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園琴韻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記趣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怡園精致典雅,疏朗宜人,集宋元明清江南古典園林之所長。百余年間,詩聲、琴韻、曲音綿延不絕,翰墨丹青香飄不斷,儒雅之氣、文化之脈常盛不衰。怡園園主顧文彬之子子顧承,因得宋元四年(1089)東坡居士監(jiān)制玉澗流泉琴,對琴獨有所鐘,更憧憬“高山流水得知音”的理想生活,故筑“坡仙琴館”以貯之,并與琴師王石香研習琴理于其中,“坡仙琴館”館西為“石聽琴室”,長窗之外,立有二峰,其狀如兩位老翁凝神聽琴,室因此而名。館外,栽有梧桐樹,梧桐枝為綠色,皮層光滑,宛如碧玉琢就。梧桐葉形狀秀美,亦能舞秋風,自古相傳梧桐為鳳凰所棲之樹,而音律的產(chǎn)生據(jù)說是從鳳和凰的鳴叫聲中獲得啟發(fā)而來的。
建琴館,立峰石,栽梧桐,從中可見園主用心之良苦,也可見園主構思之巧妙,這一組描述琴文化的景點,是蘇州古典園林藝術中的奇葩。
琴因館設,館以琴揚,從此,在怡園中大大小小琴會雅集不時舉行。
1919年仲秋,著名琴士葉璋伯,寓居吳門。葉璋伯生平行蹤所至,必訪操縵雅士商榷研討,與怡園主人顧鶴逸相交恨晚,樂共晨夕,又有吳浸陽加盟,相互探奧索竅,精究琴理,因思大集琴侶,一堂商討,藉以興起絕學,繼往開來,于是發(fā)柬遍邀同調(diào),假怡園勝地,于是年八月二十五日舉行琴會。會琴之舉,不僅在集崐合同調(diào),拂弦操縵,尤其在集思廣益,昌明琴學,因而深得同道歡迎,大家同聲相應,千里逢迎,勝友名園,盛況空前。參加琴會的除了葉璋伯、顧鶴逸、吳浸陽外,還有陳墨泉、勞于庭、郭誠齋、符華軒、鄭覲文、盧伯寅、吳蘭蓀等當時的名家共計32人。而因道遠事阻未能赴會者,紛紛修函賦詩,以寄傾慕向往之情。
琴會期間,琴侶咸集分外高興,暢抒友情,研討琴學,熱鬧非凡。為紀念琴會盛事,吳昌碩作《怡園會琴記》,李子昭精心繪作《怡園會琴圖》長卷,園主顧鶴逸逢更為怡園會琴圖題詩紀念:“雅道直追桓君山,使材廣鬼朱樂圃;眾人解品唐時弦,差喜蜀僧能語古。山館更藏坡仙琴,相對亦足滌煩襟。月明夜盡當無事,來聽玉澗流泉琴。”會畢,葉璋伯又復鐫石藏園,作為鴻雪留痕。
自此,吳門琴社常在怡園石聽琴室、坡仙琴館會琴、老少咸集,八方會聚,琴聲優(yōu)雅,琴風流長,在吳中大地傳為佳話。
最近,“中國古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和昆曲一樣,古琴也和蘇州古典園林有著不解之緣,琴聲、曲韻、園姿……高山映流水,笙歌歸院落,而作為人類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它們都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