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立秋節(jié)氣的飲食習俗及由來 節(jié)日習俗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13個節(jié)氣,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于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jié)。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整理了立秋節(jié)氣的飲食習俗及由來,來欣賞和學習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秋節(jié)氣的飲食習俗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jù)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fā)期,很多地區(qū)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7、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8、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后,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wǎng)友表示,現(xiàn)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jīng)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yǎng),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立秋節(jié)氣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度時立秋開始。
摸秋,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jié)。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摸秋由來
民間有句俗語,“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實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鄉(xiāng),摸秋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現(xiàn)了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有幾位戰(zhàn)士饑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饑。此事被主帥發(fā)覺,等天明了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后,紛紛向主帥求情。為開脫戰(zhàn)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zhàn)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jié),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后來,“偷摘”者多為調皮的小孩。此夜,家長放縱孩子到別人家田中“摸秋”,如果是摘得蔥,則認為小孩長大后能聰明,如果是摘得瓜,則認為以后小孩吃喝不愁。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從不叫罵。
有關摸秋方言
宣城一帶由此習俗“摸秋”,郎溪縣民風純樸,許多人養(yǎng)成“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君子風度。但城鄉(xiāng)小偷小摸不乏其人,農民種瓜果得搭棚看守,不讓人偷瓜摘果。唯獨立秋這一天夜晚例外,如有人摘瓜果則不干涉。這是從古時傳下來的習俗,叫“摸秋”。摸秋不能帶照明器具,只能在黑夜里用手摸,摸得到是運氣,摸不到自認晦氣。因為摸秋要慢慢摸,進度慢,所以常有人埋怨對方做事慢說:“看你像摸秋一樣”!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天嗎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jié)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qū)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qū)。
立秋就是夏去秋來的意思。24節(jié)氣之一,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一到,梧桐樹便開始落葉,成語“一葉知秋”就是這么來的。
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 2021年三伏天養(yǎng)生調理方法_三伏天養(yǎng)生知識
- 小暑的來歷及民間習俗_小暑是頭伏嗎?
- 小暑的來歷和風俗_小暑的主要節(jié)氣民俗
- 2021小暑節(jié)氣的習俗活動_小暑節(jié)氣的養(yǎng)生方
- 2021年三伏天的時間表_2021年三伏天的末伏
- 2021年大暑是什么時候_大暑節(jié)氣的習俗有哪
- 小暑節(jié)氣的意思是什么_小暑的習俗有哪些?
- 白露的由來民間故事_白露節(jié)氣的傳說故事
- 2021中秋節(jié)高速公路免費嗎_中秋節(jié)高速公路
- 2021年小暑時節(jié)的習俗活動有哪些?
- 2021三伏天為什么很熱_2021三伏天如何預防
- 2021秋分時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