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精神是什么_蒙古馬精神指的是哪十六個字? 含義解釋
文化常識 由小雪供稿
什么是蒙古馬精神?蒙古馬精神指的是什么?大家最近一定聽到過蒙古馬精神,那么,蒙古馬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蒙古馬是什么樣的馬?常說的16個字的蒙古馬精神都是哪16個字,下面9252兒童網(wǎng)小編就來了解一下。
什么是蒙古馬?
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品種之一,具有獨特的品格和精神。內蒙古有句諺語:“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蒙古馬雖體形矮小,但身軀粗壯,生命力頑強,任何惡劣氣候和環(huán)境都阻擋不住蒙古馬的步伐。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能不畏艱辛、縱橫馳騁、屢建奇功,鑄就了蒙古馬獨特的品格和精神。
超強的耐力,是蒙古馬與其他品種的馬最大的不同。蒙古馬在長途奔襲中,會用一種特殊的“走馬”步伐,可以日夜兼程并保持同樣的速度。由于耐力超強,蒙古馬常承擔著驛站傳輸?shù)忍厥馊蝿?。在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中,蒙古馬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穿沙漠過雪原。在行軍時,如果需要趕路,一聲令下,蒙古馬便會以“走馬”步伐日夜前行不需長時間休息,還能在三十天之內都保持同樣的速度。
“英雄洪古爾的坐騎用馬尾擊翻了有毒的酒杯,挽救了英雄的生命。”蒙古族著名的史詩《江格爾》曾這樣描述蒙古馬,蒙古馬剛烈剽悍,對主人和故鄉(xiāng)卻有著無限的忠誠和眷戀,甚至不惜犧牲自我去挽救主人的生命。據(jù)文獻記述,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納希在返鄉(xiāng)途中不幸落馬,昏厥之際,其坐騎與撲過來的兩只狼殊死搏斗,最終擋住狼的進攻,成功保護了主人。
什么是蒙古馬精神?
“蒙古馬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是通過歷史積淀形成的,在歷史長河中有著具體、生動的體現(xiàn)。蒙古族有句諺語,“好馬登程奔到頭,好漢做事做到頭”,說明一旦有了實踐目標,絕不能半途而廢。在《江格爾》中,蒙古馬是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征;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馬是一馬當先、勇往直前的代表。蒙古馬的優(yōu)秀品質早已深深鐫刻在草原兒女的靈魂深處,在草原文化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這種“蒙古馬精神”刻骨銘心,世世代代鼓舞著草原人民,融入到草原人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之中。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蒙古馬精神”的內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日益凸顯。
堅韌不拔。蒙古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而歷史上始終托起蒙古民族的就是蒙古馬。蒙古馬與其他品種的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具有超強的耐力,特別擅長艱苦跋涉。在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中,蒙古馬不畏寒暑、不懼艱險,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穿沙漠過雪原,馳騁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勇往直前。內蒙古民諺說:“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史上,蒙古馬常常擔負著轉牧場、踏堅冰、戰(zhàn)疆場等重任,只要接受指令,就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它的足跡可謂踏遍北方大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在古代,成吉思汗統(tǒng)帥的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戰(zhàn)績,都跟蒙古人的坐騎——蒙古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歷史資料描述,經過調教馴化的蒙古馬,在戰(zhàn)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任何障礙都阻擋不住它的凌厲步伐??梢哉f無論是在戰(zhàn)場上還是在日常勞作中,蒙古馬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昂揚銳氣、奔騰不息的突出特征。
忠于職守。馬作為有靈性的動物,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歷來有忠于主人、忠于職守的美譽,被稱為“義畜”。從古至今,蒙古馬雖然生性剛烈剽悍,但對主人和故鄉(xiāng)卻充滿著無限的忠誠和眷戀,甚至不惜以自我的犧牲來挽救主人的生命。
甘于奉獻。作為邊疆各族人民的親密伙伴,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旅途多么遙遠,無論負擔多么沉重,蒙古馬都默默承受。戰(zhàn)場上、旅途中、田間里、賽場上,我們都能看到蒙古馬付出的辛勤汗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馬奶成為游牧民生存的依靠。史籍記述:“飲馬乳以塞饑渴,凡一牝馬之乳,可飽三人。”另據(jù)記述,軍隊在日夜兼行或完全斷糧的時候,士兵可刺穿乘馬背部靜脈吸取一點血,從而繼續(xù)自己的征程。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中國革命史上,內蒙古騎兵師曾以蒙古馬為依托,在解放戰(zhàn)爭中浴血奮戰(zhàn),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其中蒙古馬與騎兵一起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應該說功不可沒。
“蒙古馬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中華民族信念的力量。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吃苦耐勞”的韌勁和“勇往直前”的干勁,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蒙古馬精神”這樣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是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十六個字的蒙古馬精神
蒙古馬精神可以概括為:堅韌不拔、勇往無前、忠于職守、甘于奉獻。

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品種之一,具有獨特的品格和精神。內蒙古有句諺語:“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蒙古馬雖體形矮小,但身軀粗壯,生命力頑強,任何惡劣氣候和環(huán)境都阻擋不住蒙古馬的步伐。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能不畏艱辛、縱橫馳騁、屢建奇功,鑄就了蒙古馬獨特的品格和精神。
超強的耐力,是蒙古馬與其他品種的馬最大的不同。蒙古馬在長途奔襲中,會用一種特殊的“走馬”步伐,可以日夜兼程并保持同樣的速度。由于耐力超強,蒙古馬常承擔著驛站傳輸?shù)忍厥馊蝿?。在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中,蒙古馬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穿沙漠過雪原。在行軍時,如果需要趕路,一聲令下,蒙古馬便會以“走馬”步伐日夜前行不需長時間休息,還能在三十天之內都保持同樣的速度。
“英雄洪古爾的坐騎用馬尾擊翻了有毒的酒杯,挽救了英雄的生命。”蒙古族著名的史詩《江格爾》曾這樣描述蒙古馬,蒙古馬剛烈剽悍,對主人和故鄉(xiāng)卻有著無限的忠誠和眷戀,甚至不惜犧牲自我去挽救主人的生命。據(jù)文獻記述,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納希在返鄉(xiāng)途中不幸落馬,昏厥之際,其坐騎與撲過來的兩只狼殊死搏斗,最終擋住狼的進攻,成功保護了主人。

“蒙古馬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是通過歷史積淀形成的,在歷史長河中有著具體、生動的體現(xiàn)。蒙古族有句諺語,“好馬登程奔到頭,好漢做事做到頭”,說明一旦有了實踐目標,絕不能半途而廢。在《江格爾》中,蒙古馬是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征;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馬是一馬當先、勇往直前的代表。蒙古馬的優(yōu)秀品質早已深深鐫刻在草原兒女的靈魂深處,在草原文化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這種“蒙古馬精神”刻骨銘心,世世代代鼓舞著草原人民,融入到草原人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之中。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蒙古馬精神”的內在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日益凸顯。
堅韌不拔。蒙古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而歷史上始終托起蒙古民族的就是蒙古馬。蒙古馬與其他品種的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具有超強的耐力,特別擅長艱苦跋涉。在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中,蒙古馬不畏寒暑、不懼艱險,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穿沙漠過雪原,馳騁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勇往直前。內蒙古民諺說:“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史上,蒙古馬常常擔負著轉牧場、踏堅冰、戰(zhàn)疆場等重任,只要接受指令,就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它的足跡可謂踏遍北方大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在古代,成吉思汗統(tǒng)帥的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戰(zhàn)績,都跟蒙古人的坐騎——蒙古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歷史資料描述,經過調教馴化的蒙古馬,在戰(zhàn)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任何障礙都阻擋不住它的凌厲步伐??梢哉f無論是在戰(zhàn)場上還是在日常勞作中,蒙古馬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昂揚銳氣、奔騰不息的突出特征。
忠于職守。馬作為有靈性的動物,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歷來有忠于主人、忠于職守的美譽,被稱為“義畜”。從古至今,蒙古馬雖然生性剛烈剽悍,但對主人和故鄉(xiāng)卻充滿著無限的忠誠和眷戀,甚至不惜以自我的犧牲來挽救主人的生命。

“蒙古馬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中華民族信念的力量。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吃苦耐勞”的韌勁和“勇往直前”的干勁,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蒙古馬精神”這樣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是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十六個字的蒙古馬精神
蒙古馬精神可以概括為:堅韌不拔、勇往無前、忠于職守、甘于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