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貴州在史前文化中的地位 古建史話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貴安新區(qū)馬場鎮(zhèn)高峰山脈以東,是一片開闊的山前平原,馬場河在這里自南向北蜿蜒而去,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
馬場河兩岸的布依族村寨星羅棋布,其中在河東岸有一座名為龜山的小寨子,隸屬于平寨行政村。
寨子東行約0.2公里有一座東西狹長的孤山,形似一頭側臥的牛,當地人慣稱其為“牛坡”,上有寬敞山洞,寬約8米,進深3至7米,被稱為牛坡洞。
2011年秋,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組成的考古調查隊來到平寨村龜山組的牛坡洞進行調查。
當看到洞內巖壁上膠結的陶片、石器、獸骨、螺殼以及古人用火形成的木炭等遺物時,著實令所有專家興奮不已,一致認為這是一座保存狀況較好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此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壩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自2012年10月開始對遺址進行正式發(fā)掘,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
目前,發(fā)掘工作還在進行。隨著發(fā)掘工作的展開,對牛坡洞遺址的了解也逐漸深入,遺址發(fā)掘的重要意義也開始顯現。
在距今10000年前的歐亞大陸上,發(fā)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新石器時代革命,促使人類社會開始從舊石器時代邁入新石器時代,一系列新的文化因素開始萌芽并迅速發(fā)展,如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現、農業(yè)的發(fā)生,等等。
根據地層的堆積關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對牛坡洞遺址樣品的測試,判斷遺址最早大約在距今10000年以前開始有人類居住,一直延續(xù)到距今3000年左右,甚至更晚。
牛坡洞遺址所處的時間范圍,恰好在新石器時代革命發(fā)生的時候,意義十分重要。
根據遺址發(fā)掘和初步的研究成果,牛坡洞遺址大致可分為前后相繼的五個時期,既可能是同一個人群在這里持續(xù)居住生活,也可能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人在這里棲息。
人類最早在牛坡洞遺址活動的時間為距今15000年,那時人類使用的工具類型以體型碩大的硅質含量較高的石灰?guī)r質打制石制品為主,包括砍砸器、石錘、石核等。細小燧石打制石制品數量較少。
動物骨骼化石包括豹貓、豺、大熊貓、狗獾、黑熊、水鹿、水獺、原麝、豬獾等牛坡洞遺址的第二個時期為距今12000-10000年,使用的工具主要是一種硅質含量較高的石灰?guī)r砍砸器,有時候還使用同樣的石料剝制石片,制作小型工具。日常食物除了采集植物果實之外,還狩獵水鹿、水牛、赤麂、梅花鹿和野豬等野生動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約在距今10000-9000年的時候,牛坡洞人的工具加工技術和能力,原材料的遴選水平均有比較顯著的提升。燧石開始成為制作工具的主要原料。雖然有時候還使用礪石砍砸器,但其原料已不再局限于石灰?guī)r,大型燧石砍砸器開始出現。大部分的燧石工具,是一種細小的打制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等。典型的細石核、細石葉也開始出現,這是表明石器加工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磨制精美的骨器成為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具。
當時是否出現農業(yè),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但顯而易見的是,狩獵采集仍占據主要地位。
遺址中發(fā)現的大量動物骨骼,主要有水鹿、梅花鹿、熊、豬、水牛、小麂、赤麂,甚至還有大型食肉動物——虎。也許經常性面臨食物短缺,也許有什么其他原因,牛坡洞人除了消費獵獲的動物的肉,還把動物骨骼砸碎,獲取其中的骨髓。
遺址中發(fā)現的碳化果核和被認為是加工堅果的工具,證明這一時期還流行采集食用堅果類食物。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收獲是發(fā)現了墓葬,這就使得我們可以真切的了解牛坡洞人的模樣。
當進入到均今8000~5500年時,通體磨制精美的石器開始出現,主要是石斧。這是一種農業(yè)工具?伐木工具?亦或是狩獵工具?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此時本該出現的陶器,仍未有明確的跡象。大量發(fā)現的動物骨骼,昭示著牛坡洞人的食物來源,仍以狩獵為主,可能伴隨有家養(yǎng)動物的存在。截至目前,未見到農業(yè)出現的證據。
在進入牛坡洞遺址第四個時期的時候,陶器終于出現。雖然數量較少,器類比較簡單且破碎嚴重,但器形比較規(guī)整,燒成火候也比較高,顯示出了比較高的陶器制作技術。
最后,可能已經進入了歷史時期。牛坡洞遺址持續(xù)有人類活動,并遺留下一些相對晚近的陶片。
通過發(fā)掘,對牛坡洞遺址三個洞穴的關系及其功能有了初步認識。根據遺址中出土的遺物推斷,遺址內有兩洞應被同時占用。一洞出土大量動物遺骸,較多加工堅果類食物的石錘以及炭化果核,推測其應為當時的主要生活區(qū)。有一洞出土大量的細小打制石器以及石屑、斷塊、石核等石制品,推測其可能是當時加工石器的場所。另外,在有一洞口外左側發(fā)現數座墓葬,可能還是一個墓葬區(qū)。一洞的文化堆積較淺,但從出土遺物看,該洞可能與其他兩洞同時使用,但應非主要活動場所。
牛坡洞遺址發(fā)掘意義深遠。首先,在文化層中出土了數十件典型的細石葉、石核,此為該時期貴州地區(qū)所僅見。其次,我國西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含“小石器”或“細小石器”的遺址數量眾多,但極少發(fā)現小型石器或細小石器與細石器技術共存的遺址,牛坡洞遺址的發(fā)現將為探索我國西南地區(qū)細石器工藝的出現與分布,討論貴州史前人類的生存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第三,遺址中新發(fā)現的墓葬,填補了長久以來貴州地區(qū)洞穴考古中不見墓葬的空白。將為研究該地區(qū)史前人類體質提供重要線索。
長期以來,貴州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尤其是洞穴遺址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相對薄弱。牛坡洞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對于我們認識貴州地區(qū)史前文化特征和內涵,構建該地區(qū)史前文化,特別是洞穴遺址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確立貴州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討整個黔中地區(qū)的洞穴遺址、貴州史前史、云貴高原地區(qū)的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史前人類行為模式、人類體質、古代環(huán)境及其變遷和人與環(huán)境間的互動關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場河兩岸的布依族村寨星羅棋布,其中在河東岸有一座名為龜山的小寨子,隸屬于平寨行政村。
寨子東行約0.2公里有一座東西狹長的孤山,形似一頭側臥的牛,當地人慣稱其為“牛坡”,上有寬敞山洞,寬約8米,進深3至7米,被稱為牛坡洞。
2011年秋,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組成的考古調查隊來到平寨村龜山組的牛坡洞進行調查。
當看到洞內巖壁上膠結的陶片、石器、獸骨、螺殼以及古人用火形成的木炭等遺物時,著實令所有專家興奮不已,一致認為這是一座保存狀況較好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此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壩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自2012年10月開始對遺址進行正式發(fā)掘,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
目前,發(fā)掘工作還在進行。隨著發(fā)掘工作的展開,對牛坡洞遺址的了解也逐漸深入,遺址發(fā)掘的重要意義也開始顯現。
在距今10000年前的歐亞大陸上,發(fā)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新石器時代革命,促使人類社會開始從舊石器時代邁入新石器時代,一系列新的文化因素開始萌芽并迅速發(fā)展,如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現、農業(yè)的發(fā)生,等等。
根據地層的堆積關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對牛坡洞遺址樣品的測試,判斷遺址最早大約在距今10000年以前開始有人類居住,一直延續(xù)到距今3000年左右,甚至更晚。
牛坡洞遺址所處的時間范圍,恰好在新石器時代革命發(fā)生的時候,意義十分重要。
根據遺址發(fā)掘和初步的研究成果,牛坡洞遺址大致可分為前后相繼的五個時期,既可能是同一個人群在這里持續(xù)居住生活,也可能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人在這里棲息。
人類最早在牛坡洞遺址活動的時間為距今15000年,那時人類使用的工具類型以體型碩大的硅質含量較高的石灰?guī)r質打制石制品為主,包括砍砸器、石錘、石核等。細小燧石打制石制品數量較少。
動物骨骼化石包括豹貓、豺、大熊貓、狗獾、黑熊、水鹿、水獺、原麝、豬獾等牛坡洞遺址的第二個時期為距今12000-10000年,使用的工具主要是一種硅質含量較高的石灰?guī)r砍砸器,有時候還使用同樣的石料剝制石片,制作小型工具。日常食物除了采集植物果實之外,還狩獵水鹿、水牛、赤麂、梅花鹿和野豬等野生動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約在距今10000-9000年的時候,牛坡洞人的工具加工技術和能力,原材料的遴選水平均有比較顯著的提升。燧石開始成為制作工具的主要原料。雖然有時候還使用礪石砍砸器,但其原料已不再局限于石灰?guī)r,大型燧石砍砸器開始出現。大部分的燧石工具,是一種細小的打制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等。典型的細石核、細石葉也開始出現,這是表明石器加工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磨制精美的骨器成為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具。
當時是否出現農業(yè),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但顯而易見的是,狩獵采集仍占據主要地位。
遺址中發(fā)現的大量動物骨骼,主要有水鹿、梅花鹿、熊、豬、水牛、小麂、赤麂,甚至還有大型食肉動物——虎。也許經常性面臨食物短缺,也許有什么其他原因,牛坡洞人除了消費獵獲的動物的肉,還把動物骨骼砸碎,獲取其中的骨髓。
遺址中發(fā)現的碳化果核和被認為是加工堅果的工具,證明這一時期還流行采集食用堅果類食物。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收獲是發(fā)現了墓葬,這就使得我們可以真切的了解牛坡洞人的模樣。
當進入到均今8000~5500年時,通體磨制精美的石器開始出現,主要是石斧。這是一種農業(yè)工具?伐木工具?亦或是狩獵工具?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此時本該出現的陶器,仍未有明確的跡象。大量發(fā)現的動物骨骼,昭示著牛坡洞人的食物來源,仍以狩獵為主,可能伴隨有家養(yǎng)動物的存在。截至目前,未見到農業(yè)出現的證據。
在進入牛坡洞遺址第四個時期的時候,陶器終于出現。雖然數量較少,器類比較簡單且破碎嚴重,但器形比較規(guī)整,燒成火候也比較高,顯示出了比較高的陶器制作技術。
最后,可能已經進入了歷史時期。牛坡洞遺址持續(xù)有人類活動,并遺留下一些相對晚近的陶片。
通過發(fā)掘,對牛坡洞遺址三個洞穴的關系及其功能有了初步認識。根據遺址中出土的遺物推斷,遺址內有兩洞應被同時占用。一洞出土大量動物遺骸,較多加工堅果類食物的石錘以及炭化果核,推測其應為當時的主要生活區(qū)。有一洞出土大量的細小打制石器以及石屑、斷塊、石核等石制品,推測其可能是當時加工石器的場所。另外,在有一洞口外左側發(fā)現數座墓葬,可能還是一個墓葬區(qū)。一洞的文化堆積較淺,但從出土遺物看,該洞可能與其他兩洞同時使用,但應非主要活動場所。
牛坡洞遺址發(fā)掘意義深遠。首先,在文化層中出土了數十件典型的細石葉、石核,此為該時期貴州地區(qū)所僅見。其次,我國西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含“小石器”或“細小石器”的遺址數量眾多,但極少發(fā)現小型石器或細小石器與細石器技術共存的遺址,牛坡洞遺址的發(fā)現將為探索我國西南地區(qū)細石器工藝的出現與分布,討論貴州史前人類的生存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第三,遺址中新發(fā)現的墓葬,填補了長久以來貴州地區(qū)洞穴考古中不見墓葬的空白。將為研究該地區(qū)史前人類體質提供重要線索。
長期以來,貴州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尤其是洞穴遺址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相對薄弱。牛坡洞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對于我們認識貴州地區(qū)史前文化特征和內涵,構建該地區(qū)史前文化,特別是洞穴遺址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確立貴州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討整個黔中地區(qū)的洞穴遺址、貴州史前史、云貴高原地區(qū)的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史前人類行為模式、人類體質、古代環(huán)境及其變遷和人與環(huán)境間的互動關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一篇:山東黃連峪村的傳奇不朽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