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話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記趣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亭,古人云:“亭者,停也。”停即停止之意,止含有休息的意思。作為我國的一種古老的建筑類型,最早的“亭”,是建于驛站旁、道路邊的一種供旅人休息的建筑物,爾后又成為秦漢時鄉(xiāng)以下的一種行政機構(gòu)?!稘h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亭作為一種開敞式的小型建筑,加上它的供人休閑的文化屬性,后來被造園家引入園林,作為配景的一種主要點綴物,以豐富園內(nèi)空間布局,從而成為園林中風(fēng)格獨特的觀賞點和重要景觀之一。
園林中間的亭的造型,以平面為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為多見,也有三角形、扇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形等造型。這大致又可歸納為兩大類:幾何形和自然形。
方亭,構(gòu)造簡單,樸素大方,有歇山、攢尖兩式。如拙政園的“梧竹幽居”,怡園的金粟亭,滄浪亭的“滄浪亭”。
長方亭,通常為三小間,亭柱多呈方形,外觀質(zhì)樸輕快,如拙政園的“雪香云蔚亭”和怡園的“四時瀟灑亭”。
六角亭,也比較多見,又名“六角攢尖”,有六根圓柱,單檐的如拙政園的“荷風(fēng)四面亭”,西園的“湖心亭”是重檐結(jié)構(gòu)。
八角亭,往往是大型的八柱亭,有單檐、雙檐兩式,如拙政園的“塔影亭”,天平山的“御碑亭”。
圭角平面亭,結(jié)構(gòu)較為復(fù)雜,如留園的“至樂亭”,天平山的“白云亭”(平面是兩個方形平面的組合)。
圓形亭,體型較小,頂部尖瓦,結(jié)構(gòu)復(fù)雜,秀麗精致,拙政園的“笠亭”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半亭,顧名思義就是半座方亭或多角形亭,常常附建于兩邊長廊或靠墻垣的一面,雖占空間不多,但在發(fā)揮亭的功能之余,又讓人有含蓄不盡之感。如拙政園的“別有洞天亭”和獅子林的“真趣亭”、扇亭,是半亭的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多造于景區(qū)轉(zhuǎn)角處,如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和獅子林的“扇亭”,玲瓏精致,享有美譽。
海棠花形等頗為別致造型的亭,如環(huán)秀山莊的海棠亭,梅花形平面的有鄧尉山的梅花亭。
此外,還可以從亭的立面造型來欣賞亭的頂蓋。頂蓋樣式以攢尖頂、歇山頂為多見,也有的采用卷棚式等。就攢尖頂里可有圓攢尖、三角攢尖、四角攢尖與八角攢尖等區(qū)別。亭蓋又有單檐、重檐之分,單檐者輕盈,重檐者莊重。單檐方亭常為四柱或十二柱式,六角亭為六柱、八角形為八柱,圓亭的立柱數(shù)不限。重檐方亭可多至十六柱,六角、八角的立柱數(shù)為單檐的兩倍。亭的立柱的高度與亭蓋的高度的不同比例,構(gòu)成了亭的不同的藝術(shù)美。
中國之亭,大致有如下方面的功能:
政治。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建筑文化中很是特別。這一功能,在前面已經(jīng)敘述。
觀兵。據(jù)《古今圖書集成》所記,宋代有“觀兵亭在環(huán)縣外古教場。宋種世衡建,以閱兵”。這是亭的軍事功能。
講學(xué)。古時河北保定府有北海亭。據(jù)《陜西通志?西安府》云:“綠野亭在武功縣南一里。宋張子厚講學(xué)之所。子厚與武功簿張子甫善,故縣中子弟從子厚游,因建此亭。明楊一清督學(xué)關(guān)中,改為綠野書院。”而西安府太液亭,亦為講學(xué)之所,“蓬萊殿后有含涼殿、太液池、太液亭。穆宗時,令侍講韋處厚等入此亭講《詩》、《尚書》”。
收藏。筑亭以收藏文物?!督贤ㄖ?鎮(zhèn)江府》:“寶墨亭在府西北,以貯王奐之所集右軍書、陀羅尼經(jīng)及華陽直逸《瘞鶴銘》。”
避暑?!渡教盟量肌吩疲?ldquo;平樂府仙宮嶺有翔風(fēng)亭,宋鄒浩建,以為避暑之所。”
觀瞻?!渡教盟量肌吩疲?ldquo;衡州府治西有望岳亭,唐采訪使韋虛舟建。以其東望清湘,北瞻碧岳,因以名亭。”
迎餞?!渡教盟量肌罚?ldquo;折柳亭在金陵城上,賞心亭下。宋張詠建。為餞送之所”?!督贤ㄖ?揚州府》云:“南麗亭在府南門外。宋元豐七年,詔京東淮南筑高麗館以待朝貢之使。紹興三十一年,向子固重建,扁其門日南浦,亭日騰云,為迎餞之所。”
游宴?!剁茌o通志》:“王淵亭在府內(nèi)玉淵潭,俗呼百官廳。元士大夫休暇游宴之所。”《河南通志?汝州》記載有:“修禊亭在魯山縣。唐歐陽詹為令,以三月三日集僚吏禊飲于此。”
祭祀。據(jù)《畿輔通志》云:春露亭在新樂縣南四十里孔村。元祭酒蘇天爵先壟在焉,因建亭為祭祖之所。”
貯水。《山東通志》說,在古時兗州,有義漿亭“在平陰縣南二十里。金大定間,邑人任翁作亭,貯水以濟渴者”?!稄V東通志》又稱止渴亭“煮茶施眾”。
流觴?!墩憬ㄖ?金華府》:“涵碧亭有二:一在州衙甘露寺亭北,宋紹興十三年,知州周綱重建。一在東陽縣南五里昆山下,唐寶歷二年,知縣丁興宗建。下穿方地,刻石作雙魚,引水貫其中,以為流觴之所。唐劉禹錫有詩,羅隱有記焉。”
待渡?!稄V東通志.惠州府》:“豐濟亭在興寧縣南三里,蕭瓚造。為行人待渡之所。”
遮雨。《廣東通志.廣州志》:“余莫亭在朝臺,唐刺史李毗建。凡使客舟楫避風(fēng)雨者,皆泊此。”
風(fēng)水?!陡=ㄍㄖ?建寧府》:“黃亭在豐陽里。宋時建亭,以黃石取土克水之義。”石屬土,土色黃,放建黃石之亭,在陰陽五行中,土克水。在此建亭,以鎮(zhèn)風(fēng)水耳。
象征。一是人格象征?!稄V東通志》稱雷州有十賢亭。“咸淳九年郡守虞應(yīng)龍建立,以祀寇準(zhǔn)、蘇軾、蘇轍、趙鼎、李綱、王叟、胡銓、秦觀、李光、任伯雨。”二是觀念象征?!渡教盟量肌贩Q古代有六勸亭,“在寧國府東南。宋治平初,縣令周景賢建。作文勸民,其條有六:行孝悌、務(wù)農(nóng)桑、向儒學(xué)、興廉遜、崇信行、近醫(yī)藥”。三是宗教意蘊象征?!洱R東野語》:張?“嘗于南湖園作駕霄亭于四古松間,以巨鐵纟瓦懸之空半,而羈之松身。當(dāng)風(fēng)月清夜,與客梯登之,飄搖云表,真有挾飛仙溯紫清之意”。
審美。蘇州有滄浪亭,并以此亭命名所在之園。始建于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筑于土山之上,具英姿臨風(fēng)之美,且以“滄浪”為名,情系放歸于自然之意,讓人當(dāng)有閑適的審美情調(diào)。
雅集。最著名者,為山陰之蘭亭,《蘭亭集序》稱“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有“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雅趣。歐陽修有《醉翁亭記》,言此亭筑于林壑優(yōu)美之地,“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放生?!斗批Q亭記》,說云龍山人張君“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因此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心’,“或立于陂地,或翔于云表”,“故名之曰放鶴亭”。《易》云:“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此亭則寓“清遠(yuǎn)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的深意。
亭在園林中的美學(xué)性格,表現(xiàn)在:構(gòu)景。亭作為一種建筑小品,是園林景觀構(gòu)景的重要手段。亭在園林景觀中是頗為活躍、空靈的一個審美因素;憑眺。亭本身是一個美的景觀與審美對象。同時,又是一個審美出發(fā)點。在亭里,讓人憑眺湖光山色、園林美景。蘇州古亭,折射出蘇州傳統(tǒng)建筑的博大精深,而當(dāng)人們達(dá)到因亭而悟禪的境界時,則更嘆服我國勞動人民的無比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