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歷史文化常識介紹 民俗風情
文化常識 由土鳳凰供稿
黔西南州山川秀美、景色迷人,旅游資源組合良好,是中國西部一個頗具潛力和開發(fā)前景的黃金旅游區(qū)。黔西南州有神奇的旅游資源,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黔西南州有厚重的歷史文化
有"貴州龍"化石群、"興義人"古人類文化遺址、夜郎文化遺址、南明歷史遺跡"十八先生墓"、"永歷皇宮"和抗戰(zhàn)公路遺跡"晴隆二十四道拐"、何應欽先生故居等歷史文化。
黔西南州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民族眾多,風情獨特,各民族的音樂、舞蹈、節(jié)日、風俗、民居、服飾等獨具魅力,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享譽海內(nèi)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質(zhì)樸、純真、自然,被稱為"東方踢踏舞"。
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節(jié)",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節(jié)日,多姿多彩,讓人留連忘返。
特別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銅鼓十二則、查白歌節(jié)、土法造紙、布依戲等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黔西南州有優(yōu)美的人居環(huán)境
氣候資源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州府所在地興義市在香港舉辦的"2006年中國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評選中位居第15位,是中國最佳的人居環(huán)境和避暑勝地之一。
黔西南州國民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增長。
"十五"期間,全州生產(chǎn)總值年均增長12.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8%;糧食總產(chǎn)量年均增長2.13%;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chǎn)投資176億元,為"十五"計劃的176.0%。
2006年,全州生產(chǎn)總值140.4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財政總收入20.43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固定資產(chǎn)投資完成68.11億元,比上年增長27.8%;糧食總產(chǎn)量106.2萬噸。
黔西南州歷史文化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地處黔滇桂三省(區(qū))結(jié)合部,古屬夜郎國地域,1982年5月1日建州,是全國30個自治州中年輕的自治州之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貴州龍"化石在黔西南州首府興義市綠蔭村的發(fā)現(xiàn),是中國考古科學的一個重大成果,也是這塊土地對地球生命史的一個重要貢獻。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史前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遺跡,興義貓貓洞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使遠離黃河和長江的黔西南可以宣稱: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有這里耀眼的浪花。
古老的先民在南、北盤江環(huán)抱的萬峰叢中棲息、繁衍,共同創(chuàng)造著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
羊角紐鐘、一字格劍、青銅?戍、環(huán)形紐銅鈴和筒形紐銅鈴……勾勒著神秘的古夜郎故事。
普安縣銅鼓山遺址是古代冶煉技術在黔西南發(fā)展的例證。
興義市萬屯漢墓和興仁縣交樂漢墓蘊藏的精美文物令世人震驚。
已面世的東漢時期的撫琴俑、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提梁壺等大批文物,它們是當時經(jīng)濟繁榮、文化進步的標志。
農(nóng)田水塘模型更說明了當時的農(nóng)耕技術已相當發(fā)達。
黔西南州的名勝古跡引人入勝,文物古建筑別具一格。
如:興義市劉氏莊園是石堡內(nèi)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五畝,詞廳面闊三間,中為戲臺,左右為通道,臺下是供演員化妝、休息之所,臺口八字形,上下場門額題"出將"、"入相",中繪壽星圖。
整個建筑窗欞雕花、朱漆飾金、富麗堂皇。
興仁縣三家寨道堂,座落在興仁縣雨樟鎮(zhèn)8公里處,系回族專用教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回族教主馬光烈所建。
為木結(jié)構建筑,"望月樓"下,是進入道堂的大門,樓上則是阿訇登樓望月、決定招齋、開齋、誦經(jīng)禮拜時刻而專設的。
道堂建筑在群山環(huán)抱、綠樹成蔭的山寨中。
普安縣松巋寺,距普安縣城十五公里,建于明代中期,名"五龍觀",又因五條游龍似的山嶺環(huán)繞松巋山,故得五龍顧勝的普安松巋寺。
松巋山上,古松參天,山麓、溪水清澈。
清順治年間,當朝太監(jiān)善權,出官四訪名山大川來到譚家灣,見這里山水琦旎,恍若仙家圣境,便在此削發(fā)為僧,并出資維修古剎,將"五龍觀"改名"松巋寺"。
黔西南州的文物古建筑還有貞豐縣的"文昌官"、"馬二元師府",安龍縣的"試院"、"函虛閣",興仁縣的"壽福寺",興義市的"何應飲故居"等等,都是黔西南歷史文化發(fā)達的象征。
黔西南州的石刻、摩崖舉不勝舉,如:晴隆的"欲飛"石刻,位于晴隆縣蓮城鎮(zhèn)鎮(zhèn)西飛鳳山上,巨石上下寬4.5米,左右長9.1米。
"欲飛"二字鐫刻石上,"欲"字長2.8米,寬3.15米。
筆力雄健,刻工精湛。
據(jù)考,"欲飛"二字出于明代萬歷年中武進士總兵鄧子龍之手。
還有貞豐縣的者相"虎"字摩巖和興義市"西南屏障"等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黔西南州的文物,經(jīng)過青銅時期、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滄桑歲月,各民族的祖先共同在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
解放后,經(jīng)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公布了一大批省級、州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全州許多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摩崖、文物藏品,在省內(nèi)外都有一定的影響。
民俗風情
布依族節(jié)日
布依族一年中有許多節(jié)日,除過大年(春節(jié))、端陽、中秋基本與漢族相同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均指夏歷)等富于本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
如"二月二"(要過三天),可以說是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獻活動。
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布的地區(qū),幾乎每個材寨都建有專供祭祖的"老人房"。
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掛有皮鼓、銅鼓,平時不許人進出,更早一些時候還有專人守候。
每年凡到這一節(jié)日前,由村寨輪流承擔祭獻的承頭戶,挨家收集祭獻所需的東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雞、豬肉、各種熟榮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內(nèi),然后由承頭戶負責祭獻。
祭畢,由祭獻者在老人房共享這些祭品。
但在祭獻或進食的過程中,有一條傳統(tǒng)的禁忌必須嚴格遵守,那就是不許任何人在這種場合講話、發(fā)出笑聲,更不準放屁。
據(jù)說要是在祭獻中有人發(fā)出聲響,就會招致祖先對看管各種野獸的失靈,到時,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會遭受野物的偷襲和咬吃。
如哪一個沖犯了這條禁律,就必須承擔全部重祭的一切費用。
有些村寨,習慣上還要在那天虐誠地在大門上放一個雞蛋,并面對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則由祭獻人分頭到每家門上取回。
在此過程中,都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響。
祭老人房的后兩天,一般均不許干農(nóng)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約到寨外山野僻靜處唱歌對調(diào)玩耍。
無論是聚居區(qū)或雜居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蓋老人房和從事這一祭獻活動,看成是與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
多彩絢麗的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婦女幾乎都是紡織和刺繡的能手。
一個布依族女孩在母親的指點下,從種棉(麻)、紡線、織布到染布、縫衣,幾乎很快就可成為這方面的能手。
至于刺繡,更是布依族婦女擅長的傳統(tǒng)工藝。
婦女們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繡品(包括衣襟、袖口、花邊、繡花鞋、帳沿、枕套、圍腰、背帶等)作為珍貴禮物或美好的象征。
而在這些刺繡品中,婦女們對衣背花(即用于背小孩用的背帶布)極為珍視,因為這種衣背花的刺繡,特別講究針法和花紋圖案的對稱和工整。
一幅衣背花往往要在熟練刺繡能手的指導下,經(jīng)過多次反復實踐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在談戀愛時就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純摯的感情,繡織在這些精美的圖案上面。
此外,有些能干的外婆,每當在第一個外孫滿月時,習慣上也要送去這樣一幅刺繡的背帶,作為慶賀小外孫健壯成長之喜禮。
布依族"六月六"的傳說
布依族自古以來多居位于江河、溪流沿岸的平壩上,以種植水稻為業(yè),素有"布依水鄉(xiāng)"和"水稻民族"之稱,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布依族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六月六"又稱"敬秧苗"、"敬青苗"、"敬谷神"。
相傳谷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變而來,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老人一代接著一代的死去,而布依族供奉祖先的杯盞是一成不變的,"千人共杯,萬人共盞",老祖先在家神中一代一代被取代,已無享受供品地位,只好讓到田邊地角給子孫守護田業(yè),成了莊稼的守護神、豐收神,即"谷神"。
還有傳說殺雞祭田,用雞血淋紙馬插于稻田出入水處或田中央,意為雄雞吃盡蝗蟲,糧食豐收,馬馱不盡。
布依族查白歌節(jié)
"查白歌節(jié)"是貴州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一日,興義及附近幾個縣的布依族青年和云南、廣西邊界的各族歌手匯聚一堂,來到縣城二十多公里的頂效區(qū)查白場趕歌會。
人數(shù)常多達二三萬。
人們把這個活動稱為"趕查白"。
歌會開始時,嗩吶、長號同奏,銅鑼喧天,鞭炮齊鳴,各路歌手登上歌臺,用個人和集體對唱的形式一問一答的方法進行比賽,以問后對答不出時為輸。
歌節(jié)期間,未婚的男女青年借機尋覓情侶,一旦情投意合,便互贈信物,定下終身。
布依八音坐唱藝術
在南北盤江之間的布依族地區(qū)廣泛流傳的"八音",是一種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
"八音"旋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顒佑诿褡骞?jié)日,婚喪嫁娶、建房、祝壽等場合,深受當?shù)馗髯迦嗣袢罕娤矏邸?br />
布依八音是以牛骨胡、葫蘆等8種樂器演奏而得名。
八音從北宋時期流入民族地區(qū)迄今己千余年。
元明代時期,八音坐唱內(nèi)容加入了民俗、喜慶內(nèi)容。
1991年6月,興義巴結(jié)八音隊應繳參加"中國·云南·東方文化藝術村"成立演出,曾獲組委會頒發(fā)了"特另U展示獎",1992年,由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團根據(jù)布依八音創(chuàng)作演出的《賀喜堂》,曾在意大利舉辦的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上,展示了她獨特的風采。
2002年9月,由巴結(jié)農(nóng)民組成的萬峰林景點"萬峰第一觀"的八音表演隊在南京《中國名勝區(qū)旅游產(chǎn)品展示交易會》上奪得了"景區(qū)民風民俗及形象展示獎"第一名,被譽為"凡間絕響,天籟之音"。
黔西南州有厚重的歷史文化
有"貴州龍"化石群、"興義人"古人類文化遺址、夜郎文化遺址、南明歷史遺跡"十八先生墓"、"永歷皇宮"和抗戰(zhàn)公路遺跡"晴隆二十四道拐"、何應欽先生故居等歷史文化。
黔西南州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民族眾多,風情獨特,各民族的音樂、舞蹈、節(jié)日、風俗、民居、服飾等獨具魅力,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享譽海內(nèi)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質(zhì)樸、純真、自然,被稱為"東方踢踏舞"。
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節(jié)",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節(jié)日,多姿多彩,讓人留連忘返。
特別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銅鼓十二則、查白歌節(jié)、土法造紙、布依戲等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黔西南州有優(yōu)美的人居環(huán)境
氣候資源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州府所在地興義市在香港舉辦的"2006年中國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評選中位居第15位,是中國最佳的人居環(huán)境和避暑勝地之一。
黔西南州國民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增長。
"十五"期間,全州生產(chǎn)總值年均增長12.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4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8%;糧食總產(chǎn)量年均增長2.13%;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chǎn)投資176億元,為"十五"計劃的176.0%。
2006年,全州生產(chǎn)總值140.4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財政總收入20.43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固定資產(chǎn)投資完成68.11億元,比上年增長27.8%;糧食總產(chǎn)量106.2萬噸。
黔西南州歷史文化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地處黔滇桂三省(區(qū))結(jié)合部,古屬夜郎國地域,1982年5月1日建州,是全國30個自治州中年輕的自治州之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貴州龍"化石在黔西南州首府興義市綠蔭村的發(fā)現(xiàn),是中國考古科學的一個重大成果,也是這塊土地對地球生命史的一個重要貢獻。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史前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遺跡,興義貓貓洞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使遠離黃河和長江的黔西南可以宣稱: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有這里耀眼的浪花。
古老的先民在南、北盤江環(huán)抱的萬峰叢中棲息、繁衍,共同創(chuàng)造著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
羊角紐鐘、一字格劍、青銅?戍、環(huán)形紐銅鈴和筒形紐銅鈴……勾勒著神秘的古夜郎故事。
普安縣銅鼓山遺址是古代冶煉技術在黔西南發(fā)展的例證。
興義市萬屯漢墓和興仁縣交樂漢墓蘊藏的精美文物令世人震驚。
已面世的東漢時期的撫琴俑、銅車馬、搖錢樹、連枝燈、提梁壺等大批文物,它們是當時經(jīng)濟繁榮、文化進步的標志。
農(nóng)田水塘模型更說明了當時的農(nóng)耕技術已相當發(fā)達。
黔西南州的名勝古跡引人入勝,文物古建筑別具一格。
如:興義市劉氏莊園是石堡內(nèi)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五畝,詞廳面闊三間,中為戲臺,左右為通道,臺下是供演員化妝、休息之所,臺口八字形,上下場門額題"出將"、"入相",中繪壽星圖。
整個建筑窗欞雕花、朱漆飾金、富麗堂皇。
興仁縣三家寨道堂,座落在興仁縣雨樟鎮(zhèn)8公里處,系回族專用教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回族教主馬光烈所建。
為木結(jié)構建筑,"望月樓"下,是進入道堂的大門,樓上則是阿訇登樓望月、決定招齋、開齋、誦經(jīng)禮拜時刻而專設的。
道堂建筑在群山環(huán)抱、綠樹成蔭的山寨中。
普安縣松巋寺,距普安縣城十五公里,建于明代中期,名"五龍觀",又因五條游龍似的山嶺環(huán)繞松巋山,故得五龍顧勝的普安松巋寺。
松巋山上,古松參天,山麓、溪水清澈。
清順治年間,當朝太監(jiān)善權,出官四訪名山大川來到譚家灣,見這里山水琦旎,恍若仙家圣境,便在此削發(fā)為僧,并出資維修古剎,將"五龍觀"改名"松巋寺"。
黔西南州的文物古建筑還有貞豐縣的"文昌官"、"馬二元師府",安龍縣的"試院"、"函虛閣",興仁縣的"壽福寺",興義市的"何應飲故居"等等,都是黔西南歷史文化發(fā)達的象征。
黔西南州的石刻、摩崖舉不勝舉,如:晴隆的"欲飛"石刻,位于晴隆縣蓮城鎮(zhèn)鎮(zhèn)西飛鳳山上,巨石上下寬4.5米,左右長9.1米。
"欲飛"二字鐫刻石上,"欲"字長2.8米,寬3.15米。
筆力雄健,刻工精湛。
據(jù)考,"欲飛"二字出于明代萬歷年中武進士總兵鄧子龍之手。
還有貞豐縣的者相"虎"字摩巖和興義市"西南屏障"等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黔西南州的文物,經(jīng)過青銅時期、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滄桑歲月,各民族的祖先共同在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
解放后,經(jīng)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公布了一大批省級、州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全州許多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摩崖、文物藏品,在省內(nèi)外都有一定的影響。
民俗風情
布依族節(jié)日
布依族一年中有許多節(jié)日,除過大年(春節(jié))、端陽、中秋基本與漢族相同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均指夏歷)等富于本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
如"二月二"(要過三天),可以說是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獻活動。
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布的地區(qū),幾乎每個材寨都建有專供祭祖的"老人房"。
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掛有皮鼓、銅鼓,平時不許人進出,更早一些時候還有專人守候。
每年凡到這一節(jié)日前,由村寨輪流承擔祭獻的承頭戶,挨家收集祭獻所需的東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雞、豬肉、各種熟榮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內(nèi),然后由承頭戶負責祭獻。
祭畢,由祭獻者在老人房共享這些祭品。
但在祭獻或進食的過程中,有一條傳統(tǒng)的禁忌必須嚴格遵守,那就是不許任何人在這種場合講話、發(fā)出笑聲,更不準放屁。
據(jù)說要是在祭獻中有人發(fā)出聲響,就會招致祖先對看管各種野獸的失靈,到時,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會遭受野物的偷襲和咬吃。
如哪一個沖犯了這條禁律,就必須承擔全部重祭的一切費用。
有些村寨,習慣上還要在那天虐誠地在大門上放一個雞蛋,并面對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則由祭獻人分頭到每家門上取回。
在此過程中,都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響。
祭老人房的后兩天,一般均不許干農(nóng)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約到寨外山野僻靜處唱歌對調(diào)玩耍。
無論是聚居區(qū)或雜居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蓋老人房和從事這一祭獻活動,看成是與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征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
多彩絢麗的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婦女幾乎都是紡織和刺繡的能手。
一個布依族女孩在母親的指點下,從種棉(麻)、紡線、織布到染布、縫衣,幾乎很快就可成為這方面的能手。
至于刺繡,更是布依族婦女擅長的傳統(tǒng)工藝。
婦女們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繡品(包括衣襟、袖口、花邊、繡花鞋、帳沿、枕套、圍腰、背帶等)作為珍貴禮物或美好的象征。
而在這些刺繡品中,婦女們對衣背花(即用于背小孩用的背帶布)極為珍視,因為這種衣背花的刺繡,特別講究針法和花紋圖案的對稱和工整。
一幅衣背花往往要在熟練刺繡能手的指導下,經(jīng)過多次反復實踐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在談戀愛時就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純摯的感情,繡織在這些精美的圖案上面。
此外,有些能干的外婆,每當在第一個外孫滿月時,習慣上也要送去這樣一幅刺繡的背帶,作為慶賀小外孫健壯成長之喜禮。
布依族"六月六"的傳說
布依族自古以來多居位于江河、溪流沿岸的平壩上,以種植水稻為業(yè),素有"布依水鄉(xiāng)"和"水稻民族"之稱,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布依族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六月六"又稱"敬秧苗"、"敬青苗"、"敬谷神"。
相傳谷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變而來,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老人一代接著一代的死去,而布依族供奉祖先的杯盞是一成不變的,"千人共杯,萬人共盞",老祖先在家神中一代一代被取代,已無享受供品地位,只好讓到田邊地角給子孫守護田業(yè),成了莊稼的守護神、豐收神,即"谷神"。
還有傳說殺雞祭田,用雞血淋紙馬插于稻田出入水處或田中央,意為雄雞吃盡蝗蟲,糧食豐收,馬馱不盡。
布依族查白歌節(jié)
"查白歌節(jié)"是貴州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一日,興義及附近幾個縣的布依族青年和云南、廣西邊界的各族歌手匯聚一堂,來到縣城二十多公里的頂效區(qū)查白場趕歌會。
人數(shù)常多達二三萬。
人們把這個活動稱為"趕查白"。
歌會開始時,嗩吶、長號同奏,銅鑼喧天,鞭炮齊鳴,各路歌手登上歌臺,用個人和集體對唱的形式一問一答的方法進行比賽,以問后對答不出時為輸。
歌節(jié)期間,未婚的男女青年借機尋覓情侶,一旦情投意合,便互贈信物,定下終身。
布依八音坐唱藝術
在南北盤江之間的布依族地區(qū)廣泛流傳的"八音",是一種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
"八音"旋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顒佑诿褡骞?jié)日,婚喪嫁娶、建房、祝壽等場合,深受當?shù)馗髯迦嗣袢罕娤矏邸?br />
布依八音是以牛骨胡、葫蘆等8種樂器演奏而得名。
八音從北宋時期流入民族地區(qū)迄今己千余年。
元明代時期,八音坐唱內(nèi)容加入了民俗、喜慶內(nèi)容。
1991年6月,興義巴結(jié)八音隊應繳參加"中國·云南·東方文化藝術村"成立演出,曾獲組委會頒發(fā)了"特另U展示獎",1992年,由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團根據(jù)布依八音創(chuàng)作演出的《賀喜堂》,曾在意大利舉辦的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上,展示了她獨特的風采。
2002年9月,由巴結(jié)農(nóng)民組成的萬峰林景點"萬峰第一觀"的八音表演隊在南京《中國名勝區(qū)旅游產(chǎn)品展示交易會》上奪得了"景區(qū)民風民俗及形象展示獎"第一名,被譽為"凡間絕響,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