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塞上曲二首》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戴叔倫《塞上曲二首》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塞上曲二首》原文
《塞上曲二首》
戴叔倫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馀。
漢祖謾夸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
《塞上曲二首》譯文
邊塞軍營之門頻頻接納戰(zhàn)敗匈奴的歸降書,將軍仗劍縱橫馳騁邊塞萬里。
漢高祖空自夸贊婁敬的和親之策,卻把漢朝的公主嫁給了匈奴單于。
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西域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
作為子民我愿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yè)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塞上曲二首》的注釋
塞上曲:唐代的一種新樂府辭,源出漢樂府《出塞》《入塞》曲,內(nèi)容多寫邊塞征戍之事。
軍門:此指軍營之門。古時行軍,樹兩面旗為門。
頻納:頻頻接納。
橫行:縱橫馳騁,所向無阻。
漢祖:指漢高祖劉邦。
謾夸:空夸,枉夸。謾,同“漫”,徒然。
婁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齊人婁敬以戍卒求見劉邦,建議入都關(guān)中有功,賜姓劉,后封關(guān)內(nèi)侯。劉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東)被匈奴打敗后,他提出和親政策,建議將魯元公主嫁與匈奴單于,為劉邦采納,并派他前往結(jié)約。他又曾建議劉邦遷徙山東諸侯后代及豪強大族十萬余口充實關(guān)中,以削弱關(guān)東舊貴族豪強勢力。因其數(shù)建奇謀,被封為建信侯。
“卻將”句:譏諷和親之策并未解決問題。單(chán)于,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于。
漢家:借指唐朝。
旌幟:旗幟,借指軍隊。旌,古代的一種旗子,旗桿頂上用五色羽毛做裝飾。
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nèi)蒙古,在漢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
不遣:不使,不讓。
胡兒: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稱,漢以后也泛指外國人。這里指吐蕃、回紇士兵。匹馬還:春秋時,晉全殲秦軍于崤山,“匹馬只輪無反者”(《春秋公羊傳》)。這里借用此典。
得:能。
“何須”句:《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投筆從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歸,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決不貪生而還。生入,活著歸來。玉門關(guān),古關(guān)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這里泛指邊塞。
簡短詩意賞析
這組詩是借樂府之名有感而發(fā)的議論詩,洋溢著豪邁博大的愛國熱情,格調(diào)高亢,氣魄宏大,呈現(xiàn)出一種雄渾的意境。幾處用典似信手拈來,自然樸素,與真摯的愛國情感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的原文翻譯
2、“王維《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的原文翻譯
3、“辛棄疾《鷓鴣天·黃沙道中》”的原文翻譯
4、“高適《效古贈崔二》”的原文翻譯
5、“王安石《白溝行》”的原文翻譯
《塞上曲二首》
戴叔倫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馀。
漢祖謾夸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
《塞上曲二首》譯文
邊塞軍營之門頻頻接納戰(zhàn)敗匈奴的歸降書,將軍仗劍縱橫馳騁邊塞萬里。
漢高祖空自夸贊婁敬的和親之策,卻把漢朝的公主嫁給了匈奴單于。
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西域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
作為子民我愿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yè)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塞上曲二首》的注釋
塞上曲:唐代的一種新樂府辭,源出漢樂府《出塞》《入塞》曲,內(nèi)容多寫邊塞征戍之事。
軍門:此指軍營之門。古時行軍,樹兩面旗為門。
頻納:頻頻接納。
橫行:縱橫馳騁,所向無阻。
漢祖:指漢高祖劉邦。
謾夸:空夸,枉夸。謾,同“漫”,徒然。
婁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齊人婁敬以戍卒求見劉邦,建議入都關(guān)中有功,賜姓劉,后封關(guān)內(nèi)侯。劉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東)被匈奴打敗后,他提出和親政策,建議將魯元公主嫁與匈奴單于,為劉邦采納,并派他前往結(jié)約。他又曾建議劉邦遷徙山東諸侯后代及豪強大族十萬余口充實關(guān)中,以削弱關(guān)東舊貴族豪強勢力。因其數(shù)建奇謀,被封為建信侯。
“卻將”句:譏諷和親之策并未解決問題。單(chán)于,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于。
漢家:借指唐朝。
旌幟:旗幟,借指軍隊。旌,古代的一種旗子,旗桿頂上用五色羽毛做裝飾。
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nèi)蒙古,在漢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
不遣:不使,不讓。
胡兒: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稱,漢以后也泛指外國人。這里指吐蕃、回紇士兵。匹馬還:春秋時,晉全殲秦軍于崤山,“匹馬只輪無反者”(《春秋公羊傳》)。這里借用此典。
得:能。
“何須”句:《后漢書·班超傳》載,班超投筆從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歸,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決不貪生而還。生入,活著歸來。玉門關(guān),古關(guān)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這里泛指邊塞。
簡短詩意賞析
這組詩是借樂府之名有感而發(fā)的議論詩,洋溢著豪邁博大的愛國熱情,格調(diào)高亢,氣魄宏大,呈現(xiàn)出一種雄渾的意境。幾處用典似信手拈來,自然樸素,與真摯的愛國情感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的原文翻譯
2、“王維《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的原文翻譯
3、“辛棄疾《鷓鴣天·黃沙道中》”的原文翻譯
4、“高適《效古贈崔二》”的原文翻譯
5、“王安石《白溝行》”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王昌齡《從軍行二首》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