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詩詞名句
詩詞名句 由優(yōu)爾供稿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詩詞讓我們感受到了流彩華章之美,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短短幾個字就能將讀者帶入意境,那么,你知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意思是什么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哪?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出處及賞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什么意思?
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xiàn)實的殘酷,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妙的言辭、文章,內(nèi)容往往不真實,不可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處
此句出自春秋時代老子《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全文如下:
《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于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于道。圣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盡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dǎo)萬物而不妨害萬物,圣人的行為準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全文賞析
本章是道論的終結(jié)。在紛紜流變的事件叢林之中,老子所奉行的基本準則就是不滯于名而柔弱靈動,不系于物而多有奉獻,對一切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越是不積的河道越有可能成為萬流奔湊的大道。萬化皆流,而圣人是"天下溪",唯其不積,萬物才源源"自來";唯其不積,才歷久而常新;唯其不積,才可以容受更多的源流從他流經(jīng)而擁有最多的源流。能夠認識到在不積之中,在輔萬物之自然的放養(yǎng)之中"成其私"、"成其大"、"已愈有"、"已愈多",說明老子對耗散的成長方式,以及共生共長、互利互惠的生存耦合之可能,都是深有認識的,這是潛藏的耗散結(jié)構(gòu)分枝的萌芽。
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辯。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lǐng)悟。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yīng)該少說多做,這一點孔子與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一般的社會活動,做任何事情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細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么,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盡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贊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修口就要先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推薦閱讀: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的意思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的意思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
真實的話因為揭示了現(xiàn)實的殘酷,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妙的言辭、文章,內(nèi)容往往不真實,不可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處
此句出自春秋時代老子《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全文如下:
《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于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于道。圣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盡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dǎo)萬物而不妨害萬物,圣人的行為準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全文賞析
本章是道論的終結(jié)。在紛紜流變的事件叢林之中,老子所奉行的基本準則就是不滯于名而柔弱靈動,不系于物而多有奉獻,對一切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越是不積的河道越有可能成為萬流奔湊的大道。萬化皆流,而圣人是"天下溪",唯其不積,萬物才源源"自來";唯其不積,才歷久而常新;唯其不積,才可以容受更多的源流從他流經(jīng)而擁有最多的源流。能夠認識到在不積之中,在輔萬物之自然的放養(yǎng)之中"成其私"、"成其大"、"已愈有"、"已愈多",說明老子對耗散的成長方式,以及共生共長、互利互惠的生存耦合之可能,都是深有認識的,這是潛藏的耗散結(jié)構(gòu)分枝的萌芽。
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辯。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lǐng)悟。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yīng)該少說多做,這一點孔子與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一般的社會活動,做任何事情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細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么,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盡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贊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修口就要先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推薦閱讀: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的意思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的意思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
上一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出處及全文賞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