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怎么讀_范雎是誰_范雎說秦王是怎么回事? 生僻字大全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因為《范雎說秦王》,所以大家對于范雎這歷史人物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范雎兩個生僻字怎么讀,更不知道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了提高大家對范雎的了解,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特整理出來范雎的讀音,范雎的簡介等內(nèi)容,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范雎是什么樣的。
范雎怎么讀?
范雎的拼音是[fàn jū]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對范雎的評價是:“昭王得到范雎,廢掉了穰侯,驅(qū)逐了華陽君,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yè)。”從李斯這段評論來看,范睢的能力是很強的。
遺憾的是,魏國的一起冤假錯案,趕走了這位杰出人才,卻讓秦國如虎添翼。范雎雖然在性格上“睚眥之怨必報。”但智謀,政治、外交等方面,范雎極有建樹,他仍不失為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
范雎是一位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能力很強的人。但司馬遷對范雎的評價不是很好,認為他“睚眥之怨必報”。就是說范雎心胸狹隘,別人得罪了他,他總是放在心上,并找時間報復(fù),這完全是一副小人的嘴臉。
范雎是誰?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對范雎的評價是:“昭王得到范雎,廢掉了穰侯,驅(qū)逐了華陽君,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yè)。”從李斯這段評論來看,范睢的能力是很強的。
遺憾的是,魏國的一起冤假錯案,趕走了這位杰出人才,卻讓秦國如虎添翼。范雎雖然在性格上“睚眥之怨必報。”但智謀,政治、外交等方面,范雎極有建樹,他仍不失為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yīng)城,所以又稱為“應(yīng)侯”。
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后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見秦昭王之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yīng)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guān)系。范遂被拜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quán)太弱,需要加強王權(quán)。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廢太后,并將國內(nèi)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guān)外,拜范雎為相。
范雎為人恩怨分明,掌權(quán)后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后又迫使魏齊自盡。又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任河?xùn)|守。
前262年,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兩軍對壘三年后,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zhàn)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zhàn)后,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
此后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
范雎是如何復(fù)仇的?
范雎當(dāng)了秦國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報仇,他鼓動秦國進攻魏國。這一下魏王害怕了,請求講和。范雎說:“講和可以,請派須賈來。”須賈與范雎見面的時候,范雎故意穿的破破爛爛,須賈不知范雎已經(jīng)當(dāng)了秦國宰相,看到他衣不蔽體,便動了惻隱之心,感覺自己當(dāng)年冤枉范雎有些過分,趕緊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他披上,還請他喝酒。
后來范睢亮明身份,讓須賈當(dāng)眾在地上吃馬糧,狠狠羞辱了須賈。在讓須賈回去的時候,范睢說:“你雖然誣告我,但對我有“贈衫之情”,我饒過你,回去把魏齊的人頭拿來就是了。”
魏王不想與秦國交戰(zhàn),一聽說范睢這個請求,很是為難。魏齊害怕了,他四處找人求救,但沒有人愿意伸出援手。魏齊最后走投無路,憤而自殺。據(jù)說,他的頭成了范雎的尿壺。
范雎是怎么死的?
秦昭王五十年11月,范雎在誘說秦昭王殺死白起以后,同年,范雎所舉薦的鄭安平在邯鄲投降趙國,按秦法,范雎當(dāng)連坐收三族,這次秦昭王包庇了他。
五十二年,范雎的恩人所推薦的秦河?xùn)|守王稽又與諸侯通,被判連坐。司馬遷說,這次秦昭王還是沒有怪罪范雎,但范雎心不自安,蔡澤聽說了之后進入秦游說范雎,于是范雎向秦王舉薦了蔡澤,自己隱退,不久后病死。
范雎說秦王的歷史背景
據(jù)《史記》記載,范雎隨秦使王稽由魏人秦后,登上秦國的政治舞臺,面臨的是“內(nèi)專秦權(quán),外惡諸侯”的太后、穰侯等,而昭王此時又“厭天下辨士”。范雎如果不排擠出太后、穰侯等,自己便不能立身于秦國,所以他雖知此行“言不見信,禍不旋踵”,也只有從萬死中求一生之計。《范雎說秦王》記述的就是范雎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的一次游說。
《范雎說秦王》原文
范雎說秦王
先秦:佚名
范雎至秦,王庭迎,謂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zhí)?。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zhí)賓主之禮,范雎辭讓。
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fù)請,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guān),夜行而晝伏,至于蔆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fù)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無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范雎說秦王》譯文
范雎來到秦國,秦昭王在宮庭里迎接,秦王對范睢說:“我很久以來,就該親自來領(lǐng)受您的教導(dǎo),正碰上要急于處理義渠國的事務(wù),而我每天又要親自給太后問安;現(xiàn)在義渠的事已經(jīng)處理完畢,我這才能夠親自領(lǐng)受您的教導(dǎo)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謙讓。
這一天接見范雎,看到那場面的人無不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宮中沒有別人了,秦王跪著請求說:“先生拿什么來賜教寡人?”范雎說:“對,對。”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范雎說:“對,對。”像這樣有三次了。
秦王長跪著說:“先生不肯賜教寡人嗎?”
范雎表示歉意說:“不是臣子敢這樣啊。臣子聽說當(dāng)初呂尚遇到文王的時候,身分只是個漁父,在渭水北岸垂釣罷了。像這種情況,關(guān)系可說是生疏的。結(jié)果一談就任他做太師,請他同車一起回去,這是他們交談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呂尚為他建立的功勛,終于據(jù)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為跟呂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談,這樣周就沒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為王了?,F(xiàn)在臣子是個客處他鄉(xiāng)的人,與大王關(guān)系疏遠,而所想要面陳的,又都是糾正國君偏差錯失的事。處在人家骨肉之間,臣子愿意獻上一片淺陋的忠誠,卻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連問三次而不回答,就是這個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說,即使知道今天說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實行臣子的話,死不足成為臣子的禍殃,流亡不足成為臣子的憂慮,渾身涂漆像生癩瘡,披頭散發(fā)裝作發(fā)狂,不足成為臣子的恥辱。五帝這樣的圣人要死,三王這樣的仁人要死,五伯這樣的賢人要死,烏獲這樣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這樣的勇士要死。死,是人無法逃避的。處在難免一死的形勢下,可以對秦國稍為有些益處,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還擔(dān)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關(guān),夜間趕路,白天隱蔽,到了蔆水,沒東西可吃,坐著走,爬著行,在吳市討飯,最后振興了吳國,吳王闔廬成為霸主。假如臣子進獻謀略能像伍子胥那樣,就是把我禁閉起來,終身不再見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張實行了,臣子憂慮什么呢?箕子、接輿他們,渾身涂漆像生癩瘡,披頭散發(fā)裝作發(fā)狂,可是對殷朝、楚國并無好處。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輿有相同的行為,渾身涂漆能對我認為賢明的君主有所幫助,這就是臣子最大的榮耀了,臣子又有什么恥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盡了忠而身體倒下,從此鎖住了嘴,裹住了腳,沒有人再愿到秦國來罷了。大王上怕太后的嚴厲,下受奸臣的偽裝迷惑,居住在深宮之中,離不開輔臣的手,終身受到蒙蔽,沒法洞察奸佞,大則王室覆滅,小則自身陷于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禍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國能夠治理好,比活著更有意義。”
秦王直跪著說:“先生這是什么話!秦國遠離中原,僻處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賢明,先生竟能光臨此地,這是上天要寡人來煩勞先生,從而使先王的宗廟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夠受到先生的教誨,這是上天賜恩于先王而不拋棄他的兒子啊。先生為什么要這樣說呢!事不論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導(dǎo)寡人,不要懷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兩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兩拜。
延伸閱讀:
甄宓怎么讀甄宓是誰?
冉閔怎么讀冉閔是誰?
顓頊怎么讀顓頊是誰?
帝嚳怎么讀帝嚳是誰?
荀彧怎么讀荀彧是誰?

范雎的拼音是[fàn jū]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對范雎的評價是:“昭王得到范雎,廢掉了穰侯,驅(qū)逐了華陽君,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yè)。”從李斯這段評論來看,范睢的能力是很強的。
遺憾的是,魏國的一起冤假錯案,趕走了這位杰出人才,卻讓秦國如虎添翼。范雎雖然在性格上“睚眥之怨必報。”但智謀,政治、外交等方面,范雎極有建樹,他仍不失為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
范雎是一位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能力很強的人。但司馬遷對范雎的評價不是很好,認為他“睚眥之怨必報”。就是說范雎心胸狹隘,別人得罪了他,他總是放在心上,并找時間報復(fù),這完全是一副小人的嘴臉。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對范雎的評價是:“昭王得到范雎,廢掉了穰侯,驅(qū)逐了華陽君,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yè)。”從李斯這段評論來看,范睢的能力是很強的。
遺憾的是,魏國的一起冤假錯案,趕走了這位杰出人才,卻讓秦國如虎添翼。范雎雖然在性格上“睚眥之怨必報。”但智謀,政治、外交等方面,范雎極有建樹,他仍不失為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yīng)城,所以又稱為“應(yīng)侯”。
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后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見秦昭王之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yīng)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guān)系。范遂被拜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quán)太弱,需要加強王權(quán)。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廢太后,并將國內(nèi)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guān)外,拜范雎為相。
范雎為人恩怨分明,掌權(quán)后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后又迫使魏齊自盡。又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任河?xùn)|守。
前262年,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兩軍對壘三年后,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zhàn)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zhàn)后,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
此后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

范雎當(dāng)了秦國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報仇,他鼓動秦國進攻魏國。這一下魏王害怕了,請求講和。范雎說:“講和可以,請派須賈來。”須賈與范雎見面的時候,范雎故意穿的破破爛爛,須賈不知范雎已經(jīng)當(dāng)了秦國宰相,看到他衣不蔽體,便動了惻隱之心,感覺自己當(dāng)年冤枉范雎有些過分,趕緊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他披上,還請他喝酒。
后來范睢亮明身份,讓須賈當(dāng)眾在地上吃馬糧,狠狠羞辱了須賈。在讓須賈回去的時候,范睢說:“你雖然誣告我,但對我有“贈衫之情”,我饒過你,回去把魏齊的人頭拿來就是了。”
魏王不想與秦國交戰(zhàn),一聽說范睢這個請求,很是為難。魏齊害怕了,他四處找人求救,但沒有人愿意伸出援手。魏齊最后走投無路,憤而自殺。據(jù)說,他的頭成了范雎的尿壺。
范雎是怎么死的?
秦昭王五十年11月,范雎在誘說秦昭王殺死白起以后,同年,范雎所舉薦的鄭安平在邯鄲投降趙國,按秦法,范雎當(dāng)連坐收三族,這次秦昭王包庇了他。
五十二年,范雎的恩人所推薦的秦河?xùn)|守王稽又與諸侯通,被判連坐。司馬遷說,這次秦昭王還是沒有怪罪范雎,但范雎心不自安,蔡澤聽說了之后進入秦游說范雎,于是范雎向秦王舉薦了蔡澤,自己隱退,不久后病死。
范雎說秦王的歷史背景
據(jù)《史記》記載,范雎隨秦使王稽由魏人秦后,登上秦國的政治舞臺,面臨的是“內(nèi)專秦權(quán),外惡諸侯”的太后、穰侯等,而昭王此時又“厭天下辨士”。范雎如果不排擠出太后、穰侯等,自己便不能立身于秦國,所以他雖知此行“言不見信,禍不旋踵”,也只有從萬死中求一生之計。《范雎說秦王》記述的就是范雎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的一次游說。

范雎說秦王
先秦:佚名
范雎至秦,王庭迎,謂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zhí)?。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zhí)賓主之禮,范雎辭讓。
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fù)請,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guān),夜行而晝伏,至于蔆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fù)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狂,無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范雎來到秦國,秦昭王在宮庭里迎接,秦王對范睢說:“我很久以來,就該親自來領(lǐng)受您的教導(dǎo),正碰上要急于處理義渠國的事務(wù),而我每天又要親自給太后問安;現(xiàn)在義渠的事已經(jīng)處理完畢,我這才能夠親自領(lǐng)受您的教導(dǎo)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謙讓。
這一天接見范雎,看到那場面的人無不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宮中沒有別人了,秦王跪著請求說:“先生拿什么來賜教寡人?”范雎說:“對,對。”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范雎說:“對,對。”像這樣有三次了。
秦王長跪著說:“先生不肯賜教寡人嗎?”
范雎表示歉意說:“不是臣子敢這樣啊。臣子聽說當(dāng)初呂尚遇到文王的時候,身分只是個漁父,在渭水北岸垂釣罷了。像這種情況,關(guān)系可說是生疏的。結(jié)果一談就任他做太師,請他同車一起回去,這是他們交談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呂尚為他建立的功勛,終于據(jù)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為跟呂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談,這樣周就沒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為王了?,F(xiàn)在臣子是個客處他鄉(xiāng)的人,與大王關(guān)系疏遠,而所想要面陳的,又都是糾正國君偏差錯失的事。處在人家骨肉之間,臣子愿意獻上一片淺陋的忠誠,卻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連問三次而不回答,就是這個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說,即使知道今天說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實行臣子的話,死不足成為臣子的禍殃,流亡不足成為臣子的憂慮,渾身涂漆像生癩瘡,披頭散發(fā)裝作發(fā)狂,不足成為臣子的恥辱。五帝這樣的圣人要死,三王這樣的仁人要死,五伯這樣的賢人要死,烏獲這樣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這樣的勇士要死。死,是人無法逃避的。處在難免一死的形勢下,可以對秦國稍為有些益處,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還擔(dān)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關(guān),夜間趕路,白天隱蔽,到了蔆水,沒東西可吃,坐著走,爬著行,在吳市討飯,最后振興了吳國,吳王闔廬成為霸主。假如臣子進獻謀略能像伍子胥那樣,就是把我禁閉起來,終身不再見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張實行了,臣子憂慮什么呢?箕子、接輿他們,渾身涂漆像生癩瘡,披頭散發(fā)裝作發(fā)狂,可是對殷朝、楚國并無好處。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輿有相同的行為,渾身涂漆能對我認為賢明的君主有所幫助,這就是臣子最大的榮耀了,臣子又有什么恥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盡了忠而身體倒下,從此鎖住了嘴,裹住了腳,沒有人再愿到秦國來罷了。大王上怕太后的嚴厲,下受奸臣的偽裝迷惑,居住在深宮之中,離不開輔臣的手,終身受到蒙蔽,沒法洞察奸佞,大則王室覆滅,小則自身陷于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禍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國能夠治理好,比活著更有意義。”
秦王直跪著說:“先生這是什么話!秦國遠離中原,僻處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賢明,先生竟能光臨此地,這是上天要寡人來煩勞先生,從而使先王的宗廟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夠受到先生的教誨,這是上天賜恩于先王而不拋棄他的兒子啊。先生為什么要這樣說呢!事不論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導(dǎo)寡人,不要懷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兩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兩拜。
延伸閱讀:
甄宓怎么讀甄宓是誰?
冉閔怎么讀冉閔是誰?
顓頊怎么讀顓頊是誰?
帝嚳怎么讀帝嚳是誰?
荀彧怎么讀荀彧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