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頂》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為大家整理了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頂》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望楚山最高頂》原文
《登望楚山最高頂》
孟浩然
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躋。
石壁疑削成,眾山比全低。
晴明試登陟,目極無端倪。
云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
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
《登望楚山最高頂》譯文
觀山水重在形勢之勝,襄陽之美超過會稽。
只有最高的望楚山,先前從未來攀陟。
石崖峭壁疑是刀削而成,眾山同它相比全都太低。
晴朗的日子一經登上峰頂,極目遠眺果然無邊無際。
云夢澤只有手掌一樣窄小,武陵源在繁花掩映中撲朔迷離。
黃昏后騎馬下山歸來,透過藤蘿明月映在深溪里。
《登望楚山最高頂》的注釋
望楚山:在湖北襄陽。傳說周時,秦與齊、韓、魏攻楚,曾登此山以望楚,故名。
形勝:優(yōu)美的風景。
會(kuài)稽(jī):地名,秦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地當在今江蘇東南部及浙江西部。隋開皇九年(589)析山陰縣置會稽縣,唐因之。
攀躋(jī):攀登。
登陟(zhì):登上。
端倪:邊際,頭緒。
云夢:澤名。
武陵:此處當代指桃花源。
蘿月:藤蘿間的明月。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先由對襄陽山水的深情贊美,引出攀臀望楚山頂峰的愿望,再從遠望其山與登臨所見等方面,極力渲染其石壁陡峭、高聳入云的雄姿,最后寫流連忘返,在月夜山溪美景中晚歸的情致。全詩從不同角度寫望楚山的高峻壯觀,用筆新穎,意境壯闊雄麗,字里行間閃現著詩人對家鄉(xiāng)山水形勝的無比熱愛之情。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登望楚山最高頂》
孟浩然
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躋。
石壁疑削成,眾山比全低。
晴明試登陟,目極無端倪。
云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
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
《登望楚山最高頂》譯文
觀山水重在形勢之勝,襄陽之美超過會稽。
只有最高的望楚山,先前從未來攀陟。
石崖峭壁疑是刀削而成,眾山同它相比全都太低。
晴朗的日子一經登上峰頂,極目遠眺果然無邊無際。
云夢澤只有手掌一樣窄小,武陵源在繁花掩映中撲朔迷離。
黃昏后騎馬下山歸來,透過藤蘿明月映在深溪里。
《登望楚山最高頂》的注釋
望楚山:在湖北襄陽。傳說周時,秦與齊、韓、魏攻楚,曾登此山以望楚,故名。
形勝:優(yōu)美的風景。
會(kuài)稽(jī):地名,秦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地當在今江蘇東南部及浙江西部。隋開皇九年(589)析山陰縣置會稽縣,唐因之。
攀躋(jī):攀登。
登陟(zhì):登上。
端倪:邊際,頭緒。
云夢:澤名。
武陵:此處當代指桃花源。
蘿月:藤蘿間的明月。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先由對襄陽山水的深情贊美,引出攀臀望楚山頂峰的愿望,再從遠望其山與登臨所見等方面,極力渲染其石壁陡峭、高聳入云的雄姿,最后寫流連忘返,在月夜山溪美景中晚歸的情致。全詩從不同角度寫望楚山的高峻壯觀,用筆新穎,意境壯闊雄麗,字里行間閃現著詩人對家鄉(xiāng)山水形勝的無比熱愛之情。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韓愈《南山詩》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