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 微派建筑,徽派建筑介紹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徽州古城坐落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徽城鎮(zhèn)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國家5A級景區(qū)古徽州文化旅游區(qū)的組成部分。內(nèi)有許國石坊、許國相府、南譙樓、陽和門、徽州府衙、徽園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還有江南都江堰漁梁古壩,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漁梁街等,是展示和體現(xiàn)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筑,集中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的漢族文化特色。歙縣徽州古城與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并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最大的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一百多個門庭。這種建筑格局、居住風俗在國內(nèi)是很罕見的。北倚黃山名勝,東臨天堂;杭州,南連風光依旎的千島湖。它的存在可追述到春秋。
徽派建筑就鱗次櫛比。你會被淳樸的民風和厚重的歷史所震撼,它們都可以反映在她們的建筑上:粉墻黛瓦。潔白的高墻代表著淳樸的民風,深色的瓦礫代表著厚重的歷史。
徽州古城主要景點:
一、 徽園
集牌坊、古民居、祠堂
徽園“徽州”三絕”之大成,徽園氣勢宏大,古樸典雅,架構(gòu)俱佳;粉墻黛瓦,鱗次錯落,抑揚頓挫,猶云行水流,清揚悠遠,極富韻律;其雕刻之精美,上承古徽文化神韻,下創(chuàng)徽派建筑雕刻之精華,嘆為觀止。融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髓。可乘3或4路公交車至徽園站。
二、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明萬歷十二年( 1584)建,坊石質(zhì)為礫凝灰?guī)r(茶園青石,又稱黟縣青),八柱,口字形平東方凱旋門——許國石坊面,南北長11.56米。南、北二面依二柱三樓式,東、西二面依四柱三樓沖天柱式,結(jié)構(gòu)穩(wěn)固,造型豐滿。石坊施以仿木構(gòu)建筑彩繪的雕飾,圖案典雅,刀法嫻熟。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綜合體現(xiàn)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樓沖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數(shù)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國獨一無二。可乘1或2路公交車至游客中心或徽州府衙站。
許國( 1527——1596),字維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萬歷十一年(1583),許國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萬歷十二年,因云南平叛決策有功,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賜建牌坊。卒贈太保,謚文穆。
三、徽州府衙
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于大火,隨后重建。明初,衛(wèi)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后,正統(tǒng)、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規(guī)制,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guī)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罩莞每傉嫉孛娣e2.4公頃,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組群,整體建筑氣勢雄偉,規(guī)模龐大,體現(xiàn)了徽派建筑的精髓??沙?或2路公交車至游客中心或徽州府衙站。
四、徽商大宅院(西園)
是將散落在全縣范圍內(nèi)瀕臨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國時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進行拆遷和修繕,按照“復原”的原則,整體搬進了西園。大宅院內(nèi)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多達14000多處,其中有不少是近20年來從民間征集、收購來的散件??沙?路公交車至徽商大宅院站。
五、漁梁街
漁梁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街,漁梁是徽商興盛數(shù)百年的重要水路碼頭,至今還保存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原始風貌,是徽商外出經(jīng)商往返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jīng)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漁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條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鋪就,恰似魚鱗,又因古街形似鯉魚,故又稱“漁鱗街”。漁鱗街蜿蜒1公里,兩邊店鋪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廟隨街可見,排列井然,號稱江南第一水街??沙?路公交車至漁梁壩站或乘坐1或2路車至漁梁景區(qū)西入口(香格里拉小區(qū))站。
六、徽商之源 — 漁梁古壩
古徽州昌盛數(shù)百年的水路碼頭,交通要津,至今仍保持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漁梁老街一公里有余,徽商之源——漁梁古壩用一色鵝卵石鋪成,舊式店號、莊號依稀可辨, 2005年初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漁梁壩,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有的古代石質(zhì)滾水壩,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路公交車至漁梁景區(qū)站。
七、斗山街
斗山街,因形似北斗星狀而得名,建于明清時期,街長 300多米,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并濃縮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以許、汪、楊、王四大家宅為主要代表,氣勢江南第一街——斗山街恢宏,造型古樸,雕飾精致,自成一格,是古徽商的群居地??沙?或2路公交車至游客中心站或徽州府衙站后步行800米。
八、歙縣街巷
內(nèi)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斗山街為徽商集中居住地,以許、汪、楊、王四宅為代表,濃縮了徽派民居建筑風格,街面鋪設青石板,街巷幽深。街首處“旌表江萊甫妻葉氏貞節(jié)之門”木牌坊,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賜建。大北街為府城商業(yè)區(qū),店面琳瑯,濃郁古風仍存。該街朱家巷口有“豸繡重光”坊,蘊含明末朝廷斗爭故實。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鑿箍,為罕見。井邊方士載宅為明大學士許國府邸部分遺構(gòu),現(xiàn)辟為許國生平展覽館。中山巷為階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風貌,巷內(nèi)有兩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變后葉挺將軍囚禁處。
九、南譙樓
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風格,介紹說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也就是它的城門是用了13對柱子頂起,可惜因年代久遠,現(xiàn)今有的柱腳已腐爛。可乘1或2路公交車至游客中心站或徽州府衙站后步行400米。
十、新安碑園 太白樓
新安碑園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園林式建筑,它憑太白樓,靠披云峰,借練江水,臨太平橋,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豐富的借景表現(xiàn)手法,依山傍水而筑,顯得幽深而奇巧。它因陳列了兩套著名帖刻《余清齋》和《清鑒堂》而馳名。整個園林由真賞亭庭院、小天都庭院、兩清堂庭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組成。
太白樓,徽派樓宇式建筑。它背靠披云山峰,面臨練江水,原為一座灑肆。唐代詩人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曾在此飲酒,后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沙?或2路公交車至游客中心站陶行知紀念館后經(jīng)太平橋步行400米。
十一、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大學時代曾名知行,歙縣黃潭源村人。他于1917年從美國學成歸國,著力推行平民教育,創(chuàng)辦南京曉莊師范學校,推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陶行知紀念館位于歙縣城內(nèi)中和街。1984年由崇一學堂舊址改建,1991年和2003年兩次擴建,占地1700平方米。紀念館大門為南向,用青灰色水磨磚砌,大方磚門額鐫刻胡耀邦手書“陶行知紀念館”六個填金大字。門廳正中設陶行知全身漢白玉坐像,二樓為展廳,陳列陶行知生平介紹和有關文獻、實物,廳后為崇一學堂舊址。可乘1或2路公交車至游客中心站或徽州府衙站后步行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