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国产又爽又黄的视频免费看,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詩詞鑒賞

            顏淵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土鳳凰供稿

            【原文】

            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鬃诱f:“居于官位不懈怠,執(zhí)行君令要忠實。”

            【評析】

            以上兩章都是談的如何從政為官的問題。他借回答問題,指出各級統(tǒng)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愛民,以仁德的規(guī)定要求自己,以禮的原則治理國家和百姓,通過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間的訴訟糾紛,執(zhí)行君主之令要切實努力,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釋】

            (1)本章重出,見《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評析】

            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評析】

            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鬃诱嗡枷胫?,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yán)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于正道。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擔(dān)憂盜竊,問孔子怎么辦??鬃踊卮鹫f:“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評析】

            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wù)摓楣購恼?。他仍然闡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dāng)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 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yán)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3),必偃(4)。”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風(fēng):指風(fēng)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fēng),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fēng)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評析】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tǒng)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原文】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dá)(1)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dá)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2),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dá)也。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3)。在邦必達(dá),在家必達(dá)。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1)達(dá):通達(dá),顯達(dá)。

            (2)聞:有名望。

            (3)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dá)?”孔子說:“你說的通達(dá)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dá)。所謂達(dá),那是要品質(zhì)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jīng)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dá)。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dá)”。“聞”是虛假的名聲,并不是顯達(dá);而“達(dá)”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nèi)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而不僅是追求虛名。這里同樣講的是名實相符,表里如一的問題。

            【原文】

            12•21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2),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修慝:慝,音tè,邪惡的念頭。修,改正。這里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祿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氣憤。

            【譯文】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yǎng)?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于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仍談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他認(rèn)為,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zhì)利益;然后嚴(yán)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zé)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這樣,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別迷惑了。
            為你推薦