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人不和我玩”:家長的回答關乎著孩子的社交力 父母課堂
父母課堂 由優(yōu)爾供稿寶媽林女士說,帶5歲的兒子出門玩球,看見籃球場地被人占了,兒子就主動走過去,想跟對方一起玩:“小哥哥,你們可以帶我一起玩嗎?”結果,其中一個大高個的男孩子,直接朝兒子瞥了一眼,很諷刺地說:“小屁孩,一邊玩去。”
兒子感覺被人欺負了,特別生氣,就眼淚巴巴地看著媽媽,跟媽媽說:“媽媽,別人都不和我玩”。
林女士說,當時自己很想去幫兒子討個公道,讓那些高年級的孩子謙讓一下兒子。但是又覺得孩子之間的事情,大人插手不太好吧,應該讓孩子自己處理。
兒子站那看人家打球,看了好半天,沒再上前去搭茬。這一幕讓林女士很痛心,留言詢問我們,當孩子跟媽媽講“別人不和我玩”這樣的話,媽媽該不該干預呢?家長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一檔親子節(jié)目中,就曾掀起過軒然大波。親子綜藝《不要小看我》中,5歲的雷雷不是很受人歡迎,一個人很孤獨,沒人樂意跟他做好朋友。所以,輪到雷雷選好朋友的時候,他突然離開隊伍,一個人拒絕交朋友了。
因為這事,兩位助力官分成了兩派,一位尊重孩子放棄擇友權,另外一位卻堅持讓孩子選擇朋友,繼續(xù)參加集體活動。助力官認為,這樣才能鍛煉孩子的交際能力,小孩子必須努力融入集體中,跟人交朋友。
節(jié)目播出后,網友們也分成了兩派:不少人堅持認為小孩子都想跟同伴們玩耍,但又很容易被人拒絕。這時候,大人們最該安慰孩子,努力引導孩子,幫孩子提升交際能力,爭取讓孩子過得開心些。
果然,孩子交朋友過程中,想跟人一起玩,又被人拒絕的現(xiàn)象,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旦孩子處理不好,對學習進步、個人社交都會有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童年的快樂。身為媽媽,最該幫助孩子,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在孩子主動尋求媽媽幫助時,媽媽也該給孩子一個正向的答案和引導。
“媽媽,別人不和我玩”:媽媽的回應里,藏著孩子的性格
也就是說,交際能力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能力,交際能力強的孩子,能撐起自己一半的童年時光,媽媽也十分有必要,去及時引導培養(yǎng)孩子的交際能力。
當孩子說“媽媽,別人不跟我玩”時,媽媽常見的兩種錯誤回答:
錯誤回答一:“不跟你玩的孩子,都是壞孩子”
孩子很渴望融入同伴中,但卻被人拒絕了。此時,媽媽可能也很氣憤,想替孩子爭口氣。所以,個別媽媽會告訴孩子,不跟你玩的孩子都是壞孩子,不用搭理他們,不必太在乎。
但是,媽媽這樣攻擊人的回答方式,只會讓孩子感覺更加壓抑了。孩子很可能形成思維慣性,對所有拒絕他的同伴,都采用攻擊詆毀的方式交流。
媽媽這樣的回答,會導致孩子性格偏激,為人狹隘,很難有個好人緣。
錯誤回答二:“你太小了,跟人摻和啥?自己玩挺好!”
當孩子有著很強烈的欲望,想要跟人一起玩的時候,媽媽卻不認可孩子這樣的想法,還反過來說孩子一個人玩更好些。那么,孩子就會誤以為,自己要求太多了,自己渴望的友誼不該存在。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自閉,孤獨,不樂意跟人打交道,形成孤僻的性格。
媽媽以上這些常見的錯誤回答,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導致孩子負能量,性格不良。
聰明媽媽的回應中,藏著孩子的性格和未來
聰明的媽媽深知,小孩子有著自己的一套交際規(guī)則。
孩子在0-3歲階段:并不會跟同伴們有真正的友誼,這個年齡段的小孩,被人拒絕時,媽媽可以安慰孩子一番,孩子很快就忘記這回事了。
4-5歲的孩子:進入友誼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此時孩子們更喜歡跟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伴玩,對其他孩子很排斥。
所以,當孩子被人拒絕后,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去找喜歡你的同伴一起玩耍”就可以了。孩子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玩得更盡興。
5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規(guī)則,孩子們會更傾向于,制定規(guī)矩,與一些守規(guī)矩的同伴玩。
在這個階段,媽媽要告訴孩子,盡量給他人帶來利益,不損害規(guī)矩,不破壞原則。能讓別人開心高興,自己就會受歡迎,朋友自然就多了。
媽媽按這樣的方法回答孩子,引導孩子,孩子就能開心一些,養(yǎng)成健全的性格,從而提升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