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節(jié)氣就是夏天了嗎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立夏就是夏天了嗎?你知道多少?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因此又稱“春盡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起來看看立夏就是夏天了嗎,歡迎查閱!
立夏就是夏天了嗎
“立夏”是我國傳統(tǒng)說法中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表示孟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那么“立夏”以后,就進入夏天了嗎?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從字義來說,這里的“夏”是“大”的意思,而非夏天,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jīng)直立長大了。(小編表示,做這樣的科普文章,每每漲姿勢啊)
而且,按氣候?qū)W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所以“立夏”并非是我們以為的夏天的開始。
立夏這個節(jié)氣在戰(zhàn)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jīng)確立了,預示著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nóng)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
關(guān)于立夏是不是夏天到了,氣象學和天文學劃分標準不一
立夏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7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表示孟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jīng)45度時為立夏節(jié)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在天文學上,表示著告別暮春,迎來盛夏的開始。
我國習慣將立夏作為夏天的開始,氣象學上的夏季要推遲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農(nóng)歷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歷6、7、8三個月當作"夏天"。西方人則普遍稱夏至至秋分為夏季??茖W的劃分方法是平均溫度22℃以上為"夏天"。據(jù)此,當平均溫度持續(xù)低于22℃時即為夏天結(jié)束。
但是從氣溫上分析,“立夏”前后,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qū)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qū)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如西寧當?shù)貢円箿夭疃荚?0℃左右,最高氣溫也未沖到20℃,西寧離“夏天”還有些遠。真正的夏天還早著呢。
立夏節(jié)氣有什么習俗
立夏節(jié)氣習俗之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shù)打到大數(shù)),不能外打里。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guān)。據(jù)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后,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后,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shù)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托,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斗,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
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么本領(lǐng),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節(jié)氣習俗之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jīng)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迎夏儀式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骃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1]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xiāng)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立夏節(jié)氣習俗之嘗新活動
在后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jié)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diào)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立夏節(jié)氣習俗之斗蛋游戲
那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shù)分鐘之后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wǎng)袋,掛于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
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后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jié)q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鄉(xiāng)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
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yōu)榱讼奂玻猿酝愣箒砥矶\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立夏的養(yǎng)生保健
夏日至,立夏后的養(yǎng)生保健
切記焦躁發(fā)怒,保持心情舒暢
立夏后,人易煩躁不安,好發(fā)脾氣。這是因為過高的氣溫容易使人心理緊張,從而導致心火過旺。尤其是老年人,初夏之時,氣血易滯,血脈易阻,由發(fā)火生氣引起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情況并不少見。所以,立夏后一定要做好精神養(yǎng)生,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切忌狂喜、大怒,要多做一些安靜的事情,如繪畫、練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以調(diào)節(jié)緊張情緒、保持心情舒暢。
注意營養(yǎng)的補充,控制室內(nèi)干濕度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量增加,體內(nèi)水分減少,從而導致脾胃消化功能變差,造成營養(yǎng)失衡。因此立夏后,需要有意識地多補充一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如牛奶、豆制品、雞肉、豬瘦肉等。同時,飲食盡量以清淡為主,油膩麻辣的食物更容易導致“上火”。
生活在相對濕度為45%-65%的環(huán)境中,人體感覺最舒適,也最健康,但多風少雨的立夏天往往較干燥,室內(nèi)濕度達不到這個水平。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后感覺嗓子和鼻子發(fā)干,就說明該給室內(nèi)空氣加濕了。
夏日煩躁跟“心”有關(guān)
頭痛、失眠、煩躁、坐立不安…相對于其他季節(jié),人體在夏季更容易感到不適,專家認為,這跟心臟的承受度有關(guān)。在人體的臟腑之中,心臟對應“夏”,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因此,一定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guān)注心臟保養(yǎng)。特別是老年人,更容易出現(xiàn)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癥狀。所以,“立夏”之季一定要做好自我調(diào)節(jié)。
多進稀食有利補養(yǎng)
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yǎng)身體。在煮粥時,建議加些碎荷葉或者綠豆,荷葉粥味道微苦,既能醒脾開胃,增加食欲,又有消解暑熱、養(yǎng)胃清腸、生津止渴的功效;而綠豆粥味道清香,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功效。
才從冰箱內(nèi)取出的食品別急著吃
天氣轉(zhuǎn)熱,人們愛吃剛從冰箱中取出來的水果、飲料等,其實,這樣做對身體并不好。如果腸胃功能較弱,比如慢性胃炎患者、消化不良者以及老人、兒童,在吃冷食后半小時左右最易發(fā)生劇烈腹痛,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腹瀉和全身冷顫等癥狀。所以,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不要急著吃,最好放一會兒,等食物恢復常溫后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