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国产又爽又黄的视频免费看,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科普

            沿著前人的足跡尋蹤中國古建筑 古建史話

            文化常識優(yōu)爾供稿
                1932年4月,梁思成先生主持調查、測繪北平近郊遼代古建筑薊縣獨樂寺,并發(fā)表調查報告。這是我國第一次用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其后,是年6月調查寶坻廣濟寺;1933年3月調查正定隆興寺及華塔、青塔等古建筑;11月調查趙州大石橋、小石橋,陀羅尼經幢。先生與中國營造學社先輩們所完成的這些學術成果,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意義。 


                原載于1932年《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二期上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是梁思成先生第一次實地調研測繪中國古建筑后發(fā)表的學術文獻。此文充分體現(xiàn)了先生嚴謹勤奮的治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務實的科學研究方法。在緒言開始即提出了:“近代學者治學之道,首重證據(jù),以實物為理論之后盾,俗諺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適合科學方法。藝術之鑒賞,就造型美術言,尤須重見,讀跋千篇,不如得原畫一瞥,義固至顯。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幾得其門徑。研究古建筑,非作遺物之實地調查測繪不可。”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陳明達先生注譯的《獨樂寺》條目中指出“1932年建筑學家梁思成調查測繪獨樂寺,是近代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實測的開端”。梁先生首選獨樂寺測繪,因其是當時“我國木建筑中已發(fā)現(xiàn)之最古者”,并指出“以時代論,則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研究我國建筑蛻變上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且因薊縣近在北平東郊不遠,所以成為營造學社組織測繪實踐的開端,絕非偶然。 


                今日看來,這一創(chuàng)舉是對中國建筑學術發(fā)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極大貢獻。在梁先生主持下走出第一步之后,營造學社開始連續(xù)地艱苦奔波在寶坻、正定等平郊和晉冀山區(qū),從事繁難辛苦的古建筑測繪調研工作,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均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意義。 


                “九一八”事變后梁先生到北平加入營造學社,“偶見觀音閣照片,一望而知其為宋元以前物。”即計劃前往測繪,后于1932年4月始克成行,實施“實地研究,登檐攀頂逐步測量,速寫攝影,以紀各部特征”。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文中,描述初見觀音閣的情景,“立于石壇之上,高出城表,距薊城十余里已遙遙望見之……”。獨樂寺位于北京東約90公里,現(xiàn)天津市所屬盤山風景區(qū)南麓的薊縣縣城內西大街路北。寺院早期的總體布局及規(guī)模難以查考,現(xiàn)存有山門、觀音閣、東西配殿,及閣后韋陀亭及東北角的“坐落”三間小殿(清帝謁東陵時中途的行駐之處)。占地約一萬平方米。 


                觀音閣外觀二層重樓實為三層,五間八架,下層總廣約20米,總深約14米。歇山屋頂出檐深遠,總高也約20米。整體外形輪廓穩(wěn)重而又輕靈舒展。 


                據(jù)清康熙年間《日下舊間》中《盤山志》稱:“獨樂寺不知創(chuàng)自何代,到遼時重修,……統(tǒng)和二年(984)冬十月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大閣一所。”以現(xiàn)存閣上的華帶牌傳說為“太白書法”推測,該寺在唐時即應存在。千余年間自然地震和人為戰(zhàn)火多次破壞,多次修葺(包括1998年的大修),至今仍能保持原構遼風未改,實屬難得的中國古建筑文化遺產。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梁先生贊賞觀音閣主要特征在于“與敦煌壁畫中所見唐代建筑之相似”。文獻中詳細分析了“建筑的骨干——柱、斗栱及梁坊”,指出“閣柱呈象穩(wěn)固,權衡肥短,柱身內側,柱頭削圓。斗栱雄大堅實,乃以結構為主要功能,故高約柱高一半以上。梁柱橫斷面為高二寬一,比例科學,均極為可貴”。 


                當年梁先生等不畏沿途受盡艱苦,且攀梁登頂,不辭危險,詳盡測繪了全寺建筑布局直到建筑的每一構件細部,特別是對各部位的斗栱的分析研究極為深入。“斗栱者,中國建筑所特有之結構部分而富有裝飾性者。其在中國建筑上所占地位,猶柱式之于希臘羅馬建筑,斗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筑制度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柱式之影響歐洲建筑至為重大。”“斗栱”中的“斗栱”是斗形木墊塊,“栱”是弓形短木。栱架于斗上,其端再按斗,逐層疊加以形式上大下小的托架,傳遞支撐屋檐的結構動能作用,隋唐時代斗栱雄偉簡樸,而明清以后逐漸變細小華麗而成為只起裝飾作用的構件了。 


                觀音閣內設梯級,主塑佛像為“十一面觀音像”。考據(jù)亦為遼代,“統(tǒng)和重塑,尚具唐風,其兩旁侍立菩薩與盛唐造像尤相似,亦雕塑史中之重要遺例也”。 


                與觀音閣同建于遼金時代的獨樂寺山門,面寬三開間,16.5米。進深兩間,8.7米。建筑坐落于平臺上,總高8.7米。頂注四阿,即廡殿式。脊作鴟尾,出檐亦甚深廣,斗栱古樸,均屬遼風。“尤為后世所罕見。”在《考》文中梁先生評價:“全部權衡,與明清建筑物大異,所呈現(xiàn)象至為莊嚴穩(wěn)固。”現(xiàn)今我們面對實物,確感其體形處理樸實無華,空間利用緊湊得宜,以結構的邏輯性表現(xiàn)出中國古建的典型藝術效果。山門南面匾額“獨樂寺”三字,相傳系明代嚴嵩手筆。 


                在《梁思成全集》第一卷中另載文《薊縣觀音寺白塔記》:“登獨樂寺觀音閣上層,則見十一面觀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視,若深賞薊城之風景幽美者。游人隨菩薩目光之所之,則南方里許,巍然聳起高冠全城……觀音寺塔也。……其建造,必因寺(獨樂寺)而定,可謂獨樂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廣義言之,亦可謂薊城千年前城市設計之一者,蓋今所謂平面大計劃者也。” 


                據(jù)現(xiàn)存碑記,白塔寺之創(chuàng)立無可考,但不會早于獨樂寺。“必在遼代。”“塔之立面,至為奇異。”全高30.6米,其最下為花崗石基,其上磚砌線條數(shù)層及欄桿、蓮座。再其上為塔之第一層,冠以檐,二三層上為喇嘛式之圓肚塔,估計為明代改建的結果。塔上的雕刻做工尚精秀。 


                《考》文最后部分是第六章“今后之保護”,其結論說:“觀音閣及山門,既為我國現(xiàn)存建筑物中已發(fā)現(xiàn)之最古者,且保存較佳,實為無上國寶。”可是“在中國則無人知其價值”。于是提出了有關立法、宣傳以及技術上的保護建議,相當具體可行。當時還提到了在觀音閣臺基上不宜過近栽植樹木,以免損毀臺基和遮擋立面。2010年我們去拍攝時,原有雙樹已死,西柏成為藤架。雖是我第四次赴薊參觀,而再讀梁文仍感遺失未通之處甚多——看來還需再訪再學。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