此身在哪里?不能一天沒有竹子在左
作者:原為吳昌碩撰書。今由沙曼翁補(bǔ)書。
簡析:聯(lián)語有如下題識:“玉農(nóng)明府奉差吳中,在滄浪亭七易寒暑。左右修竹,空翠洗襟,明歲將之官句容。嗟世態(tài)之炎涼,羨清風(fēng)之灑落,摘句屬篆,竟不忘游釣處也。時丁未涂月昌碩吳俊卿。”說明了聯(lián)語的由來。出句即為感嘆世事而發(fā);對句則詠竹寄情?!妒勒f新語·任誕》嘗載東晉王子猷(徽之)卓犖不羈,“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騿枺?lsquo;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他的《綠竹引》詩也稱:“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無此君。”“竹林七賢”酷愛竹子,常常游于竹林,文人高士們逐漸養(yǎng)成了徑以“君子”呼竹的風(fēng)習(xí),“不可一日無此君”遂成為愛竹之士的口頭禪。居必有竹,以陶情勵志,爽清氣息。宋蘇軾《于潛僧綠竹筠軒》云:“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元吳鎮(zhèn)題《竹》:“與君俱是壓塵氛,一日不堪無此君。”又畫<竹》:“此君不可一日無,才著數(shù)竿清有余。”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的竹子給人以美的意象,是風(fēng)流名士理想的人格化身。故貌為詠竹,實乃頌人。
按:仰止亭以南曲廊折角兩面,嵌有清道光間刻陶澍“滄浪五老圖詠并序”、朱珔《七友圖并記》石刻,還有《滄浪小坐圖并記》石刻,是圖首刻有兩廣總督抗英名將鄧廷禎篆書(滄浪小坐圖》題字,尾有孫輔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