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黨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鳳凰供稿【原文】
10•19 疾,君視之,東首(1),加朝服,拖紳(2)。
【注釋】
(1)東首:頭朝東。
(2)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評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國君來探視他,他無法起身穿朝服,這似乎對國君不尊重,有違于禮,于是他就把朝服蓋在身上。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會失禮于國君。
【原文】
10•2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
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原文】
10•21 入太廟,每事問(1)。
【注釋】
(1)此章重出。譯文參見《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原文】
10•22 朋友(1)死,無所歸,曰:“于我殯(2)。”
【注釋】
(1)朋友:指與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殯:停放靈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殯,這里是泛指喪葬事務。
【譯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原文】
10•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
【評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車馬還重要,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祭肉關系到“孝”的問題。用肉祭祀祖先之后,這塊肉就不僅僅是一塊可以食用的東西了,而是對祖先盡孝的一個載體。
【原文】
10•24 寢不尸,居不客。
【譯文】
(孔子)睡覺不像死尸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原文】
10•25 見齊衰(1)者,雖狎(2),必變。見冕者與瞽者(3),雖褻(4),必以貌。兇服(5)者式(6)之。式負版者(7)。有盛饌(8),必變色而作(9)。迅雷風烈必變。
【注釋】
(1)齊衰:zī cuī,指喪服。
(2)狎:音xiá,親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樂師。
(4)褻:音xiè,常見、熟悉。
(5)兇服:喪服。
(6)式:同軾,古代車輛前部的橫木。這里作動詞用。遇見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時,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橫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這在當時是一種禮節(jié)。
(7)負版者:背負國家圖籍的人。當時無紙,用木版來書寫,故稱“版”。
(8)饌:音zhuàn,飲食。盛饌,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來。
【譯文】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系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tài)度變得嚴肅起來??匆姰敼俚暮兔と耍词故浅T谝黄鸬?,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并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原文】
10•26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1)。車中,不內(nèi)顧(2),不疾言(3),不親指(4)。
【注釋】
(1)綏:上車時扶手用的索帶。
(2)內(nèi)顧:回頭看。
(3)疾言:大聲說話。
(4)不親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劃。
【譯文】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評析】
以上這幾章,講的都是孔子如何遵從周禮的。在許多舉動上,他都能按禮行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huán)境,應該有什么表情、什么動作、什么語言,他都一絲不茍,準確而妥貼。所以,孔子的學生們在談起這些時,津津樂道,極其佩服。
【原文】
10•27 色斯舉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時哉時哉!(4)”子路共(5)之,三嗅而作(6)。
【注釋】
(1)色斯舉矣:色,臉色。舉,鳥飛起來。
(2)翔而后集:飛翔一陣,然后落到樹上。鳥群停在樹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雞。
(4)時哉時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這是說野雞時運好,能自由飛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應為狊字之誤。狊,音jù,鳥張開兩翅。一本作“戛”字,鳥的長叫聲。
【譯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梁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評析】
這里似乎是在游山觀景,其實孔子是有感而發(fā)。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雞能夠自由飛翔,自由落下,這是“得其時”,而自己卻不得其時,東奔西走,卻沒有獲得普遍響應。因此,他看到野雞時,神色動了一下,隨之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上一篇:子罕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下一篇:先進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