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祭祀屈原_人們?yōu)槭裁醇漓肭?十萬個為什么
十萬個為什么 由優(yōu)爾供稿屈原出生于楚國丹陽。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下面就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給大家?guī)淼臑槭裁匆漓肭?,希望能幫助到大?
【↓ ↓ ↓ 】更多相關(guān)文章內(nèi)容推薦【↓ ↓ ↓ 】
小學(xué)生必備端午節(jié)經(jīng)典古詩詞有哪些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祭拜屈原啊
端午節(jié)是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jié)的由來: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dǎo)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fēng)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zhǔn)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fēng)俗;以此來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屈原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 。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 。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dāng)年紀(jì)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他創(chuàng)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源頭,與《詩經(jīng)》并稱“風(fēng)騷”,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最初,人們?yōu)槭裁醇漓肭?/strong>
端午節(jié)祭祀屈原,傳統(tǒng)說法是因為屈原“忠君愛國”,正道而行,不愿與世俗小人同流合污,因而自沉汨羅江,可敬;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等都如是說。祭祀屈原的風(fēng)俗主要是劃龍舟和吃粽子,劃龍舟是因為人們“不忍心”,為了拯救忠臣屈原的尸體,在水中扔粽子,是人們對屈原的不幸“哀之”,也是為了祭祀他;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南朝梁人吳均《續(xù)齊諧記》等都如是說。但這些都是儒家文化價值觀下的屈原。而最初,對屈原的民間祭祀,又是出自什么動機呢?
屈原是楚國人,楚國人的性格特征有兩個,第一,報復(fù)心極強,嫉惡如仇,有仇必報;第二,極為迷信鬼神?!蹲髠鳌分刑岬?ldquo;楚材晉用”,在楚國被排擠走的大臣到了晉國,沒有不回頭報復(fù)楚國的,像申公巫臣,出走晉國后,自己在楚國的家人被楚國的權(quán)貴全部殺死,于是他憤怒了,將自己的兒子派到楚國的死敵吳國那里,教吳國人如何打楚國人,如何叛楚,吳國就此強大了起來,數(shù)次侵犯楚國,使得楚國大將疲于奔命。還有著名的伍子胥,父親、哥哥被楚王殺死,他自己跑到吳國,后來率領(lǐng)吳國軍隊打到楚國的國都,以前的楚王已死,他竟挖出尸體,進行鞭尸。戰(zhàn)國末期,楚國為秦國所滅,楚國當(dāng)?shù)亓鱾髌?ldquo;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后來,推翻暴秦的又終究是報仇心切的楚國人。楚國人“有仇必報”的性格特征可見一斑,而受了冤屈的貴族屈原,就那么輕易地選擇了死亡?
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屈原是有怨憤的,班固也看到他的憤怒是不加隱藏的。聞一多在談到《離騷》的時候也說屈原像是在罵街。別人罵罵也就罷了,但屈原不同,因為屈原的職責(zé)是“左徒”和“三閭大夫”,有學(xué)者提出他實際上是宗教職務(wù)的長官,負責(zé)溝通鬼神、祖先等國家祭祀活動?!峨x騷》《天問》等作品中充滿了各種神靈傳說,可見,屈原對巫史文獻了如指掌。而屈原被流放、被冤枉,他向神痛陳自己在塵世的遭遇,表達自己的哀怨和憤怒,這些怨恨如果聞于鬼神、祖先、神靈,楚國人能不害怕?
楚國人是非常相信鬼神的,而且到了迷狂的狀態(tài),桓譚《新論·言體論》說楚靈王“簡賢務(wù)鬼,信巫祝之道”,親自主持巫術(shù)活動,《漢書·郊祀志》中提到楚懷王信鬼神,向鬼神求福,希望能退秦兵的故事。屈原被人陷害,雖沒有像申公巫臣、伍子胥那樣從武力上進行報復(fù),但作為一個能溝通鬼神的官員,把自己的委屈和憤怒告訴祖先神靈,從文化精神上進行報復(fù)是極有可能的,而其帶著詛咒直接投水而死,對于迷信鬼神的楚地之人來說,也是相當(dāng)可怕的事。這實際上是更為強烈的報復(fù)?!蹲髠鳌氛f“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像屈原這樣死去,顯然是帶著怨恨而無所歸的“厲鬼”,歷來人們對這種無主之鬼的祭祀都是軟硬兼施:一是模擬戰(zhàn)爭予以恐嚇,南方多水戰(zhàn),古越族的龍舟競渡的風(fēng)俗就被引用了進來;一是對“亡者”進行安撫,類似于粽子的食物就被投入了水中。
這樣看來,最初,人們五月五祭祀屈原,大概就是因為畏懼。民間一直流傳著五月五日是兇日的傳說?!妒酚洝分姓f孟嘗君五月五日出生,父親認為不吉利,讓妻子將其拋棄。直到漢代,還流傳著“不舉五月子”,五月出生的孩子,不能將其養(yǎng)大等說法。先秦時期的兇日傳說與祭祀屈原,可能各自有各自的源流,但也不排除,二者有合流的共同基礎(chǔ)。端午節(jié)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蒲劍、石榴、胡蒜的風(fēng)俗,晉代周處《風(fēng)土志》說這些東西可以“驅(qū)邪卻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說:“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到了端午,人們在門上掛上符咒以避鬼神。
可見,盡管官方大傳統(tǒng)將民間小傳統(tǒng)改得面目全非,祭祀屈原的原因由“可怕”變成了“可敬”,但民間的一些風(fēng)俗習(xí)慣依舊為我們提供了些許的蛛絲馬跡。
我們?yōu)槭裁醇o(jì)念屈原
我們提倡的是屈原憂國憂民的精神,不是他的自殺,雖然他結(jié)束的方式不是很好,但是老百姓、主流文化體系、政治體系還是祭奠他。包粽子本來不是給我們吃的,投在江里面是祈禱魚蝦不要吃我們?nèi)偞蠓?,吃這些香噴噴的米飯吧,這樣的本意。
但是比他更早之前,中國就有五月端午節(jié),不是因為三閭大夫,吃粽子、劃龍舟這些是因為他,乃至我們佛教界每年過端午節(jié),這些都有記載。
甚至我們有些高僧選擇五月端午這一天坐化,一生下來教化弟子,最后選擇這一天跟大家說再見,包括我們鑒真大師,也是五月初五入滅,肉身不壞,到現(xiàn)在真身都留在世間。所以五月端午還是有很多美好的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