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園最南端石屋石刻門額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記趣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全園最南端石屋石刻門額:
印心石屋
譯意:佛法印心之屋。
作者:道光帝書。道光,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821—1850年在位。字尚工整,貴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之書。此字楷書,有顏體之韻味。
簡析:此字是道光帝書贈陶澍的。陶主持重修滄浪亭時(shí),將其鐫刻于此。額取佛家著作《景德傳燈錄)“衣以表信,法乃印心”之意。印心,即心心相印。來自禪門標(biāo)榜自己淵源之傳說。言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大梵天王獻(xiàn)上金色波羅花,佛即“拈花示眾”,大眾不解其意,惟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曰:“我有正法,深藏在眼里,以心傳心。你們應(yīng)擺脫世俗認(rèn)識的一切假相,顯示諸法常住不變的真相。通過修習(xí)佛法而獲得成佛的途徑,了悟本源自性是絕對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于語言文字,可不在佛教之內(nèi),也可超出佛教之上。我以此法傳授給摩訶迦葉。”佛認(rèn)為只有迦葉領(lǐng)悟其意,遂付法迦葉。后以“心心相印”、“以心傳心”來喻指佛與教徒不藉語言,心意相通。佛家謂印證于心而頓悟。宋蘇軾(書(楞
伽經(jīng))后》:“吾觀震旦所有經(jīng)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明宋濂《新刻(楞伽經(jīng))序》:“卿言《楞伽》為達(dá)摩氏印心之經(jīng),朕取而閱之,信然。”事實(shí)上,“拈花傳說”與得意忘言、直契道本的莊、玄精神殊途同歸。
石屋前假山草書摩崖:
圓靈證盟
譯意:明月當(dāng)空,天如水鏡,佛教徒傳法。
作者:林則徐(1785~1850),號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jìn)士,歷任巡撫、總督。民族英雄。在蘇州任職前后近七年,今尚留書院巷江蘇巡撫署舊址、金門林公祠、北局林公紀(jì)念碑等遺跡。善書,法歐陽詢,工小楷。清李元度《國朝選征中略》稱:“公書具體歐陽,詩宗白傅。在官事無巨細(xì)必躬親,家居必熟訪民間利病,日諸當(dāng)?shù)?,求題詠者雖踵接不暇應(yīng)也。”
簡析:悟禪之語。圓靈,指天。取自謝莊《月賦》:“柔祗雪凝,圓靈水鏡。”指在月光朗照下,地如雪凝,天如水鏡。證盟,佛教語,謂佛教徒傳法。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自跋草書答十二問》:“是以釋子傳法,名曰證盟。法必心悟,非有可傳。不得真證,難堅(jiān)信受。”佛教徒喜歡用月作為禪理的某種意象,唐詩僧寒山詩曰:“巖前獨(dú)靜坐,圓月當(dāng)天耀。萬象影現(xiàn)中,一輪本無照。廓然神自清,含虛洞玄妙。因指見其月,月是心樞要。”
按:印心石屋為一石洞,中設(shè)石凳、石幾,石屋外的院子有假山,石屋之山上建有看山樓。為江蘇巡撫陶澍所建,陶在揚(yáng)州大明寺平山堂前院落中建有同樣的石屋。
印心石屋
譯意:佛法印心之屋。
作者:道光帝書。道光,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821—1850年在位。字尚工整,貴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之書。此字楷書,有顏體之韻味。
簡析:此字是道光帝書贈陶澍的。陶主持重修滄浪亭時(shí),將其鐫刻于此。額取佛家著作《景德傳燈錄)“衣以表信,法乃印心”之意。印心,即心心相印。來自禪門標(biāo)榜自己淵源之傳說。言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大梵天王獻(xiàn)上金色波羅花,佛即“拈花示眾”,大眾不解其意,惟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曰:“我有正法,深藏在眼里,以心傳心。你們應(yīng)擺脫世俗認(rèn)識的一切假相,顯示諸法常住不變的真相。通過修習(xí)佛法而獲得成佛的途徑,了悟本源自性是絕對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于語言文字,可不在佛教之內(nèi),也可超出佛教之上。我以此法傳授給摩訶迦葉。”佛認(rèn)為只有迦葉領(lǐng)悟其意,遂付法迦葉。后以“心心相印”、“以心傳心”來喻指佛與教徒不藉語言,心意相通。佛家謂印證于心而頓悟。宋蘇軾(書(楞
伽經(jīng))后》:“吾觀震旦所有經(jīng)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明宋濂《新刻(楞伽經(jīng))序》:“卿言《楞伽》為達(dá)摩氏印心之經(jīng),朕取而閱之,信然。”事實(shí)上,“拈花傳說”與得意忘言、直契道本的莊、玄精神殊途同歸。
石屋前假山草書摩崖:
圓靈證盟
譯意:明月當(dāng)空,天如水鏡,佛教徒傳法。
作者:林則徐(1785~1850),號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jìn)士,歷任巡撫、總督。民族英雄。在蘇州任職前后近七年,今尚留書院巷江蘇巡撫署舊址、金門林公祠、北局林公紀(jì)念碑等遺跡。善書,法歐陽詢,工小楷。清李元度《國朝選征中略》稱:“公書具體歐陽,詩宗白傅。在官事無巨細(xì)必躬親,家居必熟訪民間利病,日諸當(dāng)?shù)?,求題詠者雖踵接不暇應(yīng)也。”
簡析:悟禪之語。圓靈,指天。取自謝莊《月賦》:“柔祗雪凝,圓靈水鏡。”指在月光朗照下,地如雪凝,天如水鏡。證盟,佛教語,謂佛教徒傳法。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自跋草書答十二問》:“是以釋子傳法,名曰證盟。法必心悟,非有可傳。不得真證,難堅(jiān)信受。”佛教徒喜歡用月作為禪理的某種意象,唐詩僧寒山詩曰:“巖前獨(dú)靜坐,圓月當(dāng)天耀。萬象影現(xiàn)中,一輪本無照。廓然神自清,含虛洞玄妙。因指見其月,月是心樞要。”
按:印心石屋為一石洞,中設(shè)石凳、石幾,石屋外的院子有假山,石屋之山上建有看山樓。為江蘇巡撫陶澍所建,陶在揚(yáng)州大明寺平山堂前院落中建有同樣的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