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話是中國古代語言的“活化石”得留住 古建保護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2月21日,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的“世界母語日”,目的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性。方言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保留著大量地域文化遺存。然而,隨著信息傳播的快速發(fā)展,社會人際交往日益頻繁,方言的存在被越來越邊緣化,留住這“逐漸消失的聲音”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
日常交流方言日益顯弱勢
以常熟為例,目前常住人口中,本地居民與外來居民的比例達到了1:1。無論是在辦公場所,還是居住小區(q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普通話的使用率趨于頻繁。有熱心市民通過常熟本地的“零距離”論壇,發(fā)起過一則關于常熟話使用率的調查,結果不得不感嘆市民的方言能力已是一代不如一代。
“常熟話正在逐步退化,我們80后這一代,很多日常用語已經(jīng)不知道怎樣用家鄉(xiāng)話表達了,需要問老輩才知道; 而到了90后、00后,更是滿口普通話,基本聽不到他們講常熟話了……”記者翻閱該帖子的跟帖發(fā)現(xiàn),有位目前常年在美國生活的“老常熟”朱先生表示,不講常熟話何以稱常熟人?雖然身在異國,但每次在與父母好友的越洋通話中,他都堅持用方言,“耳邊響起家鄉(xiāng)常熟話,總會情不自禁地一陣溫暖,或許這就是方言的魅力。”
方言里暗藏著諸多歷史文化符號
“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將江蘇省列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建設工程的首個試點省,而江蘇省確定的三個采樣點中,常熟話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專注于常熟方言研究的伍柏先生介紹說,常熟話是吳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有人評述吳方言差別為上海話嗲,蘇州話糯,無錫話團,常州話犟,江陰話硬,常熟話土。而吳方言起源于商末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讓國南來建勾吳時期,融入了從陜西一帶的中原文化、中原語言,“常熟話土”這一特點,正好保留和傳承了許多我國古代語音。
南京大學博導顧黔教授也指出,就聲調來說,常熟話保存得很好,比如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音,可是常熟話有八個聲調系統(tǒng),蘇州話、南通話、老上海話其實只有七個,新上海話和南京話只有五個。而在中古時期,唐朝人說話就是八個聲調。在我國方言中保留八個聲調是不多的。所以說,常熟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語言的“活化石”。其間蘊藏著諸多歷史文化符號,值得好好挖掘與傳承。
留住“逐漸消失的聲音”
建議從孩子抓起
保留、傳承方言,關鍵還是在人,尤其取決于青少年的掌握程度。目前各地保護方言的舉措各不同,比如說上海組織編寫了方言課本,在部分學校試點開設方言必修課;蘇州也在幼兒園推廣講方言;而一些地方電視臺則相繼開設了本土方言類欄目。
“方言活潑、生動、有力,有時是普通話所不能取代的。”伍柏先生認為,就功能而言,普通話是交際工具,而方言在交際的同時還兼具傳承文化的功能。因此這兩年的政協(xié)會議上常有委員提議學校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開設常熟方言課,讓孩子們感覺方言的魅力,留住“逐漸消失的聲音”。與此同時,伍柏先生也指出,隨著文化的融合,許多外來詞匯被引入到了方言中,這種似乎不可逆轉的變化,讓“老常熟”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但傳承下來的常熟話中別具一格的獨特發(fā)音與組詞,卻依然活躍在一代代常熟人的口中。只是由于時間的久遠,其中的不少出典掌故,現(xiàn)代人已很難一時說清道明了,到了需要有專門的非物質文化學者進行深入調查和認真研究的時候了。
日常交流方言日益顯弱勢
以常熟為例,目前常住人口中,本地居民與外來居民的比例達到了1:1。無論是在辦公場所,還是居住小區(q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普通話的使用率趨于頻繁。有熱心市民通過常熟本地的“零距離”論壇,發(fā)起過一則關于常熟話使用率的調查,結果不得不感嘆市民的方言能力已是一代不如一代。
“常熟話正在逐步退化,我們80后這一代,很多日常用語已經(jīng)不知道怎樣用家鄉(xiāng)話表達了,需要問老輩才知道; 而到了90后、00后,更是滿口普通話,基本聽不到他們講常熟話了……”記者翻閱該帖子的跟帖發(fā)現(xiàn),有位目前常年在美國生活的“老常熟”朱先生表示,不講常熟話何以稱常熟人?雖然身在異國,但每次在與父母好友的越洋通話中,他都堅持用方言,“耳邊響起家鄉(xiāng)常熟話,總會情不自禁地一陣溫暖,或許這就是方言的魅力。”
方言里暗藏著諸多歷史文化符號
“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將江蘇省列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建設工程的首個試點省,而江蘇省確定的三個采樣點中,常熟話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專注于常熟方言研究的伍柏先生介紹說,常熟話是吳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有人評述吳方言差別為上海話嗲,蘇州話糯,無錫話團,常州話犟,江陰話硬,常熟話土。而吳方言起源于商末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讓國南來建勾吳時期,融入了從陜西一帶的中原文化、中原語言,“常熟話土”這一特點,正好保留和傳承了許多我國古代語音。
南京大學博導顧黔教授也指出,就聲調來說,常熟話保存得很好,比如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音,可是常熟話有八個聲調系統(tǒng),蘇州話、南通話、老上海話其實只有七個,新上海話和南京話只有五個。而在中古時期,唐朝人說話就是八個聲調。在我國方言中保留八個聲調是不多的。所以說,常熟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語言的“活化石”。其間蘊藏著諸多歷史文化符號,值得好好挖掘與傳承。
留住“逐漸消失的聲音”
建議從孩子抓起
保留、傳承方言,關鍵還是在人,尤其取決于青少年的掌握程度。目前各地保護方言的舉措各不同,比如說上海組織編寫了方言課本,在部分學校試點開設方言必修課;蘇州也在幼兒園推廣講方言;而一些地方電視臺則相繼開設了本土方言類欄目。
“方言活潑、生動、有力,有時是普通話所不能取代的。”伍柏先生認為,就功能而言,普通話是交際工具,而方言在交際的同時還兼具傳承文化的功能。因此這兩年的政協(xié)會議上常有委員提議學校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開設常熟方言課,讓孩子們感覺方言的魅力,留住“逐漸消失的聲音”。與此同時,伍柏先生也指出,隨著文化的融合,許多外來詞匯被引入到了方言中,這種似乎不可逆轉的變化,讓“老常熟”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但傳承下來的常熟話中別具一格的獨特發(fā)音與組詞,卻依然活躍在一代代常熟人的口中。只是由于時間的久遠,其中的不少出典掌故,現(xiàn)代人已很難一時說清道明了,到了需要有專門的非物質文化學者進行深入調查和認真研究的時候了。
上一篇:安徽省黃山明清古建倒塌嚴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