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鳳凰供稿
【本篇引語】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內(nèi)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hù)禮在制度上、禮節(jié)上的種種規(guī)定;孔子提出“繪事后素”的命題,表達(dá)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diǎn)討論如何維護(hù)“禮”的問題。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shí)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jù)《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yàn)樗馁?,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br />
(3)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評析】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徹(2)。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釋】
(1)三家:魯國當(dāng)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稱“三桓”。
(2)《雍》:《經(jīng)•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shí)唱這首詩。
(3)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yán)肅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shí),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鬃诱f:“(《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yán)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這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評析】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dāng)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xiàn)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范疇。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gè)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shí)行禮呢?一個(gè)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yùn)用樂呢?”
【評析】
樂是表達(dá)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原文】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注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里指有關(guān)喪葬的禮節(jié)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文】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鬃踊卮鹫f:“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
【評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么??鬃釉谶@里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xì)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jié)儀式只是表達(dá)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注釋】
(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對周邊地區(qū)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yǎng),不知書達(dá)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評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強(qiáng)烈的“夷夏觀”,以后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tǒng)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tǒng),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內(nèi)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hù)禮在制度上、禮節(jié)上的種種規(guī)定;孔子提出“繪事后素”的命題,表達(dá)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diǎn)討論如何維護(hù)“禮”的問題。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shí)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jù)《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yàn)樗馁?,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br />
(3)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評析】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徹(2)。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釋】
(1)三家:魯國當(dāng)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稱“三桓”。
(2)《雍》:《經(jīng)•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shí)唱這首詩。
(3)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yán)肅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shí),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鬃诱f:“(《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yán)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這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評析】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dāng)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xiàn)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范疇。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gè)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shí)行禮呢?一個(gè)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yùn)用樂呢?”
【評析】
樂是表達(dá)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原文】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注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里指有關(guān)喪葬的禮節(jié)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文】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鬃踊卮鹫f:“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
【評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么??鬃釉谶@里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xì)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jié)儀式只是表達(dá)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注釋】
(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對周邊地區(qū)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yǎng),不知書達(dá)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評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強(qiáng)烈的“夷夏觀”,以后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tǒng)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tǒng),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上一篇:為政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下一篇:里仁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隔岸觀火(第九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暗度陳倉(第八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無中生有(第七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聲東擊西(第六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趁火打劫(第五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以逸待勞(第四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借刀殺人(第三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圍魏救趙(第二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三十六計(jì):瞞天過海(第一計(jì))原文注解及翻譯
- 堯曰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 子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 微子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