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積淀展古代建筑精華 古鎮(zhèn)古街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流坑村有著古老驕人的歷史和高度發(fā)達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建村(937-943),始屬吉州之永豐縣,南宋時割隸撫州之樂安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村子大都姓董,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據(jù)族譜記載,董晉的孫子董清然在唐末戰(zhàn)亂時,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的宜黃縣,他的曾孫董合再遷至流坑定居,成為流坑的開基祖。宋代是流坑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xiāng)”之美稱。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流坑董氏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系秩序、穩(wěn)定發(fā)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動的遺存隨處可見,特別是那版本眾多的譜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難得的人文景觀?,F(xiàn)在仍保存有明萬歷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各種宗廟祠堂58座。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7米的花崗巖石柱,傲視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流坑以規(guī)模宏大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獨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遐邇。明代中葉,村子在族人的規(guī)劃、營造下,形成了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向)八條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墻連接圍合的格局。巷道內(nèi)鵝卵石鋪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村中現(xiàn)有明清古建筑及遺址計260余處,其中明代建筑、遺址19處,還有重要建筑組群18處、書屋等文化建筑14處、牌坊5座、宗祠48處、廟宇8處。
另有古水井、風雨亭、碼頭、古橋、古墓葬、古塔遺址等32處。村中古建筑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質(zhì)樸而簡潔,但建筑裝飾十分講究,集木、磚、石雕(刻)及彩畫、墨繪于一體,工藝精湛。明代建筑懷德堂中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鑲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稱精品。數(shù)以百計的屋宇,堂上有匾,門旁有聯(lián),門頭、墻壁上刻有不少題榜、名額,共計682方(處)。
這些匾聯(lián)皆有來歷,內(nèi)涵豐富,意境深遠,或表主人之身世,或顯家族之榮耀,或體現(xiàn)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贛式民居的典型風格和特點,面積近7萬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組群完整,街巷仍為傳統(tǒng)風貌,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人文科學價值及環(huán)境與建筑藝術價值。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經(jīng)典,是我國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人類文明的瑰寶。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歷史學家周鑾書到流坑考察,寫下《初訪流坑村》一文,掀開了這個久藏深閨的古典村落的面紗,把她公之于眾。此后多年,他又組織專家、學者到流坑考察、調(diào)查,撰寫了《千古一村——流坑歷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國家著名文物、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相見恨晚”,認為流坑村“是我國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地區(qū)保護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