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正《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楊炎正《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原文
《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
楊炎正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譯文
我拿著酒杯面對斜陽,默默無語似乎在問西風。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這么紅。放眼望去這千頃大江,里面有萬斛的離別哀愁,沒有地方讓遠飛的鴻鳥歇足。唯有闌干的一角可見一線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蹤浪跡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東。人生太短促,我還想閑步在三徑籬邊的菊叢。試問誰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當一個釣魚翁?;赝@淪陷的故國,這田園歸意莫要太匆匆。
《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的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會曲·九金增宋重》為正體,雙調(diào)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韻,后段十句四平韻。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
斛(hú):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后改為五斗一斛。“萬斛”,比喻愁多。
“天在”二句:意謂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欄眺望,欄桿一角露出一線天光。
如寄:喻生命短促。
三徑菊花:趙岐《三輔決錄·逃名》:漢時,蔣詡辭官歸鄉(xiāng)里,閉門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徑(小路),只與求仲、羊仲往來。后遂以“三徑” 稱隱士居所。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此化用其意,表示歸居田園。
中州: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五湖:太湖一帶。此表示隱遁湖海。
故國:指中原。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十分明顯的感懷秋日的詞。詞的上片,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思,悲壯而沉郁。下片,詞人即調(diào)轉(zhuǎn)筆鋒,著重刻畫報國與歸田的心理矛盾。
作者簡介
楊炎正(1145—?)字濟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楊萬里之族弟。慶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鏜,為寧縣簿。六年,除架閣指揮,尋罷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論劾,詔與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論罷,改知瓊州,官至安撫使。楊炎正與辛棄疾交誼甚厚,多有酬唱。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陸游《朝中措·梅》”的原文翻譯
2、“龔自珍《浪淘沙·寫夢》”的原文翻譯
3、“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的原文翻譯
4、“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的原文翻譯
5、“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的原文翻譯

《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
楊炎正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譯文
我拿著酒杯面對斜陽,默默無語似乎在問西風。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這么紅。放眼望去這千頃大江,里面有萬斛的離別哀愁,沒有地方讓遠飛的鴻鳥歇足。唯有闌干的一角可見一線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蹤浪跡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東。人生太短促,我還想閑步在三徑籬邊的菊叢。試問誰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當一個釣魚翁?;赝@淪陷的故國,這田園歸意莫要太匆匆。
《水調(diào)歌頭·把酒對斜日》的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會曲·九金增宋重》為正體,雙調(diào)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韻,后段十句四平韻。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
斛(hú):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后改為五斗一斛。“萬斛”,比喻愁多。
“天在”二句:意謂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欄眺望,欄桿一角露出一線天光。
如寄:喻生命短促。
三徑菊花:趙岐《三輔決錄·逃名》:漢時,蔣詡辭官歸鄉(xiāng)里,閉門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徑(小路),只與求仲、羊仲往來。后遂以“三徑” 稱隱士居所。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此化用其意,表示歸居田園。
中州: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五湖:太湖一帶。此表示隱遁湖海。
故國:指中原。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十分明顯的感懷秋日的詞。詞的上片,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思,悲壯而沉郁。下片,詞人即調(diào)轉(zhuǎn)筆鋒,著重刻畫報國與歸田的心理矛盾。
作者簡介
楊炎正(1145—?)字濟翁,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楊萬里之族弟。慶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鏜,為寧縣簿。六年,除架閣指揮,尋罷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論劾,詔與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論罷,改知瓊州,官至安撫使。楊炎正與辛棄疾交誼甚厚,多有酬唱。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陸游《朝中措·梅》”的原文翻譯
2、“龔自珍《浪淘沙·寫夢》”的原文翻譯
3、“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的原文翻譯
4、“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的原文翻譯
5、“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李白《遠別離》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