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鳳凰供稿
【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
【原文】
8•1 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3)。”
【注釋】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贊揚他。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贊他。”
【評析】
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圣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后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來奔喪,后來又斷發(fā)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時,滅了殷商,統(tǒng)一了天下。這一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讓與賢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讓位者則顯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贊無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1),慎而無禮則葸(2),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3)。君子篤(4)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5)不遺,則民不偷(6)。”
【注釋】
(1)勞:辛勞,勞苦。
(2)葸:音xǐ,拘謹,畏懼的樣子。
(3)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
(4)篤:厚待、真誠。
(5)故舊: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譯文】
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評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只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1)予足!啟予手!
古詩文網
云(2):‘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釋】
(1)啟:開啟,曾子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
(2)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體免于損傷。
(4)小子:對弟子的稱呼。
【譯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評析】
曾子借用《詩經》里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發(fā)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梢姡⒃谌寮业牡赖乱?guī)范當中是多么重要。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暴慢(4)矣;正顏色(5),斯近信矣;出辭氣(6),斯遠鄙倍(7)矣?;e豆之事(8),則有司(9)存。”
【注釋】
(1)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
(2)問:探望、探視。
(3)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
(6)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籩豆之事:籩(音bi?。睿┖投苟际枪糯漓牒偷涠Y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里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譯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禮節(jié)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評析】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tài)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這些道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對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本篇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
【原文】
8•1 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3)。”
【注釋】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贊揚他。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贊他。”
【評析】
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圣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后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來奔喪,后來又斷發(fā)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時,滅了殷商,統(tǒng)一了天下。這一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讓與賢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讓位者則顯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贊無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1),慎而無禮則葸(2),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3)。君子篤(4)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5)不遺,則民不偷(6)。”
【注釋】
(1)勞:辛勞,勞苦。
(2)葸:音xǐ,拘謹,畏懼的樣子。
(3)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
(4)篤:厚待、真誠。
(5)故舊: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譯文】
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評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只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1)予足!啟予手!
古詩文網
云(2):‘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釋】
(1)啟:開啟,曾子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
(2)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體免于損傷。
(4)小子:對弟子的稱呼。
【譯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評析】
曾子借用《詩經》里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發(fā)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梢姡⒃谌寮业牡赖乱?guī)范當中是多么重要。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暴慢(4)矣;正顏色(5),斯近信矣;出辭氣(6),斯遠鄙倍(7)矣?;e豆之事(8),則有司(9)存。”
【注釋】
(1)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
(2)問:探望、探視。
(3)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
(6)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籩豆之事:籩(音bi?。睿┖投苟际枪糯漓牒偷涠Y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里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譯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禮節(jié)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評析】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tài)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這些道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對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上一篇:述而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下一篇:子罕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