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立冬時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及氣候特征 節(jié)日習俗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立冬節(jié)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qū)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qū)降水天氣影響很大。下面是9252兒童網小編整理了立冬時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及氣候特征,來欣賞和學習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冬節(jié)氣有什么傳統(tǒng)習俗
1、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chuàng)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xié)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對于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xù)進行鍛煉。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fā)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其實,無論室內運動還是戶外運動,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冬季里場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對人體的沖擊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時人體的肌肉、關節(jié)組織活動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鍛煉時更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循序漸進。
2、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tǒng)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3、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并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后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4、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里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代人延續(xù)著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好吃不過餃子”,在秋冬之交,餃子當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區(qū),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帶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wèi)”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5、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中藥為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tǒng)。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jié)氣,蘇州中醫(y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據常州一些老人回憶,舊時就有補冬的風氣,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醫(yī)院的膏方門診就開始熱起來了。
專家提醒,冬季進補宜“溫補”,不宜“寒涼”,并不是所有的堿性食物都適合在冬季進補,應多食溫性或平性食物。蔬菜類如山藥、洋蔥、南瓜、大頭菜、黑木耳、薺菜、紅薯、土豆、芋頭等。水果類如山楂、石榴、木瓜、龍眼、橘子、檸檬等。堅果類如栗子、杏仁、核桃等。飲料類如:咖啡、牛奶、豆?jié){等。
6、拜師
冬季里,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jié)。入冬后城鎮(zhèn)鄉(xiāng)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只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
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圣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7、冬學
冬天夜里最長,而且又是農閑季節(jié),在這個季節(jié)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guī)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yè)知識訓練,培養(yǎng)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里。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立冬時節(jié)的氣候特征
一、熱帶氣旋、強弩之末
根據統(tǒng)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fā)展到臺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廣東和海南。如果當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huán)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huán)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臺風。
二、華南南北、秋夏兩季
立冬期間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溫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說。這里往往12月才會進入冬季。
華南南部、臺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島嶼地區(qū),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11月的氣溫也不是很高,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出現強烈降溫的情況,只不過近些年來較少出現。
三、入冬深秋、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xù)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后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后續(xù)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后,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后,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立冬時節(jié)滿漢祭祀隆重
在清代,立冬時節(jié),秋糧入庫,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就要隆重舉行燒香祭祖活動。漢八旗的祭祀稱為“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漢八旗“燒旗香跳虎神”的祭祖儀式熱鬧非凡,包括唱、念、做、打等,尤其虎神裝扮得栩栩如生,翻滾跳躍,甚至可以在房脊上滾動、翻躍。有的還光著腳穿著一層布的虎爪,跑跳著登刀(即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如此壯觀的場景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觀著,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等各種絕活也讓人拍手稱贊。此外,人們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臥蓮,一根花棍玩耍于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還有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軸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臥打八方,這條棍耍出的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39節(jié),精悍神匠能打50-60個節(jié)數。
滿八旗的“燒葷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guī)矩,莊嚴肅穆,一般要持續(xù)5-7天。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只用熱水洗臉,用面堿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時雙膝跪在地上,燦鯉(兄弟的妻子之間)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曬,再淘二遍黃米后,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戶大家可放到二缸中,制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9碗或9盅上供,再一連供上9盤子悖悖(用勃黃米面做的a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打開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制,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香粉末是用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曬干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著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煙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燒葷香”還要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鍋里炸一下,其銳利無比而用來宰豬。由于用扦子宰豬的技術較差,滿人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來宰殺。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里,豬耳朵一撲棱,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凈”。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著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一般農家3-5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愿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農家宰21只雞,一般農家宰7只雞,此稱為“燒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