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鳳凰供稿【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
【注釋】
(1)本章已見于《學(xué)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原文】
17•18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譯文】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厭惡用鄭國的聲樂擾亂雅樂,厭惡用伶牙利齒而顛覆國家這樣的事情。”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shí)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么我們這些學(xué)生還傳述什么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yùn)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話呢?”
【原文】
17•20 孺悲(1)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注釋】
(1)孺悲:魯國人,魯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學(xué)禮。
【譯文】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
【原文】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4)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注釋】
(1)鉆燧改火:古人鉆木取火,四季所用木頭不同,每年輪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種稻米,故大米很珍貴。這里是說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譯文】
宰我問:“服喪三年,時(shí)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huì)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shí)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shí)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shí)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評析】
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yīng)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后,要經(jīng)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yīng)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其實(shí)在孔子之前,華夏族就已經(jīng)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xí)慣,經(jīng)過儒家在這個(gè)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chǔ)的。
【原文】
17•22 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
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不是還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戲嗎?干這個(gè),也比閑著好。”
【原文】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huì)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huì)偷盜。”
【原文】
17•24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2)而訕(3)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4)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5)以為知(6)者,惡不孫(7)以為勇者,惡訐(8)以為直者。”
【注釋】
(1)惡:音wù,厭惡。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訕:shàn,誹謗。
(4)窒:阻塞,不通事理,頑固不化。
(5)徼:音jiǎo,竊取,抄襲。
(6)知:同“智”。
(7)孫:同“遜”。
(8)訐:音jié,攻擊、揭發(fā)別人。
【譯文】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yáng)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偷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shí)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dāng)做勇敢的人,厭惡揭發(fā)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
【譯文】
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yǎng)的,親近他們,他們就會(huì)無禮,疏遠(yuǎn)他們,他們就會(huì)報(bào)怨。”
【評析】
這一章表明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后來則演變?yōu)?ldquo;男尊女卑”、“夫?yàn)槠蘧V”的男權(quán)主義。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文】
孔子說:“到了四十歲的時(shí)候還被人所厭惡,他這一生也就終結(jié)了。”
- 三十六計(jì):隔岸觀火(第九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暗度陳倉(第八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無中生有(第七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聲東擊西(第六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趁火打劫(第五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以逸待勞(第四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借刀殺人(第三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圍魏救趙(第二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瞞天過海(第一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堯曰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 子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 微子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