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金磚的演變用途 蘇州園林,蘇州文化遺產(chǎn)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明清時期,蘇州金磚的演變情況,大致有小到大,由厚到薄,由粗到精,從不標(biāo)名稱到標(biāo)明“方磚”,再定名為“金磚”。
御窯村姚××家2塊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的金磚,標(biāo)明“直隸常州府委官知事邵恕該史金奇李儀殷惟用”,“窯戶吳永輝造”。標(biāo)明了皇帝年號、時間、府名、官史姓名和窯戶姓名,但未標(biāo)磚名,也未標(biāo)明尺寸。實測其長度、寬度和厚度為50×50×12(厘米)。
韓家村王××家的“正德十四年夏季分成造貳尺方磚”,則寫明了尺寸,標(biāo)明磚名為“方磚”。其體積擴(kuò)大為68×68×11.2(厘米)。
古巷村徐××家的“天啟陸年成造尺七細(xì)料方磚”。注明“細(xì)料”二字,說明此時對燒制金磚的泥質(zhì)提供出了更高的要求。
明朝,標(biāo)明委托蘇州燒制的外地官名的方磚,有正德元年五月“直隸常州府委官知事邵恕該”。正德十四年(1519年)春季“委官池州府同知張棻。”正德十四年夏季“委官直隸徐州同知俞綾”和正德十四年夏季的“委官鎮(zhèn)江府通判張沂”等。
陸墓上塘萬××家的“順治十三年(1656年)造尺柒細(xì)料方磚”(殘塊),仍稱“方磚”。
上塘潘 ××家的“康熙貳拾壹年(1682年)成造細(xì)料金磚”,稱為金磚為67×67×8.5(厘米),較正德十四年的二尺方磚薄了2厘米多。乾隆二年(1737年)出現(xiàn)了二尺二寸金磚,御窯金××家的金磚,刻有“乾隆二年成造細(xì)料二尺二寸金磚”,“江南蘇州府知府黃鶴鳴署知事丁士英管造”,“甲二小甲陳沈明窯戶金漢吾明”。這塊金磚上帝號、年份、質(zhì)地、尺寸、磚名、府名、官名、甲次和窯戶姓名等一套印章,名稱齊全,字跡清楚。實測為72.5×72×10(厘米)。陸墓香爐浜張××家的“嘉慶拾貳年(1870年)成造細(xì)料貳尺貳寸金磚”。實測為70.5×49×10(厘米),是長方形的,較為少見。
清朝乾隆二年以后,尺寸規(guī)格不變,而實際形制有增大勢頭。同治六年(1867年)二尺二寸的金磚竟達(dá)74×73.5×10(厘米),到了清朝末年宣統(tǒng)時期,二尺二寸的金磚大得驚人,如陸墓南窯六對楊× ×家的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金磚為87X82X10.5(厘米),可算得上特大金磚了。同乾隆二年的二尺二寸的金磚比較,長寬分別膨脹了15.5厘米和10厘米。比正德元年的方磚,長寬分別擴(kuò)大63%和67%。
金磚的主要用途是鋪設(shè)宮殿和皇陵地面,也用于鋪設(shè)名剎大觀的地面?,F(xiàn)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nèi)鋪設(shè)的大方磚上,尚刻有明永樂和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及“蘇州府”“督造”,“窯戶×××”等印章字號。
目前存世的陸墓最古的金磚是正德元年燒制的。留名金磚上的部分蘇州知府有:周應(yīng)洐(天啟),周夢錦(雍正),黃鶴鳴、劉慥、趙酉、李廷敬、傅炯、胡世銓和李廷敬(乾?。握拙?、周鍔和瑭瑸(嘉慶),額騰伊、李國瑞和汪云任(道光),鐘殿選(咸豐),蒯德模和李銘皖(同治),李銘皖、譚均培、魁元和許佑身(光緒),魁元和何剛德(宣統(tǒng))。有些金磚因殘缺或字跡泯滅已無法辯認(rèn)。
留名金磚上的部分窯戶建造姓名有:明朝吳永輝、方鑒、金昌、徐完、王信下、嚴(yán)斈和徐杰。清朝沈忠華、金漢、吾明、錢財官、吳集成、俞之瑞、徐聰觀、許豊盛、張順天、張正山、俞圣階、湯萬和、艾啟方、袁德載、金廷招、沈文元、曹禹、楊振飛、艾魯峰、吾茂坊、金堯佐、陳心簽、金邦佐、金渭洲、魯茂高、曹士毅、徐兆方、曹三喜、吾士發(fā)、王其州、王善貴、袁保元、袁小弟、馬煥卿、馬征卿、許文奎、戈明德、王子英、胡瑞禎、陳桂榮、陳泉和徐上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