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基礎知識最新大全 人體知識
人體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喉由軟骨作支架突顯在脖子前的部位,上有會厭軟骨,中有甲狀軟骨,下有環(huán)狀軟骨,其中甲狀軟骨最大,通常稱為喉結或喉頭,男性突出,女性軟平,而聲帶就長在喉結內。下面是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咽喉基礎知識最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喉嚨、喉頭與聲帶、音源
1.喉嚨是咽喉和嗓子的統(tǒng)稱,它包括咽和喉兩個部分。咽是由肌肉和黏膜構成的管狀體,又分喉咽、口咽和鼻咽;喉由軟骨作支架突顯在脖子前的部位,上有會厭軟骨,中有甲狀軟骨,下有環(huán)狀軟骨,其中甲狀軟骨最大,通常稱為喉結或喉頭,男性突出,女性軟平,而聲帶就長在喉結內。
2.喉嚨也是呼吸和發(fā)聲器官,上連舌后,下接氣管,與咽相通。喉腔內上方有兩片假聲帶,一般不參與發(fā)音,下方后面有兩片真聲帶,是發(fā)聲的振源體,兩片真聲帶之間的裂隙叫作聲門。
3.喉頭是聲帶的附著器和固定器,它作為振動器官中的一員,是聲源的一個有機部分,其位置、狀態(tài)的正確與否,會直接關系到其它發(fā)聲器官的正常運動,影響歌聲的音質、音色、音量以及歌唱技巧的正常發(fā)揮。
4.人聲的聲源系統(tǒng)在喉頭,上接咽部通鼻腔和口腔,下接氣管通肺部。由于喉嚨是氣息的管狀通道,它就具備了向四周伸展和擴張的可能,它同時又具有下拉力,這就為打開喉嚨,建立歌唱狀態(tài),創(chuàng)造了條件。
5.喉嚨是指舌下、喉頭上端這段咽喉部位。喉嚨的本能并不是為了發(fā)聲,只是為防止異物進入氣管。但歌唱時,對這些小肌肉、軟骨和韌帶的要求卻遠遠超出了它們原本的用途。所以,只有在歌唱時打開喉嚨,才能實現喉咽腔、口咽腔及鼻咽腔等這些腔體部位的空間調節(jié)。
6.喉嚨是發(fā)聲時聲音和氣息上下貫通的必由之路。在所有的歌唱要求中,“通”都是第一位的。打開喉嚨的自然動作是提起會厭并將其立起來,音越高越要有力豎起。會厭是彎曲的軟骨,它蓋在喉嚨上,是喉嚨的大門,呼吸說話、唱歌時會自動打開,吃或喝時會自動關閉。
7.發(fā)高、中、低不同的音時,喉嚨的形狀和位置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在唱上行音時,若口腔打開的大一些,喉頭就會自然下降一些,這時喉嚨的空間也會稍微增大一點。
關于打開喉嚨的認識誤區(qū)
由于喉咽部有許多復雜的軟骨與肌肉組織,看不見又不易由人隨意調節(jié)。因此許多歌者,甚至一些聲樂教師在打開喉嚨的認識上產生了一些錯誤認識。
1、第一個誤區(qū):壓喉。
聲帶在甲狀軟骨喉結內,打開喉嚨最重要的外觀標志是喉結下移。不少歌者和聲樂教師為了打開喉嚨錯誤地認為,只要喉結下移了,喉嚨就打開了。于是,由于不了解打開喉嚨的原理和方法,而靠舌根壓喉以達到喉結下移的目的。結果喉嚨逼緊,頸部緊張,喉嚨沒打開,聲音暗小澀出不來。打開喉嚨的重要標志不應是看喉結是否下移,而應該用聽去感覺舌骨與甲狀軟骨是分開還是重疊,只要舌骨與甲骨分開即為打開喉嚨,而這分開是靠強大的吸氣的力量。強大的吸氣力量使喉嚨向下,要有向下的意識,而不能用其它機械的方法,更不應將甲狀軟骨機械的固定在一個低位置上。教師用聽去判斷,歌者本人用感覺去體會打開的聲音,打開的感覺應該是舒展、舒暢、不擠卡的,而不僅僅用眼睛去判斷。在甲狀軟骨與舌骨吸開的基礎上,咽管拉長喉嚨打開具有伸縮性,這種伸縮性也就是咽管的長度是由生理結構及音高音色決定的。一般來說,中音低音聲部由于聲帶長而需要與之相配的咽管相應增長,于是喉位低。而高音聲部由于聲帶短需要與之相配的咽管相應短,喉位相對于中音低音略高。德米特列耶夫曾強調指出:不能用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歌唱中的喉頭位置,沒有一種喉頭位置是可以不加分析地用之于所有的學生的,任何一種喉頭位置一旦成為教條,必然會給很多學生帶來危害。著名的女歌唱家?guī)炜肆漳仁菍儆诘秃砦坏模f喉頭在歌唱時的正常位置就是自然的放下,不要強力地壓下或抬高,只要有支持地把氣吸得深穩(wěn)就可以,保持自然的放下,不施加任何力量略帶上下輕微地抖動。
正確打開喉嚨的技巧與方法
如何掌握打開喉嚨的技術,本人在多年的藝術實踐與教學中得出:一是要了解打開喉嚨的生理肌能。有科學的理論基礎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歌唱與教學不盲目;二是要有正確的打開聲音的概念。有一副敏銳的判斷辨別聲音的耳朵;三是要有好的豐富的打開喉嚨的訓練方法和手段。
筆者曾隨林俊卿的弟子鐘振發(fā)學習過聲樂,深深地感覺到建立吸氣狀態(tài)的發(fā)聲機制是打開喉嚨的關鍵。此方法原理簡單、手段巧妙、效果明顯。即在吸氣的姿勢和狀態(tài)下發(fā)聲:
1、建立吸氣狀態(tài)的發(fā)聲機制是打開喉嚨的關鍵
(1) 吸氣發(fā)聲使會厭豎起,自動自如建立聲音通道。會厭位于舌根和喉頭之間,它是喉頭的大門,對聲門起保護作用。當我們在吞咽時喉頭上提,會厭向下,蓋住喉頭,使吞咽的食物或飲料經過會厭進入食道,而不致落入氣管使發(fā)聲器官受到危害乃至生命危險。而當我們歌唱時,會厭如仍像吞咽時蓋住喉頭,那么由聲帶振動而發(fā)出的微弱的基音就得不到擴大與美化,就好像人捂著嘴巴在說話一樣,聲音小悶。因此,歌唱時我們要讓會厭豎起來,讓喉嚨打開,使聲帶發(fā)出的基音經過得到擴大與美化。那么,會厭豎起來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吸氣,吸氣時會厭自然豎起,咽腔隨之打開、內繃,形成聲音的通道。
(2) 吸氣發(fā)聲解決了喉嚨打開與聲帶關閉的矛盾。喉嚨打開與聲帶關閉是聲樂技巧的難點,許多歌者吸氣時可以放松、打開喉嚨,而發(fā)聲時卻又緊張上提,吸氣發(fā)聲使喉外肌松馳,同時由于強大氣流的經過,利用貝諾利氏原理使聲帶被動擋氣,聲帶呈邊緣振動。始終吸著唱,這樣就毫不費力解決了喉嚨打開聲帶關閉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