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記趣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算來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暮春三月,網(wǎng)師園初開夜花園,主事者邀請?zhí)K州大學昆曲班去殿春簃表演一段昆曲,指定曲目是《牡丹亭、游園》。傍晚時分,我?guī)е鴮W生去踏看場地。夕陽池館,靜謐無人,笛聲起處,花氣襲衣。平素活潑新潮的女孩子,臉上驀然顯現(xiàn)出一種我期待已久的端莊嫻雅,舉手投足之間流露著一種從容含蓄的古典美。想不到課堂上說不明教不會的昆曲藝術的內在精神,無意間竟得之于名園之中。這給我以揮之不去的深刻感受。那位大學畢業(yè)后隨父母移居海外升學就業(yè)的女學生也念念不忘那神秘的“頓悟”式的入戲,在來信問候或回蘇探望時,常常提及這個問題:昆曲和園林,它們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lián)呢?
回答這個問題,既容易又困難。昆曲與園林植根于同一片文化土壤,數(shù)百年來,作為蘇州文化的兩翼,它們有力地托起并支撐著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文化中心的不爭地位,并且從吳中走向全國,走向海外,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響亮品牌。它們之間自當有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內在關聯(lián)。也許正因如此,《牡丹亭》所講述的不朽愛情故事是從女主人公春日游園發(fā)端的。湯顯祖借杜麗娘之口道出“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名句,然后唱起那支膾炙人口的〔皂羅袍〕。
值得一說的是,《牡丹亭》并非是選擇園林作為故事背景的惟一昆曲劇本。昆曲傳世名作如《西廂記》、《浣紗記》、《紅梨記》、《玉簪記》、《長生殿》、《桃花扇》等都不約而同地把主要情節(jié)或主要場次安排在園林里展開。劇作家們用飽蘸才情的筆墨寫下了無數(shù)描寫園林景致的佳句名篇,數(shù)百年間傳唱不息。
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經(jīng)高手寫入曲中,化為活動的場景,由此導演出許多悲歡離合的人生故事。在這里,已難以分清孰是曲情,孰是園景,兩者如水乳交融,進入了渾然一體的境界。
戲臺小人生,人生大戲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但昆曲歌唱著園林之美,園林也詮釋著昆曲之美。昆曲和園林就像一對情投意合的才子佳人,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并肩展示著人生的真諦和情趣。正如一位美國學者在觀賞網(wǎng)師園夜花園的昆曲演出之后所發(fā)出的贊嘆,這是“在最美的舞臺上進行著最美的表演”。當然,昆曲與園林珠聯(lián)璧合之美并非肇始于今日,更不局限于此地。蘇州各名園中門窗上隨處可尋的戲文浮雕已經(jīng)透露出個中消息。據(jù)史料記載,拙政園的看樓戲亭,留園的東山絲竹戲廳,惠蔭園的享堂戲臺,遂初園的補閑堂軒廳,天平山莊的逍遙亭,怡園的藕香榭等,都曾是搬演昆曲的歌舞場,其中有的至今遺跡可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我們還曾在曲園春在堂內鋪上紅氍毹,張燈夜演昆曲折子戲,招待遠道來訪的臺灣朋友。至于拍曲清唱之所,那就更多了,隨便列舉一下就有拙政園的卅六鴛鴦館,怡園的坡仙琴館,滄浪亭的藕花水榭,鶴園的扇廳和四面廳,其中后者至今是曲社活動的場所。每逢周四下午,曲家云集,笛聲繚繞,足為古城生色。離鶴園僅一巷之隔的聽楓園,系蘇州國畫院所在。已故老院長張辛稼先生晚年酷愛昆曲,時常邀集曲友小聚。
城北平門內舊有一個園林,傳為漢代張長史隱居植桑之地,名叫五畝園。北宋時歸梅氏,曾以“園林第宅卓冠一時”(顧震濤《吳門表隱》)。后屢有興廢,清咸豐十年(1860)毀于兵燹?;氖徣站?,如今已罕有知曉者。然而在昆曲界,它卻是鼎鼎有名。我曾見過昆曲老藝人倪傳鉞先生所繪五畝園圖,怪石崚嶒,古木槎枒,遠山映帶,幾間小屋散落在古城墻腳下。1921年,蘇州昆劇傳習所在此建立,四十余名貧家子弟應召入所習藝。五年出科,積戲約六百出。他們就是后來名聞海內外的傳字輩藝人。正是這看似偶然的民間行為延續(xù)了昆劇的香煙,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戲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無獨有偶,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城西的另一座名園―――藝圃又一度成為昆曲薪傳的重地。作為蘇昆劇團的駐地,這兒培養(yǎng)了又一代昆劇傳人——繼字輩演員。臺灣戲曲學家洪惟助教授在游覽藝圃后深有感觸地說:到這兒才懂得為什么惟有蘇州才能產生昆曲那樣的藝術,才能培養(yǎng)出張繼青那樣的表演藝術家。
昆曲與園林結緣的最高典范當推虎丘中秋曲會。自明嘉靖至清嘉慶的兩百馀年間,“四方歌曲,必宗吳門”。一年一度,戲曲界在虎丘擺開較藝立名的考場,使中秋節(jié)成為名副其實的昆曲節(jié)。
其實,在昆曲全盛的明清時期,中秋以外的其它季節(jié),虎丘山千人石上也常舉行唱曲活動。與中秋相比,也就是規(guī)模稍小而已。
2000年,中斷二百余年的虎丘曲會得以恢復,我率領蘇州大學學生四十多人,登上千人石高歌一支《琵琶記?賞秋》〔念奴嬌序〕,拉開了曲會的序幕。連續(xù)數(shù)天,來自海內外的昆劇演員和業(yè)余曲家千馀人歡聚一堂,古城內外處處笛聲悠揚。2001年,昆曲藝術實至名歸地榮登首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榜首,國家文化部隨將中國昆劇藝術博物館、中國昆劇藝術節(jié)以及昆曲藝術的主要研究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基地定點于蘇州舉辦。2002年,虎丘曲會伴隨全國昆劇評比展演連續(xù)第三年隆重舉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自始至終直接參與了為期八天的盛會。2003年,第二屆中國昆劇節(jié)暨首屆中國昆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在蘇州升起帷幕。2004年,第二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擇地蘇州舉行,蘇昆版《長生殿》和《牡丹亭》相繼唱紅兩岸三地。11月初,海內外曲家連續(xù)第五度相聚虎丘,共展歌喉。蘇州文化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現(xiàn)著二十一世紀的如許春色?!短K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