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鳳凰供稿【原文】
3•13 王孫賈(1)問曰:“與其媚(2)于奧(3),寧媚于灶(4),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5),無所禱也。”
【注釋】
(1)王孫賈:衛(wèi)靈公的大臣,時任大夫。
(2)媚:諂媚、巴結(jié)、奉承。
(3)奧:這里指屋內(nèi)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這里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評析】
從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孫賈的有關拜神的問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這就是:地方上的官員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產(chǎn)與生活,但在內(nèi)廷的官員與君主往來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監(jiān)(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
(1)監(jiān):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2)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豐富、濃郁之意。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評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后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tài)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都應有所損益。
【原文】
3•15 子入太廟(1),每事問?;蛟唬?ldquo;孰謂鄹(2)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1)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后說:“這就是禮呀!”
【評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里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并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tài)度。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釋】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評析】
“射”是周代貴族經(jīng)常舉行的一種禮節(jié)儀式,屬于周禮的內(nèi)容之一??鬃釉谶@里所講的射箭,只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只要肯學習有關禮的規(guī)定,不管學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17 子貢欲去告朔(1)之餼羊(2)。子曰:“賜也!爾愛(3)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1)告朔: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fā)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
(2)餼羊:餼,音xì。餼羊,祭祀用的活羊。
(3)愛:愛惜的意思。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鬃诱f:“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評析】
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歷書放在祖廟里,并按照歷書規(guī)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只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jīng)成為形式。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餼羊”。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維護禮制的立場。
【原文】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評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諂媚。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系已經(jīng)遭到破壞,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原文】
3•19 (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1)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謚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評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nèi)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從本章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孔子還是側(cè)重于對君的要求,強調(diào)君應依禮待臣,還不似后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于發(fā)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原文】
3•20 子曰:“《關睢》(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
(1)《關睢》:睢,音jū。這是《詩經(jīng)》的第一篇。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zhuǎn)反側(cè),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jié)婚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文】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評析】
孔子對《關睢》一詩的這個評價,體現(xiàn)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蛾P睢》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
【原文】
3•21 哀公問社(1)于宰我,宰我(2)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3)。”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釋】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3)戰(zhàn)栗:恐懼,發(fā)抖。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zhàn)栗。”孔子聽到后說:“已經(jīng)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jīng)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評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于當?shù)厣L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為了“使民戰(zhàn)栗”,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里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上一篇:為政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下一篇:里仁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