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鳳凰供稿【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評析】
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yǎng)的主要特點。他這么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fā)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評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huán)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這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釋】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后代。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wèi)國去陳國時經(jīng)過宋國?;隔s聽說以后,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釋】
(1)二三子:這里指孔子的學生們。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
(1)文:文獻、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nèi)容。
(3)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學生。
【評析】
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nèi)容??鬃幼⒅貧v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jīng)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tǒng)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yǎng)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yǎng)三個方面。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3)而為泰(4),難乎有恒矣。”
【注釋】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約:窮困。
(4)泰:這里是奢侈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評析】
對于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一種絕望,因為他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
【注釋】
(1)綱:大繩。這里作動詞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鉤來釣魚,叫綱。
(2)弋:音yì,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3)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文】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評析】
其實,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wǎng)捕魚,和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鬃拥倪@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原文】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原文】
7•29 互鄉(xiāng)(1)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2)其進(3)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4)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5)也。”
【注釋】
(1)互鄉(xiāng):地名,具體所在已無可考。
(2)與:贊許。
(3)進、退:一說進步、退步;一說進見請教,退出以后的作為。
(4)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yǎng),成為有德之人。
(5)不保其往:保,一說擔保,一說保守。往,一說過去,一說將來。
【譯文】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評析】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但在互鄉(xiāng)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而且他認為不應死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評析】
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原文】
7•31 陳司敗(1)問:“昭公(2)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3)巫馬期(4)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5),君子亦黨乎?君取(6)于吳,為同姓(7),謂之吳孟子(8)。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1)陳司?。宏悋鞴芩痉ǖ墓?,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2)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謚號。
(3)揖:做揖,行拱手禮。
(4)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5)黨:偏袒、包庇的意思。
(6)?。和ⅰ?br />
(7)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guī)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8)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后,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鬃诱f:“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評析】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guī)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孔子以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xiàn)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事實上,他已經(jīng)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只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
上一篇:雍也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下一篇:泰伯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