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件華夏發(fā)明重器,領先世界千年 中國傳統工藝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傳世杰作。它有八個方位八條口含珠子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向有地震發(fā)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這比起西方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了1000多年。
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地動儀,它的發(fā)明者便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文學家、發(fā)明家張衡。

我們都知道張衡是東漢時候杰出的天文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據說一個夏天的晚上,小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中懸著的月亮,并不停地詢問爺爺,月亮的光是從何處而來,為什么每晚的月亮有時圓有時缺呢。然而,爺爺始終沒有給小張衡答復。
自然界的奧秘一直充盈著張衡的好奇心,他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里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

于是,張衡把書本知識以及觀察到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并將研究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書,叫做《靈憲》。這本書全面闡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等諸多重大課題。
張衡根據《靈憲》的理論,開始設計、制造儀器了。

成功總是來之不易的。不知張衡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研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渾天儀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張衡所造的渾天儀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
后來,張衡經過努力鉆研,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整體結構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里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fā)生地震了。但是,張衡所研制的地動儀無法記錄發(fā)震時刻,更無法記錄震級,只能預測地震發(fā)生的方位。
司南

司南,發(fā)明于戰(zhàn)國時期,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勺子是天然磁石制成,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司南由理論基礎到制造成功起碼要有5000多年歷史。
傳統的觀點認為司南是中國漢代甚至戰(zhàn)國時代華夏勞動人民發(fā)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據《 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zhàn)國時期的河北 磁山(今河北省邯鄲市磁山一帶)一帶。司南的發(fā)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于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fā)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后來又發(fā)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于發(fā)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古代華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fā)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特別是農業(yè)生產更是興盛發(fā)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yè)、冶煉業(yè)的發(fā)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
日晷工作原理: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
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后,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渾天儀
渾天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最外面的那個圓環(huán)叫做子午環(huán),中間圓環(huán)叫做赤道環(huán),最里面的圓環(huán)叫做赤經環(huán),赤經環(huán)與金屬軸相交于兩點,一點指向北天極,另一點指向南天極。根據赤道環(huán)和赤經環(huán)上的刻度來確定星體在天空中的位置。
渾天儀是渾象和渾儀的總稱。
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恒穩(wěn)圈、恒顯圈等,類似天球儀。
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亦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儀由早期四游儀和赤道環(huán)組成。從漢代到北宋渾儀增加了黃道環(huán)、地平環(huán)、子午環(huán)、六合儀、白道環(huán)、內赤道環(huán)、赤經環(huán)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環(huán)、改變一些環(huán)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huán),并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和立運儀。
圭表

圭表,是一種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和水平的圭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并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jié)氣。
很早以前,人們發(fā)現房屋、樹木等物在太陽光照射下會投出影子,這些影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測量表影的長度和方向,則可知道時辰。后來,發(fā)現正午時的表影總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鋪在地面上,與立表垂直,尺子的一頭連著表基,另一頭則伸向正北方向,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時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讀出表影的長度值。
經過長期觀測,古人不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內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陽斜射,表影則最長。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時的表影長度來確定節(jié)氣和一年的長度。譬如,連續(xù)兩次測得表影的最長值,這兩次最長值相隔的天數,就是一年的時間長度,難怪我國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數值。
在現存的河南登封觀星臺上,40尺的高臺和128尺長的量天尺也是一個巨大的圭表。 儀征銅圭表
漏刻

漏刻,是古代的 一種計時工具,漏是指計時用的,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漏刻,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最初,人們發(fā)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于是專門制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于現代鐘表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后來古人發(fā)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于是在漏壺上再加一只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致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仿佛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據梁代<<漏刻經>>記載:“漏刻之作,蓋肇于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這說明,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中華大地就已經出現了漏刻。
簡儀

簡儀,是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發(fā)明的用于測量天體位置的天文儀器。明清兩代欽天監(jiān)用于觀測,之后就留在北京古觀象臺,抗日戰(zhàn)爭前遷往南京,現陳列于紫金山天文臺。
簡儀的創(chuàng)制,是我國天文儀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才由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fā)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郭守敬創(chuàng)制的簡儀,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被傳教士紀理安當作廢銅給熔化了?,F保存在南京 紫金山天文臺的簡儀是 明代正統二年到七年(公元1437-1422年)間的復制品。
上一篇:中國傳統家具 是中國智慧的完美呈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